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

作者:由 記攝人間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5

陝西咸陽長陵紫荊三田在哪裡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

文/

田啟禮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

來到河南省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平臺辦事處田老家村,走進有著330多年曆史的歸德田氏先祠,在古香古色、莊重典雅的大殿門頭上方,懸掛著一塊黑色木製匾額,上面陰刻“荊槐堂”三個歐楷大字,下方落款“田英章題”,端莊大方,筆刀有力,塗以黃色金漆,熠熠生輝,格外耀眼。

這塊匾額上題寫陰刻的“荊槐堂”三個字,是歸德田氏家族的堂號。在古代,一般情況下,家族的祠堂既有名又有號,這個號即為“堂號”。祠堂之有名,就如人之名也;祠堂之有號,就如人之號也。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這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一般設定堂號遵循三個宗旨: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或字(名)號,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祠堂是看得見的建築,家族紀念祖先的建築;堂號是看得見的文字,家族認同的價值追求,是世家大族的文化標誌。祠堂是物質,堂號是精神。堂號亦是祠堂文化的一種體現。

據有關資料介紹:歸德田氏的堂號“荊槐堂”,與其他家族的堂號一樣,有著它獨特的文化內涵,書寫著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荊”,取之於“三田哭荊”的歷史典故。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貲,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問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和財寶,遂為孝門。這個典故說的是東晉初,在京兆有一戶田姓人家,屢世同居,祖業共享,家業興旺。後來,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鬧分家,家產平均一分為三,欲將院內那株枝繁葉茂、花團錦簇的紫荊樹截為三節分之。待到第二天去伐樹時,發現紫荊樹枯死了。三兄弟見狀,大為吃驚,相抱而泣,老大田真哭曰:“人不如木也!”兄弟妯娌受感動,泣淚俱下,曰:“家不可分,樹不可伐也。”隨商議不再分家,所分家產又合歸一起,同居一閭。不久,那棵紫荊樹復活並又茂盛起來,景象如初。兄弟復活,紫荊復茂,每年春暖時節,紫荊花盛開,花紅似火,鮮豔奪目,給這家田氏庭院增添了無窮的歡快喜悅。正是:“花樹荊枝重友愛,枯後復茂振家聲”。經過此事,這戶田姓人家人丁興旺,子孫滿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且,老大田真進朝為官,大弟田慶、二弟田廣也分別當上了知縣,被傳為佳話。此家傳七世不分,至南北朝,齊明帝蕭鸞親表其行,敕“紫荊堂”額。後人以“紫荊堂”銘,垂訓子孫,取其“和氣致祥”,為傳家之鑑。紫荊枯而復茂,是田氏家族的吉兆,有詩讚曰:“古來兄弟不分家,庭內荊樹復著花。開到今朝隨處是,滿天花朵滿天霞。”自此,“荊樹佳話”成了田氏家族和睦相處的象徵和代代倡導的家風,紫荊花即被譽為“兄弟花”,田氏族人把紫荊樹定為堂號“紫荊堂”,傳教後世,以垂子孫,沿襲至今。故後人有詩云:“庭前紫荊花一簇,聚時歡欣分時憂。且將友愛枯榮事,留於後世作典模。”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

看得出來,歸德田氏作為華夏田氏大家族的一個分支,沒有沿用田氏家族共享的“紫荊堂”堂號,而是另置堂號“荊槐堂”,以有別於其他田氏門支宗祠。“荊槐堂”其中的“荊”字,即取義“三田哭荊”之典故,意在讓族人傳承和弘揚團結友愛的“紫荊精神”,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那麼,“槐”字又為何意呢?

“槐”即槐樹。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九株荊棘。百官朝見天子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而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歸德田氏八世祖田珍,字子聘,號待溪,1571年2月19日生,虞城縣田老家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累官山東冠縣縣令、山東道試監察御史、山東道御史、兩浙巡按、大理寺丞、左右少卿、南京通政使司通政史、工部右侍郎。御祭御葬,崇祀鄉賢。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卒於任。明代翰林院國史院編修李目在《歸德田氏家乘》舊序中,稱八世祖銀臺公田珍與文端公沈鯉、莊敏公宋纁為三公,故取其“槐”字。堂:即殿堂。三個字組合起來便是“荊槐堂”,即為歸德田氏的堂號。

“紫荊精神”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激勵著田姓後人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甚至說遠遠超出了某一個家族的範疇,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譬如:清光緒十五年,贈匾人“族親閭友”敬獻給受匾人“吉祥昆季”的匾額“庭荊永茂”,即為一例。單從字面上看,可以理解為院子裡種有紫荊樹,實際上是借“三田哭荊”的典故,引意為“兄弟昆仲同枝並茂”。南宋詩人魏了翁有詩“霜柏寒逾勁,庭荊老不朽。”以借物抒情,透過故事中紫荊樹枯死再復活感情變化的描寫,指出一家人的感情是分不開的,就好比同根樹一樣是不可分的。後來,庭荊作為兄弟情深的代名詞,流傳至今。

在眾多的匾額中,不僅題寫著清俊朗潤、剛健遒逸的書法字型,而且蘊含著太多的故事和為人處世的哲理。一塊小小的匾額,稱得上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