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作者:由 鈺姐的書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6

茉莉香片表達了什麼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導讀

張愛玲說:“我不斷地舔著傷口,舔著舔著對傷口也有感情了”.....“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讀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總有又愛又懼的心理,愛的是她清新脫俗、充滿靈性的語言風格,懼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滿悲美的寫實批判。

但越是這樣,才愈發讓人慾罷不能。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

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它講述了沒有得到父愛的主人公聶傳慶,與美麗活潑以及能成為他父親的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所發生的一些尋常又與眾不同的事

,體現了“生之艱辛、愛之淒涼”的悲美主題。

張愛玲用華美悲涼的語言風格,詮釋了主人公聶傳慶在原生家庭荼毒下扭曲與陰暗的人性,我們來看看張愛玲語言“華美風”與性格“扭曲風”的交織。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一、“張愛玲體”語言風格形成的背後成因

“張愛玲體”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讓世人膜拜的原因,除了她塑造的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瘡百孔的愛情故事,一幕幕近乎殘酷的人性剖析外,還有她打動人心的語言藝術風格。

在她蒼涼人生的背後,蘊藏著悲美的文學情結。

“張愛玲體”的形成與她的自身經歷、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張愛玲接受的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薰陶。

1、張愛玲作品裡滲透著古典小說的遺風,這是“襲舊”。

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鴻章又很注重子女教育,

這種家風融進了張家,給張愛玲古典文學啟蒙的源泉。

張愛玲7歲寫小說,終身研讀《紅樓夢》。

《金鎖記》就是她把《紅樓夢》用心撕磨打造後,透過她的七竅玲瓏心和靈性通透的筆觸抒寫出的一篇擊蕩魂靈,震顫人心的絕世好文。

2、張愛玲作品裡襲來現代手法的清流,這是“創新”。

張愛玲的西方小說情調源自她的家庭,她的母親是多次洋的新式女性。

張家除了流著濃濃的中國傳統血液,也吹著來自西洋的新鮮的風。

張愛玲受母親薰陶,學習鋼琴、繪畫和英文,還學習了西方毛姆、赫胥黎、威爾斯等作家作品,從中汲取營養。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3、而對張愛玲作品影響最大的當屬她的原生家庭。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張愛玲作品裡的悲美愛情及殘酷人性的抒寫,源自她的原生家庭,這是她自身經歷的“真實投射”。

張愛玲家世顯赫,曾外祖父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李鴻章,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倫。

看似開掛的人生實際卻很殘酷,她的原生家庭相當悲哀。

父親是紈絝子弟,吸食鴉片、吃喝嫖賭,17歲的張愛玲被父親毒打併囚禁達半年,為此差點喪命。母親在她4歲時拋夫棄女出國留學,非常冷酷無情。

都說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張愛玲把她的悲情、她的情真實感都投射在了她的文學作品裡,因而才能如此的動人心魄。

最能體現她原生家庭下精神病態的非《茉莉香片》莫屬。

她把對現實父愛的鞭撻以及對嚮往父愛的期許,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在了她的文章裡,

我們透過張愛玲的作品會深刻體會到,她一生都缺少家庭的愛,造成了沒有安全感的孤僻性格,這影響了她的愛情觀,

以致她會愛上大他14歲的渣男胡蘭成和大她30歲的美劇作家賴雅,她的第一次婚姻被磨得粉碎,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很悲情。

她原生家庭的荼毒和婚姻不幸的外露和宣洩,都盡數體現在了她悲美的愛情和殘酷的人性的作品裡了,我們讀她的作品必須首先讀懂張愛玲自身。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二、“張愛玲體”的作品寫作藝術,折射作品與眾不同的獨特韻致

張愛玲的作品總體說來是獨特的,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

她的文字靈性得充滿生命力,直鑽進讀者心裡;她的文字美得不可方物,讓人不斷玩味和沉醉;她的作品結構新穎奇巧,讓人稱奇。

1、作品結構新奇:獨特的標題、開篇和結尾

、以《茉莉香片》為標題,看似溫馨典雅、充滿情趣,給人芬芳韻味之感,然而作品透視的卻是苦澀悽悲的人性故事,看似香,實則苦,以此為標題,更有反諷的意味。

《茉莉香片》故事本身並不曲折,對主人公聶傳慶的描述僅幾個簡單場景、人物對白與心理分析,但卻讓人反覆咀嚼到了生命的苦味—生命無盡的悲和苦。

這是標題與內容相反的對照寫法。

她的其他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標題同樣很溫馨唯美,但故事透視的都是悲劇人生,反諷意味強烈。

、我們來看看作品《茉莉香片》的開篇。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作品開篇非常有意思,就象說書人貼進生活的開場白一樣,娓娓道來。張愛玲以通俗可讀的文字作為引子,是

