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作者:由 奇人奇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5

鋤禾日當午作者後來怎麼了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1200多年前的古詩想必無數人都已經耳熟能詳,在無數人的孩提時代,父母長輩會在我們不好好吃飯或是浪費糧食時為我們朗誦這首唐詩,他們想讓我們明白碗中飯食來之不易,不應輕易浪費。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當我們也成為父母,又會在遇到相同的問題時,教會自己的孩子這首古詩,讓他們也明白,珍惜別人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是一種美德。

實際上,《憫農》並不是只有一首,只不過“鋤禾日當午”這篇過於出名。如果要問,人們最先接觸的唐詩有哪些,那麼這首“鋤禾日當午”大機率排名前三,以至於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這首詩的名字就是《鋤禾》。

因為它實在太過膾炙人口,也太過

深入人心。就這樣,這首詩傳承了1200多年,教會一代又一代人懂得珍惜,也讓我們記住了作者李紳的名字。

而李紳也因為這兩首《憫農》遇到了他仕途上的伯樂,只可惜做官後的李紳並沒有成為一位“憫農”的好官,反而成為了一名魚肉百姓的酷吏。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紳本世家子,幼年喪雙親

李紳出身名門,其曾祖李敬玄在武則天時期曾擔任過中書令這樣的高官(宰相職),其祖、父兩代雖然沒能將官職做到中央,但在前朝宰相的蔭萌也在地方上有一番作為。

出生在這樣一個三代為官的家裡,稱李紳一句“世家子弟”,想必大家是不會有意見的,李紳也因此在自己的幼年時代就接觸到了詩書禮樂,見識到了無數達官貴人關顧自家門庭的場面。

可是好景不長,在李紳6歲那年,父親李晤撒手人寰,李紳自此暫時告別了綾羅綢緞、錦衣玉食的生活。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其母盧氏聰慧賢德,她非常清楚李家世代為官會結下不少政敵,而丈夫離世後正是他們對李家後人下手的好機會,而此時,之前所謂的“朋友”又是斷然不會真心幫助自家的。

於是,母親帶著年幼的李紳和其兄長離開丈夫任職的烏程縣,遷往無錫居住,並親自教授李紳及其兄長識文斷字。

可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三年之後母親盧氏也隨夫妻李晤而去,只留下李紳和兄長相依為命,兩人從原本的世家子弟淪為了漂泊無依的孤兒,那一年李紳年僅9歲。

年幼李紳在接踵而至的變故面前並沒有選擇沉淪,雖然與兄長二人的生活清苦,但兄長一直對他偏愛有加,李紳也一直沒有放棄習文段子,十來歲便已將科舉的“經義”牢記於心,他要重走仕途路、靠自己的努力重振家風。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地雖生爾材,生不與爾時

清貧的日子一過又是五六年,此時的李紳已經來是一個十五六歲的風華男子。

為了減輕兄長的負擔,李紳離家前往風光秀麗的惠山寺,但他並不是為了寄情山水,而是欲借這一方清淨之所繼續提高自己的學問,以便有朝一日實現胸中才華,實現心中抱負。

可是現實遠比他想象的艱難,雖然在這裡他逐漸展現出自己的才華,但也因為無限制地在佛經的空白紙張上寫詩被趕出廟門,開始了風餐露宿的生活。

無人的船隻、破舊的牛棚、亦或是四處漏風的廟宇,這些都成為了那是的李紳的棲身之所。

漸漸

,他的詩開始得到世人的認可,得到了一個“短李”的名號,受到了世人賞識。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可是這還不足以實現他重振家聲的願望,李紳明白,科舉場上的一鳴驚人才是他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但在這之前,李紳需要讓自己的名氣再大一些,以便於在參加科舉之時獲得更高的排名。

27歲那年,前往亳州探親的李紳遇到了浙東節度使李逢吉,二人登上觀稼臺望著豐收時節勞作的農夫和堆積如山的糧食都感慨不已,但不同的是,李逢吉的心中期待是升官如登臺般順暢,而李紳當時卻關心的是眼前辛勤的農夫。

