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樂以忘憂:臺灣學者薛仁明的“論語隨喜”

作者:由 新華社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4

如何解決安而忘危樂而忘憂

樂以忘憂:臺灣學者薛仁明的“論語隨喜”

2021年9月25日, 滬臺學子共同朗誦《論語》。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題:樂以忘憂:臺灣學者薛仁明的“論語隨喜”

新華社記者 章利新

臺灣學者薛仁明30多年來反覆品讀的一部經典,就是《論語》。對他來說,這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既是古典的,更是當下的;既可以呼應讀者自家生命,也可以迴應時代。

2013年,他在大陸出版第一部品讀《論語》的著作《孔子隨喜》;時隔9年,又一部品讀這部經典的著作《樂以忘憂》,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樂以忘憂》根據9年來薛仁明在北京大學、北京辛莊師範等大陸院校的講課內容改寫而成;匯聚了他近年來反覆研讀傳統經典的最新收穫,也是他在大陸各地講學,仔細體會華夏大地的厚實與溫潤後的最新體悟。

“我們談《論語》,就要在古今之間、經典和現實之間,不斷出出入入。談《論語》,就是談當下,這樣讀《論語》才會有真實感,才有生命力。”薛仁明有自己讀《論語》的獨特方法和視角。

中華書局編輯李猛說,《樂以忘憂》重點不在於對《論語》進行知識梳理,而重在還原孔門師徒的生命氣象,直接把讀者帶入2500多年前孔門問答的生動場景,從中感受生命的能量和境界,領略悅樂與歡喜。

他說,薛仁明關注著當下普通人的種種困惑,又不斷回到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源頭,在“出入”之間,寫出了孔門精神的水深浪闊和萬千氣象,也為今人安頓身心提供參照。這本身也是對孔子看重的“感而遂通”“溫故知新”的踐行。

樂以忘憂:臺灣學者薛仁明的“論語隨喜”

2019年12月27日,國家博物館舉辦孔子文化展。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在大陸講學的新經驗,讓薛仁明講授《論語》不斷生出新意。理解越深細,他講得就越緩慢,常常一個早上,就講《論語》中的兩三個章句;他努力讓傾聽者在一個個場景中儘量停留,充分感受孔子師徒之間活潑的精神世界,及其現實連線。

“孔子的分量,就在於他面對每一個情境的真實和鮮活。”薛仁明說,讀《論語》不能抽離文中具體的情境,否則讀不出孔子說話時的心情和表情,將孔子的話當成金科玉律,就遠離了《論語》。

所以,他提倡“素讀”《論語》,就是先只讀原文,避免掉入歷代註釋的紛爭和陷阱之中,努力擺脫後世儒家與政治人物合力構建的聖人形象,進而重新與孔子“素面相見”。

在《樂以忘憂》中,薛仁明時時強調一個“樂”字。他說,一個好東西、一件好事情,首先就得讓人心生歡喜;但凡是對的,必定讓人覺得踏實,覺得安穩,進而有種悅樂之情。

他的課堂上,沒有一般國學課的嚴肅,沒有人作筆記,更多的是即興互動和歡聲笑語。他總是把《論語》的解讀和當下的教育、道德、藝術,甚至自家瑣事聯絡起來,用孔門師徒的對話開啟今人的心扉。有學生說,“開心”者,薛師也。

“當下的社會不缺乏高談闊論做學問的人,卻缺乏活出自己生命狀態、真正安穩悅樂的人。”李猛說。

《論語》開篇講的就是“悅”“樂”。雖然孔子晚年周遊列國,歷經滄桑,吃盡苦頭,但也一路笑語吟吟,不改其樂。薛仁明說,孔子在意的,正是這麼一種悅樂的生命狀態。面對時代的紛亂,他如實應對,又隨緣歡喜,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務實進取,又喜氣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