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解讀】4 歸去來兮辭 並序

作者:由 老謝語文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4-28

挨凍受餓是成語嗎

【解讀】4 歸去來兮辭 並序

【解讀】4歸去來兮辭並序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歸去來兮辭》作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其時陶淵明41歲,出任彭澤令。不久他便厭倦了這種官場生活,僅八十餘天就棄官歸隱。全文分“序”和“辭”兩部分,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寫作時間和背景,敘述了作者就職的經過和辭官的原因。

“辭”的開端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喟嘆喚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筆勢表達了自己歸田之志的堅決。回顧當初為了謀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雖已“迷途”,但“迷途其未遠”,回頭還不遲。寥寥數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憤怒的抗議;既是覺醒的宣言,又是對官場汙濁的揭露,矛頭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憤怒之餘,又不乏因決意歸隱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這種感情的抒發中,“歸去來兮”的原因也就蘊涵其中了。“舟遙遙”四句,將作者擺脫“樊籠”、復返自然的舒暢心情和歸心似箭的感覺含蓄地表達出來了。

第2段描寫初回到家時的情景。“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兩句所蘊涵的感情相當豐富,有對久違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有恨自己不早歸來的感嘆,“松菊猶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潔品格仍在。以下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生活場景和畫面,行文節奏趨緩,表現了作者歸家後的生活情趣,從“室中之樂”到“園中之樂”,創造了一個安樂閒適、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發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情懷。

第3段再以“歸去來兮”引出描寫和感嘆。此番作者重回久違的田園,更堅定了躬耕的決心,並流露出要與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絕遊”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其後描述了他的田園生活和感受,敘述其與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和出遊,描寫出遊中所見到的農村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描寫和敘述中飽含感情。雖然有低沉的感嘆,也有及時行樂之意,但基調仍是樂觀、曠達的。此段寓情於景、於物、於事之中,最後兩句觸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議論。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這是作者抒發感慨,也是以另一種形式對醜惡現實的譴責和抗議。“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態度;“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則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二句作為結語,點出全篇主旨。作者的處世態度和人生哲學在此段得以充分的體現。

此文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辭賦,結構安排嚴謹周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職,成“雙美”之勢。全文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小節與小節之間或有承上啟下之意,或兩兩相對,互相呼應,既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有迴環往復之姿。首尾貫通,有意為之又似渾然天成。清代餘誠在談到本文的結構時說:“開首以田園句挈全篇要領,而下面盡本此書寫,是順提文法。結處以樂天句作全篇結穴。而上面盡照此發揮,是倒裝文法。然其筆力高超,故無痕跡可尋。”(《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七)

本文在語言上也是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語言流暢清新,音節鏗鏘,自然成韻。在遣詞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很多雙聲詞、疊韻詞都是經過錘鍊推敲的,卻又絲毫不露痕跡,正如明代孫月峰評、閔齊華注《文選》中所說:“其妙處乃在無一語非真境,而語卻無一字不琢煉”。

後世文人對《歸去來兮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北宋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言或許太過,但《歸去來兮辭》的藝術成就和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明代歸有光所說:“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歸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二、問題探究

1。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對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作了交代,其歸隱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辭官原因有四點:

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二是“飢凍雖切,違己交病”;三是“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奔程氏妹喪顯然只是表層原因,結合全文看,另外三點才是陶淵明辭官的根本原因。在迫於生計步入仕途後,他發現出仕既不能實現自己的志願,折腰事人、同流合汙又違背了自己的本性,這種違背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忍凍受餓更讓人難以忍受。汙濁的官場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又不想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就只能選擇歸隱躬耕之路,於是藉著程氏妹喪之機,便棄官歸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中指出的那樣:“妹喪固是實情,然亦去志久決,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詞以對親友及執事者耳。”

2。本文的文體特點是什麼?

本文是一篇辭賦。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四言六言為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於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不加區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於: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於用典;但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這種文體的特點,利用這種特點為內容的表達服務。如他對歸耕後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就極盡鋪陳之能事,而這種鋪陳是分清主次、有所選擇的。在句式上,整飭對仗之中又包含參差錯落。作者將滿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寫之中,詞采華美、音韻和諧卻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李格非《箋註陶淵明集》卷五),鮮明地突出了辭賦在詞采和音韻上的特點,這種特點增強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辭藻、華而不實的弊病。同時,本文也善於用典,如第2段中“三徑”“容膝”分別用了蔣詡歸隱不仕和北郭先生辭聘的典故,似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毫無用典之痕。

