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作者:由 新浪汽車出品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9-03

你先來吧ppt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大蛋糕著實讓人眼紅,每年都有數不清的企業加入造車大軍中,幸運的繼續留在賽道向前跑,當然也有不少還沒等出名就被拍死在沙灘上。由此可見,造車這件事可真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就會賠上全部家當。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企業還可以拿PPT激情演講,來打動臺上臺下的使用者和投資者,而今天這招顯然不好使了。光靠喊口號吹牛的PPT造車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金剛鑽就想攬瓷器活的企業也會被扣上“大騙子”的帽子。

就在團車宣佈造車的熱度還未完全消散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與團車CEO聞偉的一場“口水戰”再次將其推上風口浪尖。

1月18日,團車聞偉在社交平臺就與李想“探討”造車一事,再次發文迴應稱“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會兒戲”,同時還附上邀請函邀請李想出席其首次產品釋出會。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隨著聞偉的這次迴應,這場造車企業CEO互懟的鬧劇似乎也該結束了,如果繼續下去,甚至有人懷疑這是一場變相營銷。

李想炮轟團車大機率是“騙子”?

這兩個原本毫不相關的人,為何突然就槓上了?一切要從團車最近的新動作和聞偉的發言說起。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1月16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轉發了一篇關於團車造車的採訪。採訪中,聞偉對團車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惹怒李想的,正是聞偉對於造車發表的一些觀點。

比如:“大多數造車新勢力為了找一個趁手的兵器絞盡腦汁,我們是在兵器庫裡挑一個絞盡腦汁。”

聞偉還表示已經集結100多人外來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同時,團車造車週期能縮小到18-24個月,相比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48個月和國內廠家36個月至少縮短一年。因此,聞偉表示,“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係,3個月能再做一款。”

而關於第一款車的上市時間,聞偉稱最早可於2022年9月預售,而首車也並不需要研發與設計,可以“從團隊帶來的半成品中進行選擇”。

在造車資金方面,聞偉也表示,其測算之後的量產所用資金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1/10。”

但對於怎樣造車、造什麼樣的車等這些最基礎的問題,聞偉的回答卻是——“還沒想好”。

不過聞偉直言,對這個團隊很有信心,打算全力以赴(All in)造車。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1月16日下午,李想微博轉發團車創始人、CEO聞偉宣佈造車後接受媒體採訪的文章,並評論稱:“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也是騙子。”同時其怒斥其“重新整理創業者的底線”,最後李想還指出,“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隨後,意猶未盡的李想用近3000字的長文,進一步駁斥了團車造車的不合理之處。

雖然實力不如理想,但是聞偉的迴應並不自卑,反而勸李想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波人。面對李想的“吐槽”,聞偉也在個人微博進行迴應,他表示很委屈,稱:“沒想到萬里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大眾中國CEO)被反懟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為何聞偉的迴應會提到馮思翰,這就要從馮思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起,他評論稱增程式電動車是一項過時的技術,可能並沒有想象得那麼環保,其還指出,這是一種“糟糕的解決方案”。事後李想回應稱,非常願意邀請專業媒體測試理想ONE和大眾旗下最相近的七座版奧迪Q7 PHEV車型,進行節能環保的對比測試,用資料說話。

本以為二者的互動就此結束了,而聞偉再次迴應,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專門製作了一張邀請函,邀請李想屆時撥冗出席團車網的首次產品釋出會。

想造車,團車真的準備好了嗎?

就在團車高調宣佈加入造車新勢力大軍隊伍後,或許屁股還沒坐熱就引起了不少質疑。不過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團車似乎在各方面並沒有準備好,資金儲備不足、智慧技術研發水平未知、團隊人才不足等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並且在採訪中的言辭過於誇大,難免讓人聯想到團車有PPT造車的嫌疑。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對於聞偉的一些觀點,為何激起同為創業者的李想如此大的反應?李想對團車發出“大機率是騙子”的評論顯然也是對其造車實力的懷疑。眾所周知,雖然目前電動車造車技術壁壘不再那麼多,但是不代表造車門檻不高,如今光靠PPT實現遠大理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現實的競爭環境下,不是“眼紅”就能吃到“蛋糕”的,也是要花真金白銀,不是喊口號吹牛就行。

騙子也好,先知也罷,都要建立在事實基礎上。那麼,聞偉的造車團隊具備哪些能力?他們有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資金?想造一輛什麼樣的量產車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團車的基本資訊。公開資料顯示,團車創辦於2010年,主營業務就是汽車團購銷售,透過線上的渠道,聚集起有興趣購買相同品牌和型號的消費者,並組織他們去線下經銷店購買。在積累了組織線下活動的運營能力之後,2016年,團車推出了車展業務。2018年,團車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被稱為“汽車新零售第一股”。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不過,團車的財務資料似乎並不好看。資料顯示,受汽車行業缺芯等不利因素衝擊,團車2021年第三季度淨收入為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三季度新車銷售總額從2020年同期的70億元下降到22億元,降幅為68。6%,而毛利潤為4680萬元,同比減少35。1%。一個利潤年年下降且規模有限的公司卻希望能在1年半甚至2年內造出新車,速度甚至超過小米,這種說法確實缺乏說服力。但顯然,團車對自己的造車專案信心滿滿。

