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作者:由 弟子讀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6-29

老莊之作管孟之流鈣以什麼不以什麼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前言:

一說起傳統的經典文化人物代表,那孔孟老莊是永遠也繞不開的四個人物,他們分別開創和繼承發揚了一個學派。他們講學著述,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永不褪色的經典文化代表。

現在社會浮躁人心難平,沒有多少人能心平氣和地去看孔孟老莊的書,對於他們的作品和思想的瞭解都是流於形式。而王蒙老師所著的《王蒙講孔孟老莊》是一種別樣的解析,看完之後讓人覺得原來孔孟老莊的作品和思想還可以這樣的解讀。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禮”治國。孟子是孔子之後最傑出的儒家學說的代表,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學說,其核心思想是“仁政”。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其核心思想是“道”與“無為”,莊子繼承併發揚了道家學派,並自成一派,其核心思想是“道德”和“自然”。

王蒙老師講孔孟老莊並不晦澀難懂,反而讓人易於接受,透過通俗的白話文聯絡生活實際,講他們的思想對我們現在生活、工作、思想等方面的影響。讓我們覺得聖人學說離我們並不遙遠,其實他們的學說或者經驗也都是來源於生活,反過來對我們的生活有指導意義。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孔子《論語》的現實意義

在王蒙老師的講解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論語》對我們現實生活仍具有極好的指導意義。

首先,

《論語》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即使沒學過《論語》,但生活的規範中仍深受其影響。

其次,

《論語》強調積極處世,不逃避遁世,學說中經典句段對人具有鼓勵性。同時它還強調人一生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應該有該有的模樣,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再次,

《論語》中闡述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最佳選擇。做任何事不極端,不情緒化,不死心眼,什麼都合情合理,恰到好處。這是一種修為,一種境界,值得人一生去修煉。

最後,

《論語》也不是盡善盡美,也有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由於孔子強調“仁”和“禮教”,這也就從側面教導人們在為人處事時要少競爭,以“和”為貴。其實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違背了人的發展需求,只有合理的競爭和成長,人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孟子》的剛毅與柔軟

透過王蒙老師對孟子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其實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兼具了剛毅與柔軟兩種秉性。

剛毅於己:以浩然之氣存捨生取義之心,修煉大丈夫之志。

孟子是一個特別的人,他特別強調自我修養,他認為自我修養就是修煉自己的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浩然之氣是一種精神、一種氣勢、一種風格。正因為他強調這種“浩然之氣”,所以孟子在與他人交往時都是充滿自信、能量飽滿、氣場很足,讓他人不得不誠服於他。關於他的“浩然之氣”則影響了更多後來的讀書人,最負盛名的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是其經典代表。所以說,“浩然之氣”是做人的骨氣,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我們對於孟子經常會說他的“魚與熊掌”的故事,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對於“義”和“選擇”的闡述非常到位。由於孟子推崇“仁政”,強調以民為本,所以在這裡他將“生死”和“利義”一一對立起來。這個選擇題直到現在仍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指導意義,在“利”與“義”的面前,有人選擇了“利”選擇了苟活於世,有人選擇了“義”選擇了大義赴死。所以,這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死觀,“捨生取義”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筆熠熠生輝的財富,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大義面前,人人捨生忘死,為民族正義慷慨赴死。

孟子是孔子的忠實粉絲,孔子經常談論“君子”,一直以“君子”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孟子則不同,他不談論“君子”,他提出了“大丈夫”一詞,相比較“君子”而言,“大丈夫”這是一個更有氣勢的詞語。這可能和孔子溫良謙讓的個性有關,孟子個性張揚氣場爆棚,所以他更喜歡“大丈夫”。孟子用一段話詳細概述了什麼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所以,在孟子看來,大丈夫就是要有自己的主體性,明確的是非觀。要有堅持力和抗逆能力,做到“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才是他口中的“大丈夫”。關於這種“大丈夫”的言論也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們做人的品格,特別是讀書的精神品格。

所以,孟子的剛毅是非常明顯的,都是從自身的要求出發,是於己的,強調的是自身的品德言行。他提出的種種要求其實也是孔子關於“君子”的言行要求,但是孟子的學說更細緻更宏大。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柔軟於民:推崇“仁政”,以民為本,提出“性善論”人本說。

孟子對於民的態度比孔子更細更徹底,他認為民是國之根本,這種治國理念與現在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他的“天時地利人和”之說就直接告訴我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點。比如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強調民心對於國家穩定和強大的重要性。

又比如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在孟子看來,對於國家而言,最重要最寶貴的就是人民,是百姓。“社稷次之”就是指國土和傳統,是權力、朝廷所制定的國家體制。“君為輕”,就說將國君排在最後一位。這種學說非常牛,但是也正是過於美好而被統治階級所不認同。孟子之所以強調“民為貴”其實正是基於“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論。因為君王的力量在於人民的擁戴,在於民眾的跟隨,在於民眾的獻身和努力。不然,民眾不擁護你,不順從你,那君王就是孤家寡人,又何談力量呢。所以他的這種學說民眾與君王是相輔相成,君王能維護民眾之利益,那民眾肯定能維護君王之力。

關於人本論,中國就分為“性善論”與“性惡論”,分別有孟子和荀子提出。孟子的“性善論”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出名的論斷,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成為人本論的基礎。沒有“性善論”那很多學說都無法成立。孟子將“性善”分為四種: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的這種解釋是對孔子學說的一種延伸,孟子講的更宏大、更全面。它強調了既然是人,那麼人生下來,就有一種善良,有一種有利於人生,而不是有害於人生的這種追求。有利於人生的追求,就是善的追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國家、善待世界,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關於“性善”孟子還說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而“惻隱之心”就是我們所說的仁愛之心,這是為人之根本。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人都是有仁愛之心的,這是天生的。那社會上之所以有壞人作惡,那是因為教化之力不到位。

孟子的學說不僅僅是對孔子學說的延伸,還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他締造了孔子學說之外的一種嚮往、一種追求,一個人透過人的善良本性,透過美好的道德、禮法、尊嚴、仁義之心等,來達到最佳化世界的目的。

《王蒙講孔孟老莊》——孔孟之道:以仁治人,以人為本

結語:

孔孟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兩個人,他們建構了儒家學派大多數的倫理道德和學說主張,成為影響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種學派。他們的思想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會在時間的長河裡熠熠生輝。所以說,談儒家,那孔孟是怎麼都避不開的兩個偉人。

王蒙先生在《王蒙講孔孟老莊》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給讀者呈現了關於孔孟學說的經典理論學說。透過他的講解,讓我們明白即使過了幾千年,孔孟的學說依然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