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需於沙衍在中也衍什麼意思?《論語·魏晉》中是如何記載這個人物?

作者:由 談詩說文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6-15

需於沙衍在中也衍什麼意思

需於沙衍在中也衍什麼意思?《論語·魏晉》中是如何記載這個人物?

需於沙衍在中也衍什麼意思?《論語·魏晉》中是如何記載這個人物?

【說需】

易之卦象,皆有所喻,需卦以乾下坎上為圖,是為水在天上,當以信立。所以其辭曰: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者,待也。以乾剛遇坎水,乾健而坎險。剛者遇險,故不可遽進而陷於險,所以當待其時,守其信。有孚者,其信在中者也。

據其卦象而論,有坎水在前,乾健臨之,此為將涉水而不輕進之象,所以當有所待。惟持而有信,則可得光亨,如能得正,則可得吉,故而利涉大川。

需卦之象,以水在天上待時而發,處未發則必守其信,能守其正固無所不利,而涉大川尤貴於能待,故不欲速而犯難也。所以需卦之意雖有所待,乃為所當待也,非不當待而待也。且大川者,大難也,臨大難自當守正以待時,並守其信而不躁動。雖本欲涉難,但既能以信而待,故可以“利涉大川”矣。此需卦所以告眾生者。

需卦《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既有險在前,自然不可妄涉,故須待時然後動也。此所以謂乾體剛健,遇險能通,險不能險,義不窮也。

需卦喻其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者,乃解需道之所以得亨,是為有乾之剛健,前雖遇險而不至被陷滯,所以需者,待之以義也,故不有困窮,能得“光亨貞吉”,是為得乾之德也。

又云“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 者,再言需卦繫辭,是強調需體非但得乾之剛彊而不陷,又能得中正之力,猶如以九五居於天子之位,又以陽居陽,正而得中,故而有信,自然光明亨通而貞吉也。所以雲剛健而不陷,乃具二象之德,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正合其九五之德也。

易文之中,凡卦之為體,或直取象而為卦德者,或直取爻而為卦德者,或以兼象兼爻而為卦德者,皆從需卦為例。

前有言云:凡需待之事須先有信,即易雲光明亨通於物而貞吉,能得此意者,其事即如以陽居尊,中正無失,是為中則不偏,正則無邪。所以由此行事待物,則無所不成。

所以需卦所言,皆在於一“信” 字。有信則“乾”德獲進,往而有功,行則“亨通”。有信在身,雖居險而無危,所以“利涉大川”,是為具德信者,天下之所共仰也。

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所謂雲上於天,是為升騰之態,坎水處乾天之上,其勢險而欲動,言君子宴食飲樂,是以處欲變而不驚,為應其勢而順其情。

易之需卦,是水在天上之象,悰悰欲雨而未雨,以待驚雷之變也,其險在於妄動,所以其卦象以君子宴樂飲食為意,是言化其震雷而消其醫雨,以宴樂而解其勢。故需卦之象,乃以樂釋惡,不逞其強,不妄於動,以宴飲之樂而化其險,是為智取。

需卦初九曰:需於郊,利用恆,無咎。其位在初九,陽剛得正,尚未近於險,是為無需冒險而可前進也,所以為需於郊之象。然而雖正於始,其難保也可正於終,所以當以自安而應其變,故其卦曰利在守恆,是為能守其恆則有所利。

初九《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處初九之位而居需之時,遠離於險,故能守而不冒進,不強難於行,雖無其功,自可以保常態而不失,所以“無咎”。

所以天下之道,在於能守,不趨其利,不冒速進,守以待時,則可遠難。此需卦初九所以告眾生之常理也。

需卦九二曰:需於沙,小有言,終吉。沙為水邊之地,近水而多變,少有實地,故不可久近。近沙者,雖不至於陷於危地,然終難踏實,所以卦辭曰“小有言”以告,是戒臨“沙”慎行也。而“近不逼難,遠不後時”,但“履健居中,以待要會”,所以雖小有責讓之言,能耐心以待時機,則終可得其吉也。

需卦因近於難,故九二曰“需於沙”,有慎言慎行而不至致寇,所以方“小有言”也。故《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終吉也。衍者寬也,所以雖近於難,尚未逼於難,而寬衍在其中也,故而“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既知前有沙漠,則不冒進,喻其體乾處和,美德優衍在中,所以不進,可保安和。而以“言”為喻,是戒口猶勝戒行,所謂禍從口出,故臨難之戒,不可不慎。

需卦九三曰:需於泥,致寇至。泥濘之難,在於難行,難行而強行,其難倍加。需卦九三處陽而以剛逼難,強進其道,所以易招寇致而敵來。惟有謹慎自防,不因剛而自愎,則雖有寇至,也可以保不敗。

泥濘之地,進則險,守則安,所以處於此境,雖有寇至,猶當以靜而待時,可保不至禍敗。故其《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白我致寇,敬慎不敗也。其所以告眾生:“需”卦之勢,雖覆在泥,其泥猶居水之外,即災在身外之義,惟免陷其剛,則可用“需”以免。所以言“自我致寇,敬慎不敗”者,實為由我欲進而致寇來,我若敬慎自守,則雖有寇來也終不至禍敗。此易之所以告眾生,處險不可妄行,不可冒進,當以靜受而觀其變,以靜安而制其動。

需卦六四曰:需於血,出自穴。此爻以血喻陰,因陰體卑弱,故宜順從陽。需卦以雲在天上之象,是為雲從地出,上升於天。而自地出者,莫不由穴,所以“需於血,出自穴”。

“需於血”者,是謂陰陽相傷,傷而有血,此以六四之陰而塞陽剛之途,以至兩相妨害,故而現“血”之象。“出自穴”者,是為穴即陰生之路,而處坎之始,是居穴者之象,故其陰猶勝。

《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陰陽相近而不相得,陽欲進而陰塞之,則相害也,所以惟有順以聽其命,方可化解相害之勢,避免兩敗俱傷。

易之所言吉凶,非俗之所謂吉凶,乃以吉凶示意萬物之性,喻意天地自然之則。需卦九五曰:需於酒食,貞吉。九五之位,乃天地之至尊,其所擁者天地四方,故無所復需,然需待以酒食宴樂之方得貞吉。居於尊位者不得其樂,所謂龍顏怒而天下震,所以當循其樂而順其意。又至尊位者當能自束,不多事以自擾,順自然而成無為之治,故有需於酒食之象,其貞吉可知矣。

需卦為水在天上之象,水在天上其象為雲,雲鬚時欲降,乾須時當升。五爻之位有其剛德,處中居正,所以能以其陽剛而帥群陰。陽能正居其所,則吉。所以九五之《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需卦上六曰: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需卦六爻,有三陽欲進,然畏於險難而不能前進。由九五而至上六,其難既通,三陽自欲上升,故不須召喚而自來。然以一陰為三陽之主,若不敬之,則有兇害。所以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處無位之地,不當位者也。敬之則得終吉,故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能敬之,雖不當位,亦未有大失。所以當位之重,敬客之重,在於化難。能當位敬客,初時雖有小失,然終久必然獲吉,故卦曰“未大失”也。

《需》卦之象,在於萬事須待難通,六爻之示,皆借物象以明人事。且人物萬事,皆有所難,難之遠近,皆在當其位而敬其客,所謂當位者法,敬人者德。所以法此六爻,即萬事盡得,此需卦所以告眾生者。

需於沙衍在中也衍什麼意思?《論語·魏晉》中是如何記載這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