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

作者:由 塞下蓬蒿詩人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25

無求則貴誰寫的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慾,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菜根譚》

孔子在《論語》裡面提到“無欲則剛”,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是“沒有慾望” 的——因為沒有 “慾望”,所以オ不會患得患失,自在自若。人如果能少一點貪慾,多一點自制與滿足,自然也就不會論落為任內心無邊的慾望“宰割”的羔羊。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

人若無慾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慾,品格自然高尚、不染塵泥。無慾無求,心神安靜,就會不受外界誘惑、干擾,把握住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人生。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南朝時期的著名田園詩人,他家所在的村子叫上京裡,家中的房舍庭院,取名“歸園田居”。陶淵明自幼隨母親住在園田居,青少年時候的陶淵明,一邊務農,一邊學習。田裡有活就幹活,沒活就刻苦讀書。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

公元371年,陶淵明19歲,他的叔父陶夔給他一筆錢,叫他到京城裡去遊學求官,見見世面。陶淵明遊學京城,確實增長了見識,但是也看到了朝廷的無能,社會的黑暗,京城裡的名門望族天天縱酒豪飲,放蕩形骸,醉生夢死。

陶淵明遊學三年,回到上京裡村園田居,過了三年亦耕亦讀的生活。公元376年,他移居潯陽縣城,當了教書先生。教了幾年書後,陶淵明的文學天賦才顯露出來,他的成名作《閒情賦》,被友人傳抄開來。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並因觸類,廣其辭義。餘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當時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看了陶淵明的《閒情賦》後,非常欣賞,決定聘任陶淵明為別駕祭酒。陶淵明擔任的別駕祭酒,要管一個州的武器督造,地方治安,錢糧儲調,戶口田賦,農田水利,軍服供應等等。他什麼都要管,又什麼都管不了。王凝之一心痴迷煉丹唸咒,修煉“五斗米道”,天天修煉,拜神拜鬼,無意過問民間疾苦,當然聽不進陶淵明的建議。陶淵明讀的是儒家書籍,知道忠君報國大濟蒼生的道理,現實使他非常失望。他告退了王凝之,回到住處,摘掉官帽,脫下官服,捲起行李就回家了。

回家後,他又當起了教書先生。

陶淵明覺得飲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飲小舒服,大飲大舒服,飲多了就醉過去了。在家閒居的時候,陶淵明逗逗孩子,自飲自酌,把名利之心都忘到九霄雲外。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

東晉時,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多少王公貴族,三四十歲就已完命。陶淵明45歲的時候,他想到自己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倒下,但是他不信命,覺得生死都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這一年,他為自己寫下了《自輓歌辭三首》。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第二首是: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在東晉的時候,能像陶淵明這樣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命題,是很可貴的。不像有些人煉丹唸咒,幻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陶淵明意識到,人死後一了百了,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是非功過,榮辱得失,誰能評說!不如在世的時候多喝幾杯酒。

陶淵明人格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超出了慾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個人做到無慾的時候,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就是清空了世俗生活積存下來的枯枝敗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中已經填滿了各種各樣的私心雜念,他也就失去了人生目標。因此,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來,必須先放下ー切、使自己真正 “空” 起來,才能擁有自在悠然的心境。

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