於是他吟出了那兩首傳世佳作《憫農》,一首描繪了農夫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場景,便是日後那膾炙人口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另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而死。”的詩句,則是寫出了他對農民們一年的辛苦勞作卻換不來飽腹機會的憐憫,和對統治階級無休止地殘酷剝削行徑的不滿。

他也帶著這兩首前往長安,開始了他的科考之路。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可是入仕之路並非坦途,雖然這兩首得到了多人賞識,但是卻沒有幫他在科考中勝出,榜上無名是他第一次科考的宿命,而接下來的幾屆科考,李紳也都是名落孫山。

但在這期間他也並非沒有收穫,至少他在長安結識了呂溫、韓愈、劉禹錫等當時的俊傑之士,並和白居易和元稹成為了至交好友,也為他們日後的“新樂府運動”打下了基礎。

或許,此時的李紳還沒有等到他的機會,但是機會正在悄悄地向他走來。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拂袖辭官去,因禍得福歸

公元806年,第四次參加科考的李紳終於得中進士,被分配到國子監工作。

可是,好不容易掙來功名的李紳卻對自己的職務非常不滿,於是,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的李紳憤然辭官,離開都城長安。

在經過一段漂泊之後,李紳前往金陵投靠了鎮海節度使李錡並很快受到賞識,負責其軍中的文書工作,李紳也慶幸自己終於遇到了伯樂,決心跟隨李錡大幹一場,實現自己胸中抱負。然而,此時的李錡卻早已有了反叛朝廷的念想。

可當時的李紳雖然仕途不順,但還是忠於李唐王朝的,當李錡命他起草起兵檄文時,李紳冒著被殺頭的風險拒絕從命,最終關在獄中將近一年,此時的李紳還算得上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李錡的這次兵變並不成功,一來因為他本人隨有皇族血統,但終究只是高祖堂弟李神通一脈之後,算不得皇室嫡脈,因此他的兵變歸根究底還是翻盤,很難得到地方和百姓的支援;

再者,他手下的幕僚有太多人和李紳的態度一致,都是反對他起兵的,這也導致了在他起兵之後,手下人聯合他的外甥一起“反水”將他生擒,不但自己落得個兵敗身亡,還連累他的兒子一起被殺的結果。

李錡死後,李紳得以擺脫囹圄,並因為其已死來反對李錡起兵的行為得到了朝廷的注意,得以返回長安為官。

這一次,李紳的命運徹底改變了,仕途之路也開始扶搖直上。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從37歲那年擔任教書郎並與故友白居易和元稹一起開闢新樂府運動,憑藉著一首首針砭時事,反映百姓疾苦的詩詞開始,到75歲病逝於淮南節度使任上,李紳在這近30年時間裡仕途順利、官運亨通,長期擔任地方大員不說,還曾出任過宰相一職,受封趙國公,權傾朝野。

可是,他卻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對老百姓貧苦生活悲憫備至的詩人了,相反,為官後的李紳非但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反而很快變成了一個生活上奢靡成風、事業上盤剝百姓、為禍一方的酷吏昏官。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無權時悲天憫人,得勢後忘卻初心

如果只是從李紳的兩首《憫農》來看,大部分都會認為,這樣的人如果日後能夠為官,必能成為一名造福一方百姓的好官,可是李紳很快就讓所有人失望了。

由於兒時的生活過於悽慘,有目睹過百姓真實的疾苦生活,李紳在初登仕途時確實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實事,算是對得起他“憫農”的本心。

可是隨著官路越走越順,李紳不但變得架子越來越大,也將初心忘了個一乾二淨,仗勢欺人、盤剝百姓的行為比比皆是。

面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叔父”李元將,得勢後的李紳卻翻臉不認人,絲毫沒有顧忌往日恩情,居然大言不慚地要求李元將稱其為“祖父”,這豈是一個有良知的人能做出來的事情?

