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作者:由 客說娛樂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20

古語什麼沒福的孩子

親情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永恆話題,為人子女的,不管走多遠是父母最為牽掛的物件。老人常喜歡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來形容這份親情中的絲絲無奈,我們生來便註定與家人是羈絆的,很多父母也喜歡過度干涉孩子的事情。雖是愛,但有時候未必都是對的,有句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聽起來似乎開明許多,但卻少有人知道它的下半句,這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所謂的“兒孫自有兒孫福”無非是在說子孫後代們自有他們的福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長大後也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父母的要適當的懂得放手,而不是一味的想要“管教”兒女,其實這句話源於一個民間流傳的故事。相傳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個學業上屢屢失意的男子姓羅,幾經科舉考試也就是一個秀才的水平,最後回到家看到7歲的兒子,就想試著考考他。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常年在家就是幫助妻子料理家務,沒有接受過教育又怎麼可能答出父親的問題呢?最後的結果顯然是讓羅秀才失望至極,他感慨自己諸事不順,就連唯一的兒子都是廢材一個,於是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家做和尚了。此後,羅秀才的妻子對兒子的教育開始抓的非常緊,送他去學堂讀書,又為孩子請私塾先生,為的就是不走他爹的老路子。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而從前答不出一個簡單問題的孩子也不負眾望,長大後更是高中狀元,聽到這個訊息的羅秀才非常開心。於是就回家探望,但始終沒有進家門,只是在牆上留下一句:“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莫為兒孫做牛馬”便是下半句了,告訴為人母的不要一心都圍繞著孩子轉,前半生都在操心著孩子的各種事情,到了兒女們長大後就要懂得放手了。兒孫們自有他們的福氣,如果沒有,那也是強求不來的,要懂得鍛鍊兒女的獨立能力,而不是一直為他們做牛做馬。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

這樣並不是為兒女好,而是一種溺愛,有時候抓的越緊,反而效果會更加適得其反。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也要學會心疼一下自己。兒孫們自有他們的福氣,不需要父母一直為他們做牛做馬的,你們贊同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