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作者:由 減法生活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31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心理學博士蘇珊·富沃德伯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種子會發芽,原生家庭的影響,會伴隨一生。即便不住在一起,依然會在心裡響起他們的聲音,就像紮根的樹,深入骨髓。

種子的成長,離不開精心的呵護。這個呵護的人,就是自己。如果任由枝葉瘋長,只會生蟲,潰爛、產生毒素。

儘管不幸的童年,會影響一生,但每個成年人,都有能力降低影響,治癒童年,活出自己的人生。

正如山下英子在《斷舍離·心靈篇》裡寫的那樣:

“很多人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身邊最親近的人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被動的,是不舒服的,那麼就要果斷地斷舍離。”

只有內心獨立,客觀對待這些種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為自己的內心做斷舍離,是幫助我們活出自己,通往幸福的出路。

情感斷舍離,其實是高階地善待自己。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01、“我不配”式思維:當斷

奇葩說裡的辯手席瑞,小時候家裡很窮,喜歡什麼,都不敢開口和父母要。

有一次和姥姥逛超市,看見眼饞好久的桔子罐頭,他沒忍住,伸手摸了一下。這一幕被姥姥看見,就買給了他。

回去的路上,姥姥說:“這個罐頭能抵我們一天的飯錢了。”喜悅的心情,被深深的虧欠感迅速代替,幼小的他意識到:原來我是不該要的。

他到今天都清楚地記得,罐頭的價格是7塊9。後來每次到消費場合,他都有一種緊迫感。聽到誇讚時,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我不配”。

他早已擁有足夠買下一火車罐頭的能力,但不配的感覺,始終無法排遣。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冒充者綜合症。這樣的人面對誇讚,不是假謙虛,而是真心虛。

冒充者綜合症,是明明很有能力,且已經獲得了成功,卻把一切歸功於好運和碰巧,無法坦然接受他人讚美。

表現為習慣性否定自己的能力,越親近越有壓力,怕對方失望,把取得的成績歸為運氣,而非自己真實的努力。

愛因斯坦臨死前說:“人們過度尊崇我的工作成果,對此我十分不安,感覺自己不知不覺間成了騙子。”這位開創了物理學四大理論的大神,也深受這一心態的折磨。

不配感,真的無法改變嗎?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心靈篇》中說:“無論什麼樣的物品,它的價值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人的價值也是這樣,生活中的不配感,都源於我們內心的感受。也就是說,那只是內心戲,並不是事實。

成年後的我們有獨立思考能力,也有創造生活的能力,需要斬斷“我不配”的思維。

當覺得“我不配”時,要勇於打破自我否定的習慣,重新審視當下的想法,用事實作為證據說服自己。

楊絳說:“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

看到自己的價值,斬斷否定模式,才能在客觀評價中,走出內心的困境。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02、過去的“死結”:當舍

美國著名女演員麗塔海華絲的父親和母親都是舞蹈家。

可以說,麗塔是在紐約的娛樂圈裡長大的。那些金光閃閃的明星,對麗塔來說,不過是家庭宴席的座上客。

然而,無限光明的出身和前途是幸運,也是噩夢的開始。

3歲被父親逼迫習舞,6歲和父母登臺表演,8歲出演兩部短片。無論在哪,只要有機會,她都被父親推上臺。從身體到心靈,都被父親操控著。

失去自由只是開始,真正的噩夢發生在她13歲那年。色慾燻心的父親,脫掉了她的衣服,把罪惡的大手伸向了她。從那之後,她的靈魂彷彿被抽空了一樣,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

直到麗塔16歲那年,父親為了錢,直接將她“賣”給了福克斯,同年拍攝《淡定的地獄》出道。

被至親“捆綁”的她,終於開始自我救贖,她鑽研劇本,融入角色,全心投入表演事業,一舉成名,被封為好萊塢的“愛神”。

生活能治癒的,永遠是自己願意走出來的人。與其指望別人救命,不如自我救贖。只有自己,是自己人生的責任人。

山下英子認為:“要是自己無法做出選擇、作決定,所有的行為就都沒有任何意義。舍掉過去生活的“死結”,只能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的哭訴,就給你大開方便之門;更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對你仁慈,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誰也不能重活一次,如果就此消沉,只會讓自己的人生劇本,已悲劇收尾。

而未來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有改寫自己未來劇本的能力,這需要先和過去做個了斷。敢於邁出這一步,才是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也只有邁出這一步,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03、無法承受的親情:當離

前段時間,現實版樊勝美的新聞,看得讓人心寒。

一個96年出生的女生,在杭州工作三年,三年期間不斷地被家人索要錢物,要給家裡人寄錢,還要照顧自己的弟弟。

她媽的手機永遠是最新款,而她自己用的是五六年前的老款6s。她爸每次管她要錢都是幾萬幾萬的要,如果錢不夠,那就是“都給我!” 。在家人的壓迫下,已經是公司骨幹的她,連一雙鞋都不敢買。

2019年10月份,在又一次被父母索取錢財之後,壓抑的女生在錢塘江旁散心,意外遇到漲潮去世,事後公司出於人道性補償給了家屬6萬。

三天後她父母翻臉不認賬,索賠41萬,背後的原因是要給女孩的弟弟買房付首付。這件事聽起來不像是這個時代的故事,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

打著親情的名義,卻像“吸血鬼”一樣,試圖吸掉孩子身上所有的血。這樣吸血鬼般的親情,無論你給他們多少,都滿足不了他們的貪慾。

黃執中說:

“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道謝,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道歉。”

孩子長大後照顧父母是理所應當,但偏偏有些父母,喜歡以愛為名,成為“吸血鬼”。面對父母的無限索取,作為孩子,只希望換取一點愛與肯定。

在孩子心裡,不聽父母的話就是不孝,被道德綁架的人,忘了自己是獨立的人。

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本身就不是事實。我們相信大機率的父母很好,但不是所有。被父母坑的事件,也每天都在真實上演。那些受苦的孩子,就在我們身邊。

對於無法承受的親情,要離。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杆秤,衡量的標準不是倫理道德,而是父母是否給予了你公平、尊重和心疼。

如果這愛的桿秤從未向你傾斜過,那就要學會拒絕,學會放棄,學會切斷那些不值得的聯絡。

作家東野圭吾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能把一手好牌打好,不是本事,拿一手爛牌,卻能翻盤,才是真厲害。能做到斷、舍、離,就等於做對了人生的大部分事情。

如果父母讓你覺得自己“不配得”,那就用事實說話;如果父母讓鬱結於心,那就用覺知和行動生出自信;如果父母沒有給足夠的愛,那就保護好自己。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真正的內心強大,從當下的斷舍離開始

每個人都只有一生,你得活出你自己。勇敢斷舍離,堅強地走出來,這個世界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終此一生,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