關於練習

一熟讀並背誦課文,探究下列問題。

1。揣摩“心為形役”“已往之不諫”“迷途”“昨非”等詞語的含義,說說作者辭官的原因和歸途中的心情。

2。中間部分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歸田的生活樂趣?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有人認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請結合全篇進行探討。

設題意圖:本題按照文章的段落順序依次設問,強調在逐字逐句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從詞語含義、描寫、抒情、議論等幾個角度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整體上的把握,並熟讀成誦。

參考答案:

1。詞語含義見課文註釋。作者辭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場的汙濁,也認識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願同流合汙,也不願屈心抑志。當他意識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後,痛苦之餘又慶幸自己陷入泥淖還不算深,還來得及從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確的道路。因已決計歸去,作者又有些解脫後的欣喜。因此在歸途中就顯得快樂而急切,他水陸兼行,歸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表現了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現了作者歸家的急切之情。

2。中間部分作者極力描寫歸田的生活樂趣,大致分為四個方面:初進家門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在第2段寫到初見家門之時,“載欣載奔”,一派狂喜之態。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歸來,爾後舉家歡慶,其樂融融。從“引壺觴以自酌”到“審容膝之易安”幾句,寫飲酒自娛之樂與傲然自得之情。隨後作者將筆鋒從寫居室轉到了寫庭園,甚至到高處、遠處等目光所及之處,精心選取了園日涉、策杖流憩、撫孤松、出岫之雲、知還之鳥等幾個畫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觴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場景,創造出一個安樂閒適的意境,表面寫景,實則抒懷,表現出隱逸生活的無盡樂趣及作者的孤傲堅貞之志。第3段中作者聽親人說知心話,以琴書為伴,樂以忘憂。接著在農事閒暇之餘乘興出遊,從出遊方式到途中所見之景,作者都娓娓道來,春意盎然,詩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觸景抒懷,萬物的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卻讓他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感情基調仍是明快愉悅和樂觀的。

3。作者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之句收束全文,樂天安命,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這樣的思想是有些消極,在歷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鳴,但我們不能將這種評價簡單化、絕對化,而是要進行深入的理解。聯絡陶淵明的經歷和志向,是可以理解這種態度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本不願出仕,也不適合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汙,無法將自己融入汙濁黑暗的官場生活中去,棄職歸田便成為他必然的選擇,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託心靈,這也正是他執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個表現。“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直率地表達出來,不加任何矯飾,是作者歷經人生曲折之後真實而複雜的感慨,飽含著作者從官場退出後的沉痛反思和過來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體驗。

本題是開放題,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二陶淵明詩文的藝術特點是“平淡自然”。前人說此賦“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請從情感表達和語言運用兩方面談談你的理解。

設題意圖: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文章藝術特點和風格進行全面把握的能力,學會從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兩方面出發品味文章的風格特徵。

參考答案:

本文無論是抒情、敘事、議論,還是結構、語言,都充分體現出了陶淵明詩文平淡自然、清遠瀟灑的風格特徵。

從情感表達上來說,作者寫作此文確實是發乎真情的,是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說:“公罷彭澤令,歸賦此辭,高風逸調,晉宋罕有其比。蓋心無一累,永珍俱空,田園足樂,真有實地受用處,非深於道者不能。”(〔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正因為陶淵明內心深處真正熱愛田園生活、熱愛自然,才可能將這種感情表達得如此準確含蓄,如此打動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詠懷之作,並帶有相當多的敘事成分,但作者能將議論、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起來,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情託於物,情寓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等種種感情不是直接生髮,而是在描景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畫的景物展現中,作者那灑落的胸懷、高潔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現。作者的內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為田園的種種美好景物,自然創造出絕妙的意境。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從語言運用上說,本文語言淺切樸素,音節和諧,辭意暢達,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韻,呈現出天然純淨之美。“歐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此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雲。”(〔宋〕朱熹《楚辭後語》)可見前人對此文的語言風格評價甚高。作者雖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語句,但都自然地化為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因此說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是比較貼切的。

三翻譯下列句子,並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4。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設題意圖: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句意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提高語言素養。

參考答案:

1。譯文:我認識到過去所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卻還來得及彌補。我確實已走入迷途但還不算太遠,現在已經覺悟到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

表達效果:作者在此處化用了《論語·微子》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之句,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決絕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後對比,鮮明有力,“迷途其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又溢於言表。

