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作者:由 Tara陶思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3

上一輪關於人生排序的問題剛剛結束,父母代表團一致認為“孩子”應該在自己之前,而Papi醬則的觀點“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引起了網友的爭論。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人生排序

01

而最近在《我家那閨女》節目中,焦俊豔邀請了演員高亞麟一起用餐,飯間聊到“婚姻”,焦俊豔問“你覺得人為什麼要結婚呢?如果比如說,我是獨立的個體,我沒有爸媽,沒有親戚朋友,沒有親人對自己的訴求,正是有他們的期望,我希望做一個在他們眼裡看來相對更好的人,所以有些事情我不敢。”

而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到底是要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還是“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相信很多人都跟她一樣面臨著這個問題,那高亞麟的回答對每一個人都有意義。

他說“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這句話來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高亞麟在這句話的基礎之上解釋了“為什麼父母喜歡逼婚,還總是嘮嘮叨叨?”

因為他們看到了死神,所以他們想完成那些沒完成的,當你看到死神之後,你老怕那個步子趕不上。

聽完這些話,焦俊豔陷入了沉思,而現場的父親們也表示贊同,談話最後,一直拒絕婚姻的焦俊豔竟意外地說“對婚姻萌發了一些希望之芽”。

02馬爾克斯說:

有父母在的時候,死亡是抽象的。所以等到我們直面死亡的時候,死亡具體又直觀。

就在2018年9月,63歲的歌手費玉清突然宣佈退出歌壇,隨後在網路上曬出自己的親筆信,轟動整個樂壇。

他在信裡說

“當父母都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和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地方演出的地點都讓我觸景傷情;我知道是我該停下來的時候了,停下來我才能學習從容的品味人生。”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世只剩歸途。

相信收穫無數粉絲和掌聲的歌手費玉清應該是有同感,那種失落和孤獨是鮮花掌聲都填補不了的。當我們從隔著簾子看生死變成直面生死的時候,人生觀必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還有多長”“我還有多少事情沒有做完”“我要看著我的孩子XXXX”。父母在時,總覺得時間充分,可以慢慢享受,那個時候對於死亡的認知是抽象和模糊的。而父母不再之後,簾子不存在了,我們不得不開始直面具體又直觀的死亡,無論它是醜陋的、兇惡的,都只能獨自承擔,那樣的孤獨可不是多少掌聲和鮮花都填補不上的嘛。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03

之前有位50多歲的學員,在課程中做情緒釋放和表達的時候,回憶起她最傷心的時刻,就是她的媽媽去世的時候,她趴在地上哭得像個孩子一樣,嘴裡一直嘟囔著“

我沒有媽媽了,我沒有媽媽了

”。看著一個年過半百,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的人在面對母親離世時依舊會像個孩子一樣害怕,會覺得自己瞬間成為了沒有媽媽的孤兒。那一刻我不太理解,現在已經全然瞭解了。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看到這些相信很多人跟焦俊豔一樣,也會陷入沉思,我們突然間會開始理解父母的焦慮,父母的嘮叨,父母對我們的逼婚、逼育。可是我們真的要放棄掉自己的生活節奏,自己的人生規劃,去接受這一切嗎?

不!

面對死亡,父母有緊迫感,有牽掛孩子的動力,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內在驅動力,內驅力,但是並不代表著就可以拿著這個來控制孩子的言行。

隱藏的內驅力是合理的,但外顯到行為上就不一定是合理的了,因為內驅力和外顯行為並不是完全一對一的關係。

04

人都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促使我們去創造,去積極爭取更好的生活,而死本能促使我們走向黑暗和死亡,促使我們去破壞。如果說因為死本能的存在,而去破壞社會、殺人,這些外顯行為顯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同理,我們理解父母的緊迫感,也願意理解父母因此而產生的嘮叨和逼迫,但是這些嘮叨和逼迫不應該成為一個不得不接下的重擔,直接砸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不得不面對“接受,就是孝”“不接受,就是不孝”這樣奇怪的選擇。作為孩子,當我們瞭解了父母言行背後的內驅力,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而至於要不要全盤接收,則是我們雙方需要共同去探討的事情。

高亞麟解讀“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聽完淚目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事情並不是只有對錯

。孩子選擇“活出自我”或者“活成父母希望的樣子”都沒有對錯,因為只有雙方認可的結果才是雙贏的結果。所以溝通、協商出一個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最幸福的老人,不是看著兒女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樣子,而是父母和子女各自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閒談中,聽陶老師聊過她父母的故事,之前,在她工作之餘想要回家去看望父母的時候,父親總會說“你先別回來了,我跟你媽媽要去旅行,已經安排好了的。”這種情況不止一次的出現,聽的出來,陶老師很高興父母可以按照他們喜歡的樣子來活,而至今未婚的她也不用遭受父母的逼迫,這就是幸福,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