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耕讀傳家 風雅祖述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08

水源木本與木本水源有區別嗎

本文轉自:日照日報

 任相梅

常言道:“家之譜,猶國之史。”族譜與正史、方誌並稱為中國古代歷史的三大支柱,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譜又稱家譜、家乘等,是記載一個家族人口繁衍、仕宦成績、文學成就內容的譜書。族譜既可以改良社會風俗,安定社會秩序,又可以使人報本反始、孝敬父母、熱愛家國。因此,透過日照族譜來考察探究日照世家衍變與家教傳承意義重大。

族譜的編纂是為了尊族、敬宗、收族,在歷史上發揮了儲存資料、教育族群、尋根旅遊等重要作用。以濤雒丁氏族譜為例。《日照丁氏家乘》初修於清康熙十一年。明末清初,“濤雒丁”已成日照望族,但因始祖遷日照後“四世傳皆業農”,至明代丁珩時“丁氏始有文墨”,所以丁氏“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以及高曾祖之別支竟如此殘碑斷碣,杳不可稽繄”。丁珩之孫、進士丁旹痛感於此,認為“惟無譜之故”,又“念邑有乘,家詎無可譜,不揣欲從事焉”,於是主持編纂了《日照丁氏家乘》,確定了以其高祖丁良儒為一世的日照丁氏世系,消除了丁氏“前世淳樸少文,世系宗之茫無考據”的狀況。初修《日照丁氏家乘》意義不凡,“後之人由是而增修焉,則木本水源,按籍如在,雖世遠而人不湮雲。”其後人又六次續修丁氏族譜。自七修家乘以來,丁氏家族支分派衍,族繁丁盛,族人所到之處遍及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及世界五大洲,如果不及時續修,怕有失傳之虞。為此,丁氏子孫奔走蒐集越十年,終於2008年八修家乘成書,使得“合遠為近,萬派一本,世居海曲者,支流天涯者,族寢繁衍,終成一家。”由此可見,族譜對記錄世襲傳承、辨明長幼尊卑、和睦族群關係重大。

錢穆曾說:“門第之所賴以維繫而久在者,則必在上有賢父兄,在下有賢子弟。”世家門第的共同理想,則是希望其子弟“能具孝友之內行”,“能有經籍文史學業之修養”。“創業垂統”的核心問題在於世家文化傳統的延綿,即家教如何形成,形成以後如何持守與傳承。家譜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考察日照明清之際日照世家望族,多是農耕或商賈為本業的家族,由科舉成功而進入士紳望族。可以說,科舉考試與世家命運緊密相關,安東衛蘇氏家族、莒州小窯管氏家族等皆是如此。蘇氏先祖原為抗倭英雄,世代以抗倭為重任,明朝蘇雨望的出現,成為蘇氏家族大興的關鍵。他長於經商,將江南經商所掙銀兩皆用以購置書籍,裝箱運回家,教其子侄們讀書,後其子蘇襄和蘇京同中舉人,被時人譽為“雙鳳”,自此蘇氏變行武之家為書香門第。而後,蘇氏詩書繼世,忠孝傳家,登科目者數十人,紹簪纓者五百載,據《安東衛蘇氏家乘》三修家乘序載,蘇氏家族能有如此成就得益於良好的家風家訓———其曰“勿墮舊風,勿忘古訓”“勿操奇贏而廢耕讀”,又曰“子孫雖愚,勿棄庠學,傳承眉山遺風;慎終追遠,努力進取,慕族九世科家”。管氏先祖勤儉持家,家業漸隆,遂富甲一方,咸豐年間的管鎮深謀遠慮,“自悔少時失學,課子侄甚嚴,親師”。為求兒孫考取功名,他高薪聘請名師。其中,管廷獻授業恩師有9位,受知師5位,皆是名師高官。功夫不負有心人,同治九年管廷獻高中舉人。此後二十年間,管鎮的三個兒子、兩個孫子陸續考中進士,其中三人為翰林,由此管家聲隆日振。

科舉的成功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光宗耀祖;數代經營,方有崛起;得之不易,故後世子弟竭力持守,方承繼先人榮光。世家能長存於世,家族子弟的自律、責任、憂患意識等品質作用顯著。他們普遍重視幼年教育,興辦家族性書院、書塾和文社等,編輯刊刻族人著述,甚至建造狀元牌樓等,塑造家族詩書綿延傳統。以莒州張仙王氏和濤雒丁氏為例。張仙王氏以科舉興家,尤以王獻琛中舉為最。為“述祖德,綿世澤”,同治年間僅王練一人受業師就有八人之多,既有同鄉邑生文人,亦有諸城舉人、進士等,可謂不遺餘力促其成才。其後,王練終於與侄王者賓、孫王乃昌皆中舉人,以“祖孫三代舉人”聞名。濤雒丁氏二世祖丁堯感徭役之苦,努力培養弟子讀書,其孫丁允元考中進士後,丁氏始發達。最盛時,僅丁守存就“一門三進士”,成為清代中後期影響較大的家族。為續箕裘而振家聲,其後代殫心竭慮,康熙年間丁士價中舉後,居家課子訓侄,教育子弟兢兢業業,與子侄娓娓論文,終日不倦,其四弟高中舉人,諸子孫皆累試前茅;丁昱年逾八十,猶勸勉族人向學,“手不停披,口授經義”,人仰耆德。

推闡家學傳承統系,教授子弟、培養人才固然重要,家訓、家規,乃至長者的一言一行都有重要作用。以明清太平橋李氏為例。李氏祖先李時勉一生隱而不仕,但性方直、學博文,遺有“尺室鬥來大,存心天樣寬”的楹聯,教育子女更是“嚴急不少怠”,對後世子孫勤學苦讀家風的形成影響巨大。七世祖閣學公常以“惟忠厚庶幾免禍,須儉樸可以養生”訓示子孫,而後李肇禔把祖訓延伸為“忠厚不已,極之唾面;儉樸不已,極之數米。”李氏家族形成了崇尚仁德、忠厚儉樸的家風,以孝悌友善為先,拯危濟困為樂。因此,李氏族人雖“以清貧的祖業,守不重名利的家風”卻人才輩出,延綿數百年不絕。恰如時任安徽桐城尚書張英為李氏四修家譜所作序言中感嘆,“我觀孝陽先生與愚庵先生皆光明俊偉、英姿磊落,實能樹鴻名而綿景祜。李氏之族,方大而又以親遜敦睦,庇廕其本根,教誨其宗族,其發越流衍將安可窮哉。”

日照世家望族的興盛,族譜的傳承之功亦極為重要。以族譜為紐帶,將血脈傳承與家教家學融合,從而使得族譜也構成一種文化衍生機制,對於促進家族的興盛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