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

作者:由 品讀群書治要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1

為人兄長要做到什麼?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

(本文共1367字,閱讀大約5分鐘)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

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骨肉一體,是一個身體,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相互之間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對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

中國古人對於這個“悌”字講得也非常多,確實也是身體力行能夠做到,“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和睦相處,孝便自然體現在其中了。

《弟子規》上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合適。第一句話是“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得淡一點,輕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會產生呢?“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語氣委婉一點,那麼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

《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爭訟,把彼此送上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官司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納,那麼這一個家道也一定會衰落,所謂“訟則終兇”。

中國古人看到哪一家因為家產打起了官司,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當然,我們對這個“兄”,對這個“家”也要做正確的理解。

中國古人把兄弟的友愛推而廣之,在《禮記》中說,“十年以長,則以兄禮和之”,比我長十歲左右的,我們都要以對兄長的態度和禮節來和他和睦相處。中國人在豎的方面講對父母的孝,而父母上面還有父母,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而從橫的方面來講兄弟之間的友悌,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擴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來到我們身邊一起修學的朋友、同事,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

怎麼能夠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呢?《論語》中指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我們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家裡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想著為他服務,不自覺地就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那麼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相處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吵架、不衝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和人家相處一個星期以上,就出現了問題。不是自己不喜歡對方了,就是對方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自己,放下“我的想法”、“我的利益”,而是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希望別人能夠照顧到自己,所以沒有做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君子能夠做到事事恭敬別人,為人處世沒有任何過失,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對方的需要,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走到哪裡都是彬彬有禮,那麼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我們也看到現在的大學生,從小也沒有學習《弟子規》,結果到了大學,幾個人同住在一間宿舍,不是他關門聲大了,就是他晚上睡覺的時間太晚了,不注意別人休息了,也沒有做到像《弟子規》上說的很多的要求,所以當人們不能夠為對方著想,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難免和人發生衝突。

所以我們學了《弟子規》,就要在生活中力行,拿《弟子規》處處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當然一個人能夠走到哪裡,都能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那也是因為他在家裡對於自己的兄長就能夠恭敬,能夠聽從。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

————————————正體——————————-

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骨肉一體,是一個身體,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相互之間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對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

中國古人對於這個“悌”字講得也非常多,確實也是身體力行能夠做到,“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和睦相處,孝便自然體現在其中了。

《弟子規》上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合適。第一句話是“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得淡一點,輕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會產生呢?“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語氣委婉一點,那麼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

《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爭訟,把彼此送上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官司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納,那麼這一個家道也一定會衰落,所謂“訟則終兇”。

中國古人看到哪一家因為家產打起了官司,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當然,我們對這個“兄”,對這個“家”也要做正確的理解。

中國古人把兄弟的友愛推而廣之,在《禮記》中說,“十年以長,則以兄禮和之”,比我長十歲左右的,我們都要以對兄長的態度和禮節來和他和睦相處。中國人在豎的方面講對父母的孝,而父母上面還有父母,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而從橫的方面來講兄弟之間的友悌,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擴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來到我們身邊一起修學的朋友、同事,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

怎麼能夠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呢?《論語》中指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我們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家裡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想著為他服務,不自覺地就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那麼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相處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吵架、不衝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和人家相處一個星期以上,就出現了問題。不是自己不喜歡對方了,就是對方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自己,放下“我的想法”、“我的利益”,而是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希望別人能夠照顧到自己,所以沒有做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君子能夠做到事事恭敬別人,為人處世沒有任何過失,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對方的需要,能夠換位元思考,將心比心,走到哪裡都是彬彬有禮,那麼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我們也看到現在的大學生,從小也沒有學習《弟子規》,結果到了大學,幾個人同住在一間宿舍,不是他關門聲大了,就是他晚上睡覺的時間太晚了,不注意別人休息了,也沒有做到像《弟子規》上說的很多的要求,所以當人們不能夠為對方著想,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難免和人發生衝突。

所以我們學了《弟子規》,就要在生活中力行,拿《弟子規》處處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當然一個人能夠走到哪裡,都能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那也是因為他在家裡對於自己的兄長就能夠恭敬,能夠聽從。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道理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做到孝悌友愛的人,也會與朋友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