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作者:由 裡裡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06

飽經憂患的飽什麼意思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

看到楊絳先生的名字,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錢鍾書先生,想到錢鍾書先生,又想起楊絳先生對錢老先生的名作《圍城》的詮釋:“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或許對別人來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而對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這對夫妻來說,婚姻是美滿,是幸福,是同甘共苦,是風雨同舟,是伉儷情深,更是相儒以沫的代名詞。

兩位老人的愛情,令人羨慕。錢鍾書先生更是稱妻子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無論是讀書品茶的閒情逸致,還是柴米油鹽的生活瑣碎,無論是教導女兒的開通開明,還是面對政治風暴的堅強不屈,無論是生離死別的豁達態度,還是年逾九十的筆耕不輟,楊絳先生身上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平靜、淡然、知足、睿智的精神魔力。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01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再見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著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中說道。

從少年夫妻,相依相伴六十載,一路相濡以沫,預知到即將要分離,心中的苦痛與彷惶又有誰人知?更與何人說?

捨不得轉身,道不出再見,怕一轉身,原本站在原地的人就再也看不到了,只希望,這一聲再見能夠延遲再延遲,再延遲……

我們曾經以為有些人,有些事,只要我們不去看不去想,它就會一直在那裡不走,然而,在你不知道的某一分某一秒,一個不經意的轉身,一個平常的揮手,一個看似普通的話別,有些人有些事,就再也見不到了。

賈寶玉喜聚不喜散,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賈寶玉惜情,明明相知相愛卻不能相守,林黛玉看似薄情卻也深情,她比任何人都看得明白,人生註定是一場離別,何必徒增傷悲。

“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這一刻,悲痛欲絕。

這一刻,山稜崩塌。

這一刻,天人永隔。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道不盡的哀愁,無邊際的孤寂,承受不住的悲痛侵襲而來,卻依然選擇“好好活”,因為那是丈夫臨走時的心願。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03 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俳倒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楊絳先生在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先生相繼去世後在《我們仨》寫下的話,儘管先生這話有勸慰自己的意思,卻讓人讀的淚如雨下。

八十多歲的老人,先後失去愛女和丈夫,經受的打擊可想而知,所幸,先生撐過來了。

陪伴著她的,不僅有書,有回憶,還有那滿滿的愛。拾掇起一家三口走過的歲月,將記憶的碎片一塊一塊拼湊完整,用心記述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和點點滴滴,這是女兒的心願,也是楊絳先生的信念。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看開,看破,前面的路還很長,一切傷痛都會過去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個家有爸爸、媽媽和孩子,構成了一個美妙的小世界。從這家延伸到那家,由簡單到複雜,由單元變成多元,也就有了無數個家的精彩紛呈。

家是楊絳先生一家三口細心呵護的地方,是他們愛的港灣。

楊絳先生一家算得上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他們搬過無數次的家,直到晚年才稍稍穩定下來。那些年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他們並不覺得苦,因為他們苦中作樂,因為有愛的人在身邊,再苦再累都能一起挺過去。

飽經憂患,亦歷經世態炎涼,將日常感受當作美酒細細品嚐。

他們仨,既是親人,亦是摯友,相互賞識又相互依戀。

曾經,一家三口有過一段時間因工作原因分隔兩地,飽受思念之苦之後,錢鍾書先生曾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勝於別離。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03 我們仨,只剩我一個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楊絳先生這句話透露出了她豁達的心態,正是這樣的心態支撐著她,走過喪女之痛,走過喪夫之痛,然後以優雅的姿態,從容走過餘生。

“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只剩我一個,家就這樣散了。

帶著無盡的落寞和無盡的思念,卻無能為力……

有你們的地方才有家,有愛的地方才有家,即使守著諾大的房子,沒有你們在,何處為家?

很可能活著的人都不知道家竟然在哪裡,但是,有些人已經看明白,它肯定不在我們暫棲的世界上。

讀《我們仨》,有愛的地方便有家

04 優雅一生

難以想象,楊絳先生是以92歲的高齡獨伴青燈,寫下了這部《我們仨》,向彼岸的親人傾訴心聲。

也許只有靠堅實的情感,飽經歲月洗禮的人,才能用這樣單純的筆墨,將自己那段最痛心的日子,用這麼溫暖的話語來思念逝去的家人。

楊絳先生說過一段話:“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示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示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楊絳先生睿智而又堅強地面對這世間最難以承受的痛,亦坦然地走了過來。

透過《我們仨》一書中質樸的文字,我們分明讀到的是一位世紀老人的智慧:堅忍、從容、安靜、優雅、博學、睿智……給人以溫暖,亦給人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