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

作者:由 思想者之痛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3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是指誰

出襄陽古城西門,可見翠綠碧玉般的峴山橫亙在古城的南邊,與北邊的漢江共同拱衛著“華夏第一城池”。往真武山方向走,真武山山峰南邊是峴山國家森林公園,繼續往森林公園裡面行進,就可以見到張公祠。

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

張公祠,是為了紀念那位“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大唐宰相張柬之!據記載張柬之就生於此長於此,因為他不僅在大唐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在襄州刺史任上為襄陽老家作了很多實事,尤其是修堤築壩解決了漢江水患,造福於襄陽的父老鄉親們,為襄陽曆代人民所稱頌所銘記,於是後人們就在此地建立祠堂紀念他!正所謂,當官要為民做主,即使掛了,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

還是回到那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吧。

公元705年,81歲的武則天垂垂暮矣,中風臥床已經控制不住衰老的身體,漸漸地連朝政大權也滑落入她的面首張昌宗和張易之兩兄弟之手。她的侄兒武三思也在蠢蠢欲動,上竄下跳,禍亂朝廷。雖然武則天已經立她的那個如驚弓之鳥的兒子李顯為太子,但遲遲不把權力交還給兒子,致使李顯暴露於明處,成為野心家們的政治打擊物件。可以這樣說,當時的政治局勢詭異之極,一旦武則天掛掉,李顯根本不可能順利上位,肯定會局勢大亂,社會動盪,大唐的歷史能不能夠壽終正寢還是兩說。當然後來的大唐分崩離析,也沒能夠完美收官,反而帶來了中國另一段長達數百年的黑暗時代,這是後話,這是另外一幫人的歷史責任了。

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李唐政權迴歸正統,比武則天小一點但也快81歲的張柬之勇敢地站出來,不顧個人安危,立於歷史潮頭,迎接未知歷史的驚濤駭浪!

反過來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張柬之的從政經歷。張柬之,現湖北襄陽人。年輕時的他飽讀經書史籍,在太學院讀書時,連太學院院長都認為他是奇才,有成為國家輔臣之潛能。偏偏命運弄人,張柬之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後,一直在地方上擔任縣丞級別的小官直至六十四歲。這時朝廷又一次招聘人才,他以64歲的高齡參加對答策問類考試,在一千多人中名列第一。所以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是金子無論什麼時候都會發光。大輩子的地方小官吏生涯熬出了頭,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工作,一般人都會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平平淡淡過完一生。但我們的老鄉張柬之人生動盪仍未結束,據史料記載張柬之剛正率直,這不與武則天政見不合,又被貶謫到地方上工作去了。這一去又是10年,從長安離開,回中央時京城已換成洛陽了,武后也不叫武后了,而是叫武周皇帝了。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看他(她)的歷史身份及是否做好了該身份應該做的事兒。武周皇帝求賢若渴,從善如流,張柬之在狄仁傑和姚崇的極力舉薦下,終於又被召回洛陽,並被提拔為宰相,真正成了輔佐帝王的良才。雖然張柬之和武周皇帝不完全是一條心,但武周皇帝從國家治理、人才需求等角度考慮仍重用了他,所以說她做了一個好皇帝應做的本份。封建社會的皇帝一上位,就開始給自己修建陵寢,從結局來看,武周皇帝給自己找了一個稱職的“掘墓人”!

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

“神龍政變”開始了。張柬之宰相執政後,事先安排忠心李唐的親信掌握了左右羽林軍,控制了皇宮的安保軍事力量。待武周帝病情嚴重後,直接用武力控制皇宮,殺掉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倆,同時肅清朝廷上依附張氏兄弟的勢力,逼迫武周帝退位,還政於太子李顯。武則天病榻之上一看大勢已去,只好去除皇帝尊號改稱皇太后。如此一來,政權就重新迴歸李唐皇室手中,李唐政府再次開張。

說起來好像簡單,但過程卻驚心動魄。所謂成王敗寇,如果失敗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並且會遺臭萬年,失敗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這就需要堅定的信念、強大的執行力、高超的政治手段!當時他們一群人圍在武則天病榻邊上的時候,武則天一個一個瞄著,他們都噤若寒蟬,尤其李顯更是汗流浹背不敢抬頭面對他的母親。這時就需要張柬之這樣的宰相帶頭,給大家予信心,堅定地向“病虎不倒”的武則天進言規勸,讓其主動下臺,和平圓滿推動政變程序,不至於讓武則天、李顯母子倆撕破臉。

捨得一身剮,敢把女皇拉下馬的襄陽人

有利於時局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有利於國家進步,神龍政變功莫大焉!這一切幕後“導演”張柬之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