面對前來拜謁之人,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寒門士子,甚至是曾經的同科舉人,只要他們的做法沒有讓李紳滿意,輕則冷眼相待,重則棍棒伺候、流放三千里,可以說李紳是將忘恩負義和仗勢欺人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了。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而在對待百姓時,為官前李紳對他們的境遇有多悲憫,為官後李紳對他們的手段就有多殘酷。

在他為官期間,百姓們因為無法忍受他無休止的盤剝,無數人選擇逃離他治理的地方,而李紳在聽到手下報來的百姓外逃的訊息後卻宣稱,逃走的不過是糟粕,留下的才是精華。

於是乎,他開始對留下的這些精華們變本加利

盤剝,各種稅收壓得當地百姓更加喘不上氣。

而他本人卻利用捐稅為自己瘋狂斂財,用這些民脂民膏過著奢靡的生活,在他的府上,浪費早已成為一種習慣,雖說比不上《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一頓飯動輒十幾二十個菜,吃白菜只吃菜心,吃豬肉只吃活豬裡脊那樣奢靡,但是頓頓大魚大肉,吃不完直接倒掉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此時的李紳怕是早就忘記了自己早年間發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感慨時的心情了,又那顧得上農夫會不會餓死呢?

除此之外,李紳在擔任司空時曾在府中無數美豔女子,著名詩人劉禹錫就曾在拜訪李紳時被其家中的奢靡場景所震驚,留下了那首傳世佳作《贈李司空妓》和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

而咱們李司空也實屬大方,隨手將詩中提到的杜韋娘“賞”給了劉禹錫,能將人當做物品一般隨便贈與他人,李司空的奢靡和豪橫可見一斑,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憫農”詩人了。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李紳之所以能夠在第二次入仕之後一路扶搖直上離不開一個人,那便是依靠其身居相位的父親李吉甫的福廕而入仕,日後自己也登上宰相之位的李德裕。

李紳和李德裕二人的關係極為密切,雖然年齡相差了15歲,但絲毫不影響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可以說,李紳的發跡是在李德裕的一步步扶持下實現的,而這時候的李紳也非常懂得“知恩圖報”,緊緊地跟在李德裕身邊,對他唯命是從,甚至不惜與他一起捲入晚唐時著名的“牛李之爭”之中。

而李德裕也在掌權之後,對作為其得力干將的李紳關愛有加,一路將他擢升為刺史,節度使,知道宰相這樣既有兵權又有政權的實權職務。而李紳也利用自己的權利,全新全意

為李德裕掃除政敵。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公元844年,已經74歲的李紳從相位上退下,遷淮南節度使,總督江淮軍政。雖然已經是風燭殘年,但李紳還是盡心盡力

為李德裕服務著,當他接到有人對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貪汙和強娶民女的舉報時,李紳立即下令將抓捕吳湘。

經過審理,吳湘貪汙的罪名做實,但貪汙的金額並不足以判處死罪,而關於他強搶民女的舉報純屬無稽之談。

但是,吳家和李家是有世仇的,吳湘的叔父曾因和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政見相左而得罪了李吉甫,這次吳湘落到自己手裡不正是給力自己一個討好李德裕的好機會嗎?

說不定此時之後,自己還能有升官的機會。想到這裡的李紳決心置吳湘於死地,於是他不顧朝廷派來調查此事的官員們的建議,一意孤行,判處吳湘死罪,斬其於鬧市。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李紳這樣的舉動令李德裕心情大好,但同時也激怒了朝廷中的很多官員,他也因此沒有再得到升遷的機會。一年之後,李紳病逝於揚州,但是他的“官運”卻並沒有因為他的死亡而停止。

李紳死後不久,寵信李德裕的唐武宗病逝,新皇帝唐玄宗即位後整頓朝廷黨爭,吳湘一案被認定為冤案,成功平反。李德裕被罷免宰相一職,離京任職,李黨至此分崩離析,其成員全部受到牽連。

依照當時唐朝的律法,李紳隨已身死依然被貶官三級,死後被封的太尉關銜被收回,其子孫後代也失去了再走仕途的機會。

寫下“鋤禾日當午”,憫農的李紳,最終卻成了魚肉百姓的酷吏

曾經一位心懷天下貧民的“憫農詩人”,卻在為官後醉心權利,忘卻初心,最終成為黨爭的犧牲品。他筆下那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詩句現在讀來,彷彿兩記耳光,狠狠地扇了為官之後的李紳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