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評論丨直播間“傍名牌”大行其道,絕不是願打願挨的事

作者: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9

大行其道怎麼用

這部分只想短期謀利的主播,對於平臺就是隱患,平臺加強治理也是理智做法

“頂配版保時捷聯名款智慧手錶”,價格最低的只要29。8元;直播間封面掛著“宜家家居”的LOGO,可商家售賣的電子秤、中國結、福字裝飾等商品,在宜家實體店並沒有見過……《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傍名牌”“仿名牌”商品在各大電商、短影片平臺的直播間中大行其道,商品涉及酒水、家居用品、手錶、護膚品、化妝品等眾多品類。

對於類似現象,經常逛直播帶貨平臺的網友可能都不陌生。一些頭部主播可能不太敢輕易採用這種擦邊球行為,因為一舉一動都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可是相對不那麼知名的主播,往往就透過這種手法來吸引人氣、促動帶貨。

這種行為的法律定性,應該並不困難。正如一些法律專家所言,這種“傍名牌”的行為,明顯構成對消費者的誤導和欺騙,侵犯被仿品牌合法權益,並且仿品質量難以保障,違反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網路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規定。可就是如此明顯的違法,為什麼還能大行其道呢?

原因也不難推測,在很多人看來這是“願打願挨”的事。因為這些“傍名牌”的手法並不隱蔽,透過最簡單的價格比較,絕大多數消費者也知道對方賣的不是正品,只不過因為便宜,也就不計較。這就像網購平臺剛興盛時候的假貨橫行一樣,當時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消費者有買“假貨”的需求,所以就把這種現象合理化。

現在回過頭去看,這種說法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即便是賣方和買方“願打願挨”,也不意味著就毫無問題。這種“傍名牌”的假貨還侵害了無辜第三方的利益,敗壞了那些真名牌的聲譽。因為假貨太多而讓一個品牌市場形象一落千丈的事,並不罕見。而從長遠來看,傍名牌式直播也會敗壞所在平臺的口碑。一旦形成了這個平臺直播就是“假貨聚集地”的印象,對於平臺的長遠發展也不是好事。何況如果品牌方堅持維權,平臺也必將承擔連帶責任。

所以,哪怕就是從自身長遠利益考量,各平臺也應該在“傍名牌”這個問題上有更多主動作為。一些主播可能抱著短期逐利心態,賺一筆是一筆,等到消費者大舉反彈要維權的時候,主播自己玩消失可能就能逃過追責。可是對於平臺來說,這卻是甩不脫的麻煩。道理也簡單,建立合理的規則,約束主播們的行為,才能把平臺生態經營好。

其實現在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已經很多元,物美價廉的產品,即便不“傍名牌”,也能找到銷路。而“傍名牌”的投機做法,在短期可能會吸引眼球,但要想長期“割韭菜”也不現實。這部分只想短期謀利的主播,對於平臺就是隱患,平臺加強治理也是理智做法。

此外,市場監管部門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對這種違法現象,應該主動作為,探索和平臺共治的新機制。建立良好的直播帶貨生態,是監管部門的職責所在,也符合消費者的整體利益。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守一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