受老舍的作品的薰陶,當“英倫範”遇上“京味兒”,這種傲慢與偏見反被融合,她喜歡老舍作品的京味兒,她的作品也貼近了生活。

作品簡單明瞭的開篇奠定“

華美悲哀”的情感基調。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再看張愛玲名篇《紅玫瑰與白玫瑰》開篇。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

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的這段開篇不僅通俗幽默、富含哲理,而且趣味十足、新穎唯美,

“紅玫瑰”與“白玫瑰”對照,“蚊子血”和“硃砂痣”對比,清新脫俗。

還有她的《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開篇都是一致的: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再看看《茉莉香片》的結尾。

丹朱沒有死。隔兩天開學了,他還得在學校裡見到她。他跑不了。

張愛玲文章的結尾都有一個共性,不把結論定死,不完全給出人物結局,往往留出大量而懸疑的空間和餘地,讓人們去想象、去思考,是個開放式的結尾。

我們看到的文學作品裡都會有類似的寫作手法。

《茉莉香片》寥寥交待幾句便結尾,初讀讓人不明所以。

因為結尾之主人公聶傳慶曾變態傷害過言丹朱,還把受傷的她獨個兒留在了山裡。結尾只交待了丹朱沒有死,但她跟施暴者聶傳慶結局如何,並沒有提及。

這種開放式的結尾,確實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懸念和想象空間,這是“張愛玲體”的特色。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2、語言風格獨特:華美而有靈性

張愛玲語言的華美,是“張愛玲體”一大特色,讓人沉浸在震撼的美學,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唯美風格。而且,張愛玲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詞語的豔麗絢爛和辭格的奇巧脫俗。

她的語言文字華麗絢爛,辭藻繽紛,細膩豐富,但又不囿於形而上的句秀和骨秀,而是兼具內美的神秀。

她在寫景狀物,抒情達意,塑造人物時,大都表現為華美的語言風格。

在詞彙、句式和辭格等方面很獨特。

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對建的描寫:

山腰裡這座白房子是流線型的,幾何圖案式的構造

.....

然而屋頂上卻蓋了一層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綠的,配上雞油黃嵌一道窄紅邊的框。窗上安著雕花鐵柵欄,噴上雞油黃的漆。屋子四周繞著寬綽的走廊,當地鋪著紅磚,支著巍峨的兩三丈高一排白石圓柱,那卻是美國南部早期建築的遺風。

張愛玲對房屋建築的色彩、圖案等的描寫,讓人歎為觀止。她通常使用有具體色彩的、綺麗穠豔的描繪性詞語,來描寫房屋建築、居家陳設、服飾裝束等,從而彰顯富麗華貴、色彩斑斕,這些估計源自《紅樓夢》的文化薰陶。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3、語言風格獨特:用比喻手法來描摹

張愛玲擅長運用比喻來描摹人物的生存狀態,且華美神秀,耐心尋味。

如《茉莉香片》中對聶傳慶母親馮碧落婚後生活的描摹最為典型,恰當好處地運用了比喻,

別具一格,極為傳神。

關於碧落的嫁後生涯,傳慶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籠子裡的鳥。籠子裡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黴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張愛玲用“籠中鳥”比喻舊時受禁錮的封建女性,

這原是極為平常的時代產物,但在張愛玲筆下寫法獨特。

她首先否定了籠中鳥,然後筆鋒一轉,寫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看似華麗金貴,卻

象徵了她所處的悲慘境地:隨著歲月流逝“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屏風與籠子同是枷鎖的意象。

但籠子裡的鳥是活的,有朝一日鳥籠一開,終是能飛出去的。而屏風上的鳥就只能黴爛下去,到死也跑不了,不僅在肉體上,

而且在精神上徹底淪為了殘廢,失去了飛的能力,更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

張愛玲新奇、冰冷的一段比喻,寫盡舊時大家庭女子甘願成為封建宗制下殉葬品的悲哀,

控訴了封建宗制的“吃人”本質,象徵了封建女性生存的依附性和無法擺脫封建家庭對女性束縛的悲劇性命運,

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作品在比喻投射方面還有更細緻深層的解讀。

聶傳慶對母親更多的是怨恨,

馮碧落嫁到聶家,是一種清醒的犧牲,

她不愛這個男人,但為了家族利益、媒妁之言而而嫁到了這裡。於傳慶而言,他沒有選擇權利,不僅被動,還被母親拋棄,母親在他4歲時去世了,把他放在沒有愛的家裡,

跟張愛玲如出一轍。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文中對言丹朱的比喻描寫:

她那活潑的赤金色的臉和胳膊,在輕紗掩映中,像玻璃杯裡瀲灩的琥珀酒。

張愛玲把丹朱的“臉和胳膊”比喻成“琥珀酒”,本體和喻體都是跨越想象的遙遠。誠然,琥珀酒醉美而讓人沉醉,讓人產生無窮的意象。

丹朱之於傳慶,健全而美麗,時時閃著健康奪目的光芒,這一點傳慶的感受最深。

再看《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比喻:

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鍛子上,刺繡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張愛玲把“月亮”比喻成燒糊的“一點香灰”,本體和喻體橫空出世,搭配新奇而獨特。

文字新穎非常人能及,

本體和喻體風馬牛不及,但在張愛玲筆下卻大膽想象、清新脫俗,讓人玩味無窮,這樣的新奇跨越了人們的常規認知。

而這樣的比喻還有更深層的意味,

作者借月亮表現主人公無法控制而具有的毀滅性情慾,所以才有燒糊了一片。

不得不說,張愛玲的文字太美,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文字高手。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三、豐富細膩的人物描寫,殘酷剖析了人性的陰暗與扭曲

張愛玲對人物描寫極為細膩深刻,《茉莉香片》中的人物形象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悲美動情,我們來看看。

對主人公聶傳慶人外在的描寫:

說他是二十歲,眉梢嘴角卻又有點老態。同時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細長的脖子似乎是十六七歲發育未完全的樣子。他穿了一件藍綢子夾袍 ......蒙古型的鵝蛋臉,淡眉毛,吊梢眼,襯著後面粉霞鍛一般的花光,很有幾分女性美,唯有他的鼻子卻是過分地高了一點,與那纖柔的臉龐犯了衝。

張愛玲的語言美而充滿靈性,細膩的細節描寫讓人物形象頓時鮮活起來,彷彿這麼一個人就站在自己面前,栩栩如生。

聶傳慶,一個被原生家庭荼毒下的20來歲青年男子,在父親的棍棒下,他的耳朵幾乎被打聾,發育不完全,男子氣概全無,只剩下陰柔的女性美。

聶傳慶就是張愛玲的化身,她把情感付諸到文學,張愛玲高而瘦、冷漠孤清,胡蘭成說她“纖弱得讓人產生保護欲”。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文中對言丹朱外在描寫:

言丹朱大約是剛洗了頭髮......正中挑了一條路子,電燙的髮梢不很髦了,直直地披了下來,像美國漫畫裡的紅印度小孩。滾圓的臉,曬成了赤金色。眉眼濃秀,個子不高,可是很豐滿......一件白絨線緊身背心把她的厚實的胸脯子和小小的腰塑成了石豪像.....她的臉龐的側影有極流麗的線條,尤其是那孩子氣的短短的鼻子。

張愛玲對人物描寫相當細膩。

言丹朱,健全、美麗、活潑、快樂、純真,就象一個天使,一束光,影響並照進傳慶的心。她健康的正向與傳慶殘廢的負向,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張愛玲安排這樣兩個相反的人物特性,無非是想體現自己對健康人性的嚮往。

而寫到聶傳慶所崇拜的言子夜的形象:

傳慶這是第一次感覺到中國長袍的一種特殊的蕭條的美......那寬大的灰色袍 褂,在言子夜身上,更加顯出了身材的挺拔。

張愛玲對言子夜的人物描寫,正是傳慶對子夜近乎瘋狂的“意淫”,他開始了他與日俱增的畸形傾慕。

原來,20年前他是有希望可逃脫的,這點燃了他幻想的熊熊烈火。在言子夜的身上,他能看到復活的樣子,他能與言丹朱更有思想更有內涵,這種近乎瘋狂的“意淫”佔據了小說的大篇幅。

在子夜身上投射的感情是張愛玲的戀父情結,每個女孩在她童年和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崇拜。

隨著時間推移,她會投射到和她在一起的異性身上,來完成戀父情結的終結。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在小說裡,我們看到傳慶被子夜斥罵而“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記”,

相比父親打罵他都無所謂,因為他看不起他父親,但要是來自子夜呢,那是致命的。就象張愛玲被父親毒打而關進小屋的那種痛楚是一樣的,因為她在乎她的父親。

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張愛玲原生家庭荼毒的治癒,是用作品來抒發、宣洩和意象,把失去的情感用文字來補償。

聶傳慶就是張愛玲,集戀父與自戀於一身,沒法解開戀父情結,往往就會走進內心。在父親的愛被奪走時,她就形成了一個病態的人格特徵:自卑、自戀、自愛、自私。

看過張愛玲照片,她是一個很瘦弱、很蒼白、肉眼看上去很病態的女子,與傳慶如出一轍。

張愛玲日後所有的書寫都是為了宣洩戀父情結得不到回報,是自戀的特殊人格的自我安慰,她的情感都在《茉莉香片》了。

所以,要讀懂張愛玲的作品,首先要讀懂張愛玲。

張愛玲《茉莉香片》:從天才作家視角,詮釋悲美的寫作藝術和人性

結語

《茉莉香片》把張愛玲的文學才華展露無遺,透過悲美動人的文學作品,

我們看到了一代文壇巨星掩藏在光輝背後的蒼涼底色,

一個悲劇的人生,一個詭異、悲涼和悽慘的人生。

這一壺茉莉香片確實太苦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