2。譯文: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朧,天還不亮。

表達效果:前兩句對仗工整,語句精練,抑揚頓挫,頗有韻味,且語言有很強的表現力,把詩人解決思想矛盾後在回家途中愉悅暢快的心情表現得真切動人。後兩句則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歸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譯文:倚著南窗寄託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這簡陋狹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雖有門卻經常關閉著,每天到園子裡散步,興味無窮,已成為了一種樂趣。

表達效果:“審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韓詩外傳》中的一則典故。北郭先生辭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援:“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後以“容膝”言所居之狹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與物質生活的清貧之間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懷而非物質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躍然於紙上了。後兩句寫作者在庭園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園的樂趣。

4。譯文:雲氣自然而然從山洞飄浮而出,倦飛的鳥兒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漸漸暗淡,太陽即將落山,我還手撫著孤松,流連徘徊不願離去。

表達效果:“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是陶淵明詩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寫景物自然妥帖,毫無雕琢之痕又極具詩情畫意,另一方面又寄託深遠,出則無心歸則有意,這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真實寫照。出去做官是無心的,並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祿,在這裡,“無心”並不是作者的開脫之辭,而是實實在在地表現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責;辭官歸田則是因為“倦飛”,是因為自己已厭倦了官場的汙濁和黑暗。作者觸景生情,又能將這種複雜的感情不露形跡地輕點出來,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宋代葉夢得曾對這兩句大加讚譽:“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避暑錄話》捲上)而天色已晚作者還手撫孤松不願離去,則是因為作者借孤松以詠懷,喻自己卓然獨立的堅貞氣節。

四△結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說說你心目中的陶淵明是怎樣一個人,並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

設題意圖:這是一道拓展開放題,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透過閱讀對作家進行深入的理解,並由對作家作品的認識理解拓展到對當時時代背景、文化氛圍、文人風尚等的認識,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係。

參考答案: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和認識即可。

如對陶淵明的認識可以有: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是魏晉風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淵明曾有遠大抱負和壯志,只是很難有機會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注意陶淵明對待仕和隱的矛盾。

學生對歸隱現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聯絡社會的動亂、玄學的影響等方面作答,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靈活掌握。

教學建議

一、以誦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注意換韻的地方,反覆朗讀。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認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辭”的風格韻味,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和作者的感情脈絡。

二、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擴充套件閱讀。可引導學生將本文與陶淵明的其他相關詩文,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歸園田居》等詩歌聯絡起來進行比較,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將《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的出仕和本文中的歸隱進行比較,也可將本文與其他作家的同類題材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如張衡的《歸田賦》等,可以從文體語言、思想內容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三、要求學生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審、三徑、容膝、策、扶老、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四、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可要求學生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或學習收穫,任選一個角度寫成短文。

有關資料

一、相關評論

1。歷代名家評陶淵明

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然吾之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俯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晚節範其萬一也。(《東坡詩話錄》)

朱熹: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姜夔: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白石道人詩說》)

劉熙載:陶淵明大要出於《論語》……謝才顏學,謝奇顏法,陶則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為尤上。(《藝概》)

梁啟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飲冰室合集·陶淵明》)

(選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2。歷代名家評《歸去來兮辭》

昔大宋相公謂陶《歸去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五經之鼓吹。近時繪畫《歸去來》者,皆作大聖變,和其辭者,如即事遣興小詩,皆不得正中者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和歸去來》)

歐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此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雲。(〔宋〕朱熹《楚辭後語》)

吾嘗怪陶淵明作《歸去來》,託興超然,莊、騷不能過矣。(〔宋〕汪藻《信州鄭固道侍郎寓屋記》)

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象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於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雲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耔嘯詠之事。

《歸去來辭》,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後人模擬已自不宜,況可次其韻乎。次韻則牽合而不類矣。(〔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

論古今人物風流,惟兩晉為盛,故發之文章,神思自然飄逸。如陶元亮《歸去來辭》,於舉業雖不甚親切。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明〕歸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朱文公雲:“《歸去》一篇其詞義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實用賦義,而中亦兼比。”此千古之確論矣。又曰:“首雲‘歸去來兮’,中又云‘歸去來兮’,了無端緒,疑為二篇。”此文公或一時未盡看破也。李格非所謂“沛然肺腑中流出”,彼何較其端緒首尾者耶?餘細觀之,亦有端緒:共有五段,每段換韻,自然純古,人不覺之,所謂擬《洞庭鈞天》而不澹,《霓裳羽衣》而不綺者也。(〔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

凡看古人長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閣過。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只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於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

