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作者:由 如見App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3

如何取消定時說說

小編網上衝浪時發現了一封文筆與情感並重的遺書。

“百病纏身上,病痛難堅強。”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親筆手書時隔32年被子孫發現,初看覺得很感人,細想之下卻藏著隱患。

這位老人的諄諄心意險些埋沒於老照片之中,就此不見天日。

其實把“去世”、“意外”、“發現遺書”作為關鍵詞在網上一搜,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新聞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遺囑一般用於傳遞重要資訊,急需第一時間被發現,而實際情況中,很多遺囑成了等待挖掘的寶藏,這實在與它原本的功能相悖。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說起遺囑,我們常會關心這些問題:

去哪裡立遺囑有效?

家人的遺囑是否有效?

遺囑是否是真實的?

這裡卻存在一個盲點:

如何讓家人快速找到我的遺囑?

這可不是我在硬拗,真的有人在為此困擾,相信他不是一個人,本文正是為了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資料現狀

不管談什麼,都需要有資料支援。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全國法院2017年到2019年的遺囑案件分別為6006、6521、6872,立遺囑比例不足5%,沒有遺囑引起的繼承糾紛佔絕對比例。

中華遺囑庫提供遺囑登記、保管、傳遞、繼承調解等一條龍服務,該機構在今年3月20日釋出了白皮書。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圖源: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20)

這份白皮書中提到了遺囑核實難題,只是並未給出詳細資料。

遺囑核實,是對遺囑人是否立有遺囑、立有幾份遺囑、最後一份遺囑在何處、遺囑是否真實進行核查。中華遺囑庫也表示,由於遺囑人和家屬的不配合,遺囑核實在工作實踐中困難重重。

看完國內的情況,我們來看一下美國。

與我國不同的是,

美國的登記中心不會保管遺囑,也不對遺囑內容留有記錄

,工作人員只登記遺囑人姓名、出生日期、遺囑形式、遺囑訂立日期,以及遺囑保管地點,這樣的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卻也無疑加大了親屬找尋遺囑的難度。

根據美國遺囑登記中心的記錄,有67%的遺囑不幸丟失或放錯了地方,這真的是個相當糟糕的比例。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試圖找到一個不確定是否存在的遺囑,似乎就像試圖抓住一陣風,但它並不是無跡可循的。

下文小編將會為大家梳理,找到已逝親人遺囑的6種途徑(人還健在的情況下不適用)。

如何找到遺囑?

1、

詢問家人和朋友

常見的遺囑有兩種方式:

公證遺囑。

自書遺囑。

PS:為方便理解,線上遺囑、手書遺囑、錄音錄影等都暫時歸為自書遺囑一類。

一般人訂立遺囑後,會透露給親近的家人和密友知道,此時我們應該向逝者的儘可能多的家庭成員和朋友打聽,詢問逝者是否有遺囑留下。

2、

去當地公證處查詢

值得一提的是,公證處和遺囑庫只是保管機構,它們並未接入民政公安的人口管理系統,無從發現服務物件是否已經死亡,也無權主動去探明情況。

因此需要繼承人自己去機構查詢,一般帶好相關身份證明和

死亡證明

,即可查詢遺囑情況。

3、

搜尋逝者的遺留物

這裡要找的主要是自書遺囑,也是最容易丟失或放錯地方的遺囑。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除了紙質的手書遺囑,線上遺囑、錄音錄影等多種形式的遺囑漸漸走進大家的視野。

因此,逝者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是重點搜查物件。

· 傳統藏匿點:

辦公桌,抽屜,檔案櫃,保險櫃

如,個人筆記、日常讀物、期刊論文、藝術作品、錢包、卡包、地址簿、支票簿、發票、律師信件、律師名片、銀行票據、就醫記錄、收費賬戶、日曆等。

· 線上藏匿點:

手機、電腦

如,備忘錄、便籤、相簿、網盤、微信檔案傳輸助手、QQ定時說說、電子錢包、日程App、短影片App、記賬App、手帳App、付費App、理財App、遊戲、電子郵件、簡訊等。

· 迷之藏匿點:

床下、壁櫥後、沙發後

(這裡可能不止有遺囑,還會有私房錢。。。

4、

查詢銀行保險箱

也會有人將遺囑放在銀行的保險箱中,經過上一步的遺留物搜查,我們基本上能對逝者的常用銀行有個大致的瞭解,帶好相關證明前去詢問即可。

5、

詢問醫院、養老院等護理機構

如果逝者曾經住院,或者在養老院住過,我們可以前去詢問,部分院方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留逝者的個人遺留物品,其中也許就包括遺囑。

6、

對簿公堂

無法確定逝者是否在異地留有遺囑,幾個繼承人鬧上法庭,公證過的遺囑就都能找到了。

這個方法來自知乎的網友們,慎用。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我們都不希望死後還讓親人為自己操勞,像這樣一步步艱難地尋找遺囑,但告知繼承人遺囑情況又有較大的風險。

那麼能否在遺囑保密的同時,又做到妥善儲存和傳遞呢?如見就是不錯的選擇。

多種留言形式,修改自由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線上一鍵公證(即將上線)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使用者狀態偵測+人工緻電問詢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及時傳遞資訊

寫信1小時,找信32年,別讓遺囑成為漂流瓶

2021年初,《民法典》取消了公證遺囑法律效力優先,以最後一份遺囑為準。

這樣一來,紮根於手機和電腦的電子遺囑,無論從私密性、傳遞性還是遺囑更改自由來說,都是最優的選擇,然而電子資料易於篡改的特性也註定了電子遺囑在遺囑真實檢驗環節會引發爭議。

因此,數字資產和電子遺囑也更急需法律的監管和保護,好讓它更加規範健康的發展。

除了如見,線上遺囑平臺還有很多,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了便利,風險卻隨之擴散,除了資訊保安,真假難辨,家屬追溯的難度也水漲船高。

畢竟,家屬找不到的遺囑,只能稱之為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