暫且不提團車目前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做支撐,但是聞偉卻誇下海口說,將一款量產車的造車成本縮減到5000萬美元以內,三億多就能量產一款新能源汽車,這讓那些投入幾百億才開始上量的新能源汽車,多沒面子。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幾年前,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造車需要200億元的資金儲備,後來他將這個資金門檻再度提高,“沒有400億可能幹不了”。而小鵬汽車何小鵬也曾表示“200億都不夠花”。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同樣身為跨界者的小米,在造車新賽道首期投入就高達100億元,根據規劃,未來10年還將為造車專案投入100億美元。從財務狀況來看,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車營收為780。6億元,同比增長8。2%;第三季度淨利潤達51。76億元,同比上漲25。4%。

因此,即使聞偉聲稱測算之後的量產所用資金是牛創的1/10,即5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17億元),但就團車目前盈利狀況來看,其造車風險仍然不容小覷。

而事實上,李想“開懟”聞偉也並不只是僅僅因為資金問題。聞偉表示要將造車成本縮減在5000萬美元內,將新能源汽車的造車週期從36個月縮減到18到24個月,而這一切,僅僅由一個100多人的團隊就能做到。這也許才是讓李想“失控”的癥結所在。

畢竟同為“新手”的牛創自遊家NV在當初僅上市就醞釀了4年之久,而其團隊規模更是多達1000人。而發展相對於成熟的蔚來、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等,其核心研發團隊更是超過2000餘人。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從經驗上來講,聞偉聲稱該團隊具有20多年的造車經驗,可以承擔包括產品規劃、工程開發、智慧駕駛在內的幾乎所有造車流程,可以為團車網造車提供強大的技術和生產保障。100多人就要達成如此龐大的目標,聽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置信。同時聞偉還表示,團車造車主要依靠這個團隊,進行研發、製造,而團車負責產品定位、營銷、渠道網路,簡單理解就是團車本身不參與車輛研發製造。

畢竟汽車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整車匹配、動力標定、安全屬性、電器架構等程式的保證,到三高試驗等檢測,一臺車需要幾千名工程師至少努力幾年時間。更何況,汽車產品需要很高的技術和安全要求,用最少的預算、最短的時限、最高的要求製造一批安全、可靠、穩定、先進的汽車,好像是天方夜譚。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係,三個月後能再做一款。”此話一出,更是激起了千層浪,這不僅藐視造車行業鉅額的資金投入,也忽略了創業圈的穩定性。一旦失敗,誰會為其買單?相信沒有哪些資本願意冒這樣的風險。所以李想還不忘在最後一句附上: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雖然團車已經決定進入造車行業,但是在聞偉回答中我們聽到更多的是造車很容易,而對於團車的品牌定位、品牌理念等都沒有明確答案,如何做到與市場產品差異化更是沒有想好,這不得不讓人產生有PPT造車的嫌疑。

造車到底難不難?

當蔚小理銷量增速明顯後,很多企業都開始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畢竟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誘人的大蛋糕不吃上一口真是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在問,造電動汽車到底難不難?其實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不一樣的答案,可以這樣說,造車不難,但造好車很難。

說造電動汽車容易是因為目前電池、電機、車機等主要零部件國內的供應商都已經非常成熟,像寧德時代、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全球領先,車內互動系統也有完整的解決方案,幾乎電動汽車的每個部分都有全球優質的供應商,所以這樣來看造車門檻降低了。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但是,造一輛好車並沒有那麼簡單。

就拿特斯拉來說,馬斯克曾表示,在造車路上經歷過很多次險境,好幾次都差點“挺不過年底”。再來看本土造車企業,蔚來汽車在使用者運營方面是老大,小鵬汽車堅持科技一路走到黑,理想省錢到每一個鋼鏰。但是不管蔚來怎麼燒錢,理想如何省錢,都要拿出亮眼的成績,因為資本市場看的都是成績,才願意用豐厚的資金支援。

那麼,現在新加入的一批造車新勢力就沒有機會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乘聯會預測,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將超過550萬輛。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光靠目前這幾家公司根本不能完全消化增量,更何況新能源汽車產業推進也需要更多的後浪湧入。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但這一波造車新勢力哪些存活的機率會更大一些呢?從目前來看,像小米、OPPO這樣的巨頭入場,存活機率會更大,畢竟在各方面準備充分,資金鍊也不會斷;而牛創這樣的話題性公司也有很大的希望,至於團車、青橙時代、盒子等造車新勢力,可能就要過獨木橋了,雖然造車的路已經被蔚小理走通了,但是資本投資似乎已經開始縮水,留給他們的空間有限。

之所以小米造車被看好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小米具有打造硬體產品的經驗。雖然造車遠比造手機更復雜,但是雷軍能把手機供應鏈整合好足以證明能力,團車只是一家第三方銷售平臺,跟硬體產品相差很遠。其次,小米在資金上也要比團車更有優勢,前期已經投入100億元研發,計劃10年內投100億美金打造小米汽車,如果展開融資也會有更有優勢,這方面團車恐怕也沒有太多優勢。

PPT造車今非昔比 團車為何遭炮轟?

第三,小米的品牌認知度和終端銷售渠道都很強大。畢竟小米手機透過高性價比已經給年輕人留下深刻印象,後續小米推出的汽車產品不論是走價效比還是高階路線,品牌認知力都足夠,而且小米手機店裡還可以賣汽車,而這些都是團車不具備的,單靠團車渠道恐怕優勢不會很明顯。

所以,造車不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不就不會有那麼多還沒上岸就消失的“前浪”了。

總結

說到底,造車是個重資產專案,遠沒有我們曾經想象得那麼理想主義,再拿PPT來造車已經行不通了。不過,我們終究還要保留一些期待,至於團車選擇造車是否如李想所言,或許在今年下半年便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