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清〕吳梯《巾箱拾羽》卷十三)

《離騷》不必學《三百篇》,《歸去來辭》不必學《騷》,而皆有其獨至處,固知真古自與摹古異也。(〔清〕劉熙載《藝概·賦概》)

素懷灑落,逸氣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塵外。於官曰“歸去”,於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清〕毛慶蕃評選《古文學條》卷二十六)

評解此文只寫田園可樂,不露形跡,極有含蓄,真有道之言。《輯注》雲:是篇評解穿鑿,一概刪去,只就本文讀之,甚有異味。曰“以心為形役”,是多少箴規;曰“委心任去留”,是何等超脫;末雲“樂天命”,幾入孔、顏門戶矣。先生真是東晉第一流人!按:先生立身大節,與邵康節先生頗似,諡曰靖節,亦幾同矣。

書後《易》曰:“知幾其神乎?”故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誠以天下之理,有顯必有晦,有伸必有屈;當晦而不晦,當屈而不屈,此亢龍之所以有悔也。靖節生當晉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潛龍勿用,此其時也。故一旦翻然改圖,不俟終日。厥後東坡在海外,屢和其辭,且集其字為小詩,而於是篇三致意焉,蓋亦有今是昨非,往不諫而來猶可追之慨。則當日倚窗寄傲,涉園成趣,非其樂天之真,知幾之哲,而能用晦於顯,求屈於伸,以履幽人之貞吉,得契髯蘇於曠代也耶?(〔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十四·曠達)

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緻,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於“息交絕遊”一句,下即接雲:“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若無此兩句,不將疑是孤僻一流,同於槁木乎?(〔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

洵佳作,流宕瀠洄,其音和易;然生動之致,獨得靈均、長卿之風,修辭者不及也。(〔清〕方熊評《陶靖節集》卷五)

通篇凡五易韻,耿介中仍和而不迫,得風人之遺旨。先敘決計欲歸意,次敘歸來情景。雲鳥如此,胡不歸乎?前後呼應,自見章法。是早春光景,亦見歸來之可樂。末敘歸來不復出意,結出大旨意,真本領。(〔清〕孫人龍纂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二)

《歸去來兮辭》寫生歸田園,《自祭文》寫死歸黃土陌,機杼彷彿。(錢鍾書《管錐編》卷四)

(選自《古文鑑賞大辭典》,徐中玉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參考譯文

我家境貧困,僅靠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糧缸裡通常沒有糧食能儲存下來,我找不到什麼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大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我自己也有這種想法,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我的貧苦境況就把我推薦了去,於是我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還沒有平息,我心裡害怕遠地的差使。而彭澤縣離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澤縣擔任職務。但沒過多久,我思念田園,也就產生了歸鄉的念頭。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不願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挨凍受餓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違背自己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挨凍受餓更痛苦。我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迫;於是感到煩惱不已,覺得這實在有愧於平生的志願。只想著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趕著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到冬,我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對這件事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就寫了這篇文章,並命名為《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歸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體的役使,那又為什麼還要如此傷感失意而獨自悲哀呢?我認識到過去所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卻還來得及彌補。我確實已走入迷途但還不算太遠,現在已經覺悟到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漂盪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朧,天還不亮。

終於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家僮歡快地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長滿了荒草,松樹和菊花還依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帶著孩子們進入屋裡,美酒已經滿觴。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院子裡的樹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著南窗寄託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這簡陋狹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門經常關閉著,每天到園子裡散散步,興味無窮,自有樂趣。拄著手杖走走停停,到處遊息,不時抬頭眺望遠景。雲氣自然而然從山洞飄浮而出,倦飛的鳥兒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漸漸暗淡,太陽即將落山,我還手撫著孤松,流連徘徊不願離去。

歸來吧,我要與世俗斷絕交遊。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違背,再出遊又能追求些什麼呢?跟親人們談談知心話使人愉快,彈琴讀書又能夠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小篷車,有時划著孤舟,既要探尋曲折幽深的溝壑,又要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地生長,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時、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時光,為什麼不隨著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為什麼整天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麼地方?富貴榮華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遊覽欣賞,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山崗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澈的溪流我吟詠歌唱。姑且順其自然了結一生吧,樂天安命,還有什麼可猶豫彷徨的呢?

