首頁 > 成語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作者:由 火火聊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5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什麼哲理

本文乃作者火火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飲食思想與哲理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各家飲食之論,角度各 一,陰陽家和醫家講陰陽平衡、四氣五味;法家講飲食去豪奢,崇節儉;墨子講飲食

“節用”、“非樂”

;儒家講飲食要精、細;道家講飲食要體現樸素和自然,併合於養生;雜家講透過烹飪調和以求

“至味”

;佛教講飲食尚素,戒殺生,行素食等等,對於中國人在飲食烹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其影響不能低估。先哲的飲食思想與哲理,集中反映在五個方面:飲食與自然、飲食與社會、飲食與健康、飲食與烹調、飲食與藝術。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孔子畫像

飲食與自然

先哲從各自的角度深悟飲食與自然的關係,不僅如此,他們還立言達義,主要觀點有:

“醫食相通”、“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見

《黃帝內經》

),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

(見

《孟子》

),

“物無定味,適口者珍”

(宋人蘇易簡語),

“飲食四方異宜”

(宋人歐陽修語),等等。

《黃帝內經》“醫食相通”

許多古籍都論述了這個思想,這一思想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烹飪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古代醫學就源於飲食,神話傳說中神農氏不僅是教民稼穡以獲食源的穀神,而且還是醫藥的發明者。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孟子畫像

在神話中,人們還想象出一些能夠吃的東西具備某種藥性,這就是後人所謂的

“醫食相通”

《山海經》

對此就多有記載。中國的

“醫食同源

”思想,是中國飲食科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獨特的飲食傳統與制度的生成,與

“醫食相通”

的觀念就有直接關係。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藥膳

醫家治病常用食方,烹飪師燒菜配料也是根據原料的功能來的,這與許多原料自身具有藥用價值的規律有很大關係,如韭菜具有壯陽之效,番茄具有醒胃之功。管理飲食的機構統稱膳夫,其下又設有庖人、內饔、外饔等機構,再下又設有亨人等職,還設有才智很高的稱為

“胥”

的什長和供胥使役的一大批“徒”。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韭菜

而管理治療疾病的官稱為醫師,下設食醫、疾醫、瘍醫等,其中的食醫所做的就像現在的營養師調配各類原料的營養一樣,但他與營養師不同的是,食醫不僅注重食物的營養,而且還得根據食物的藥性、不同的季節給周天子搭配不同的食物。戰國時期,全國闡述中醫理論的

《黃帝內經》

的出現,使醫食相通的思想系統化、理論化了,其中提到的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是把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與醫食相通理論有機結合起來的最好詮釋。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黃帝內經》

歐陽修“飲食四方異宜”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他的筆記

《歸田錄·卷二

》中說:

“飲食四方異宜,而名號亦隨時俗言語不同。”

這句話道出了飲食文化與環境習俗的密切關係。從先秦開始, 這種差異就已引起中國人的注意。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

早就提出:民間食風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

從歷史發展看,一個地區居民的飲食,首先是由物產決定的。晉人張華在

《博物志》

中說:

“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羶也。”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飲食思想與哲理

歐陽修畫像

這表明,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和審美意識是受地理條件和經濟狀況制約的。嵇康在

《養生論》

中說:

“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餚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表,其處饒足,海陸鮭餚,無所不備,土俗多病而人早夭。”

清人錢泳在

《履園叢話》

記載

“同一菜也,而口味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濃厚,南方嗜清淡……清奇濃淡,各有妙處。”

所有這些論述,都表明一個地區的飲食習俗和審美意識以及與之相應的食品,都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都有差異。這恰恰是中國各地烹飪文化形成鮮明的地方個性的重要誘因。

參考資料《黃帝內經》

《履園叢話》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