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作者: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17

房梁掉金子會怎麼樣

引言

《後漢書》中是這樣描寫張衡的:“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從這一句中我們能夠得知,張衡在天文、數學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生活在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是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還是個非常出色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南陽五聖之一”和“漢賦四大家之一”。

要說起張衡的成就,想必大家首先就會想到能夠檢測地震的地動儀。

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中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由精銅所組成,外觀雕刻著精美的文字圖形,形狀如同酒樽一般。

此外,在地動儀的內部還有一根支柱,其旁邊有八道機關,當地震發生時,這套機關就能夠發揮作用,有效地檢測出地震。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張衡與地動儀銅像

用地動儀檢測地震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地動儀外面的八個方位上,分別有一條龍,每條龍的口中都含著一顆銅珠

。在龍頭的正下方有一隻張著嘴巴的蟾蜍,不管是哪一方發生了地震,其相應方向的銅珠就會從龍嘴中掉落到對應蟾蜍的嘴巴里。

01

在千年以前的東漢,能造出這樣精密的測量地震的儀器,張衡的智慧實在是令人佩服。但非常可惜的是,張衡所創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

,而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據考證,張衡地動儀早就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經消失了,這也讓人們不禁懷疑,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是不是隻是一個構想或傳說。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今人仿製地動儀

如今,我們在教科書中所看到的地動儀,並不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而是原來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的處長王振鐸,根據古籍記載所仿製出來的

,因此也被人們叫做 “王氏地動儀”。雖然王振鐸只花了一年多就成功復原了地動儀,但是真正從設計到完工,這中間整整用了十五年的時間。

02

地動儀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文明發展的一種象徵,因而,當王振鐸成功地復原了地動儀後,全國上下都是一片沸騰。

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也很快把這個地動儀編入到了教科書之中。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張衡雕像

復原出來的地動儀,其造型非常的精美,但人們更關心它能否真的檢測到地震,

從專家再到普通人,所有人都對這一問題感到非常的好奇。熱衷於打假的方舟子就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客氣地評價到,歷史上張衡所建造的地動儀,

很可能就和如今復原出的模型一樣,不過一個擺設,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檢測能力。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中科院院士付承義舊照

甚至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也在一次講座中說到,還不如在房樑上吊塊肉,也要比那個模型要來得實際。

的確,一個未經證實的事物,很容易遭到人們的質疑和反對,但同樣對其表示支援和贊同的人也不少。當然,對於地動儀是否真的具有檢測地震的功能,不能靠人們的盲目猜測,更多的還需要科學家們進行進一步的論證和實驗。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張衡博物館近照

03

儘管後來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刪除了,但這也只能證明是後人的復原模型存在錯誤,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張衡地動儀的真正價值。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要想知道張衡地動儀是不是真的存在、並且是否能夠真的檢測出地震,還需要人們進行不懈的探索。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樑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張衡銅像

《已亥雜詩》中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張衡、祖沖之、蔡倫、孫思邈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地鑽研,使得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也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才得以創造出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的造紙術、火藥、時鐘和指南針等。

結語

無奈後來的統治者對於科技發展並不重視,使得中國的科技沒能得到充分的繼承和發展,導致近代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如果當初國家不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而是走出國門實現和其他國家的更好交流,一面傳承中國傳統的科技智慧、一面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也許近代中國的國家實力就不會落後於西方國家,在近代的戰爭中也不會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參考資料:

《後漢書》《已亥雜詩》《張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