三、課文鑑賞

(吳戰壘)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寫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這時他41歲,任彭澤令僅八十餘天,決定棄官隱居。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可以參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文章開門見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長吁一口悶氣,感到渾身輕鬆自在。“歸去來兮”,即“回家去啊”!來,表趨向的語助詞。“田園將蕪胡不歸?”以反問語氣表示歸田之志已決。“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回顧當時為了謀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體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現在已覺悟到過去的錯誤雖然無法挽回,未來的去向卻還來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論語·微子》中楚狂接輿的歌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加點化,形神俱似。“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是覺醒和決絕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場的惡濁,不願同流合汙;認識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踐之未遠,回頭不遲;一種悔悟和慶幸之情溢於言外。這一段是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寓理於情,讀來誠摯懇切,在平靜的語氣中顯示出思緒的變遷和深沉的感慨。

以下想象歸家途中和抵家以後的情狀:“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寫船行順風,輕快如飛,而心情的愉快亦盡在其中。“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寫晝夜兼程,望歸甚切。問路於行人,見暗自計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長,而嫌時間過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歸程之長化為時間之慢的感覺,以表現其急切盼歸的心情。“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寫初見家門時的歡欣雀躍之態,簡直像小孩子那樣天真。“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歡迎主人辭官歸來,主僕同心,長幼一致,頗使作者感到快慰。“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惋嘆之餘,大有恨不早歸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無恙,樽中的酒也裝得滿滿的。松菊猶存,以喻堅芳之節仍在;有酒盈樽,則示平生之願已足。由此而帶出:“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四句寫盡飲酒自樂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韓詩外傳》卷九載北郭先生辭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援他,說:“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審容膝之易安”,這裡借用來表示自己寧安容膝之貧居,而不願出去做官了。這與“三徑就荒”一樣,都是引用同類的典故,彷彿信手拈來,自然合拍,而且顯得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

接著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園之間:“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這八句寫涉足庭園,情與景遇,悠然有會於心的境界。你看他:拄著柺杖,隨意走走停停;時而抬起頭來,望望遠處的景色;舉凡白雲出山,飛鳥投林,都足以發人遐想。“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是寫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雲,出仕本屬於“無心”;又像那歸飛之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於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景翳翳以將入”,寫夕陽在山,蒼茫暮色將至;“撫孤松而盤桓”,則託物言志,以示孤高堅貞之節有如此松。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園,作者以飽蘸詩情之筆,逐層寫出種種怡顏悅性的情事和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色,展現了一個與惡濁的官場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歸去來兮”冒頭,表示要謝絕交遊,與世相忘;“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聽家人談談知心話,以琴書為親密的伴侶,塵俗不染於心,也足以樂而忘憂了。“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躬耕田園的生活,在作者筆下顯然已被詩化,這與其說是寫實,不如說是浪漫的抒情。“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寫農事之暇,乘興出遊,登山泛溪,尋幽探勝。“崎嶇經丘”承“或命巾車”,指陸行;“窈窕尋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音節和諧優美,讀來有悠遊從容之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觸景生感,從春來萬物的欣欣向榮中,感到大自然的遷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暫,而流露出及時行樂的思想。雖然略有感喟,但基調仍是恬靜而開朗的。這一段承上啟下,把筆觸從居室和庭園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間,進一步展拓出一個春郊事農和溪山尋幽的隱居天地;並且觸物興感,為尾段的抒情性議論作了過渡。

尾段抒發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隱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說寄身天地之間,不過短暫的一瞬,為什麼不隨自己的心意決定行止呢?“胡為遑遑欲何之?”是對汲汲於富貴利祿、心為形役的人們所發出的詰問;作者自己的態度是:“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既不願奔走求榮,也不想服藥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良辰勝景,獨自出遊;除草培土,躬親農桑;登山長嘯,臨水賦詩;一生志願,於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論語·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嘯,則似用蘇門山隱士孫登長嘯如鸞鳳之聲的故事。作者分別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隨順死生變化,一切聽其自然,樂天知命而盡其餘年。這是作者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結論。雖然不免消極,但確乎發自內心,而且包含著從庸俗險惡的官場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帶有過來人正反兩面的深刻體驗;因而不同於那種高談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隱士。

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有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塗飾,而自然純真可親。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可謂推賞備至了。然而王若虛曾指摘《歸去來兮辭》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追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已有辯正,並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錢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颺”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經”,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為這樣來體味《歸去來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淵明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至於那篇頗受衛道者詬病的《閒情賦》,則更發揮其大膽的想象,不惜化作所愛者身上的衣領、衣帶、發澤、眉黛、席子、鞋子,等等,誠如魯迅所說,這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選自《古文鑑賞辭典》,吳功正主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