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作者:由 臨江望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5

諸葛亮火燒博望得了多少曹兵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一提起諸葛亮,便想到他的聰明才智,被稱為“智慧錦囊”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是劉備三顧茅廬費力招攬的人才,劉備確實有雙識人的眼睛,也為蜀國後續的大業發展尋得了一個最強大腦,而諸葛亮也不負眾望地立下一次又一次功勞。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生於三國戰亂時期的他,在政治軍事上都很有自己的見解,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他所經歷的幾大戰事都展現了他強大的軍事頭腦,火燒連營,空城計,再到赤壁大戰,每每不體現他的才華。其中,廣為流傳的莫過於

赤壁之戰

,從古至今都被作為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的經典戰例,為世人所探討。

曹操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劉備,兵臨城下,孫劉聯軍雖寡不敵眾,但氣勢卻一點不輸,這時

周瑜、黃蓋

等人發現曹軍的連環船易燃,便決定利用火燒逼退,加上有諸葛亮這個軍師出謀劃策。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招借東風火燒連環船,瞬間扭轉孫劉聯軍的劣勢。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齊刷刷的火把一放,只見曹軍的船隻被鐵鏈緊緊相扣,一時半會兒無法散開,諸葛亮算準放火時機,東南風最急的時候,在自然條件的助力下,火勢迅速地蔓延開來,大火甚至蔓延到曹軍在岸上的營寨,

一時間曹軍將士死傷無數,損失慘重,最終曹操慘敗協殘兵北返。

而面對死傷慘重的三十萬曹軍,諸葛亮依舊神色鎮定,一時間看不出悲歡。此時的諸葛亮正是建功立業之時,彷彿曹軍大傷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諸葛亮與曹操鬥智鬥勇多年,城府也深,身臨多場戰役的他,早已見慣戰場上的生與死。

可是火燒藤甲兵這一戰,連諸葛亮也不自覺地感嘆出內心深處的情感。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諸葛亮為北伐曹魏做準備,親自帶兵平定南方,以解後顧之憂,

南蠻首領孟獲

亦是個有勇無謀之人,諸葛亮七次設套,均七次擒獲。而孟獲也是個心氣極高之人,這一來二去,

孟獲

心中憋著一股氣,為了一洗前恥,打敗諸葛亮,

便向鄰國烏戈國借來了三萬藤甲兵,再次出戰。

《三國演義》中說到:

“其藤生於山洞之中,盤於石壁之上。”

這藤甲是經過特殊處理而成的,烏戈國人為研製出更堅韌的鎧甲,將山洞挖掘出來的藤放至桐油中浸泡六個月多後取出暴曬,曬乾後,繼續放入桐油二次浸泡。反覆浸泡暴曬十餘遍,才鑄成鎧甲。

這藤甲與普通鎧甲相比,更大程度上減少了刀劍的傷害,不怕水,透氣性強。

有這藤甲兵的相助,孟獲這次很快便佔據上風。危難之時,諸

葛亮想起用

火攻

,遂將敵軍引入死谷中並設下埋伏,封住谷口,

桐油浸泡過的藤甲雖不怕水,但遇火即燃,一把火便將三萬藤甲兵活活燒死,無一倖免

。場面極其慘烈,就是見慣了沙場生死的諸葛亮,也忍不住大呼:

“折我陽壽”。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世人對諸葛亮“火燒赤壁”和“火燒藤甲兵”這兩場戰役的不同反應進行了猜測。

有人認為諸葛亮對藤甲兵有所感嘆是因為火燒赤壁是周瑜提出的,諸葛亮只不過是出謀劃策,而火燒藤甲兵的始作俑者就是諸葛亮,

從幫兇和主謀的意義上,諸葛亮面對三萬藤甲兵更有負罪感。

有人認為,事實上三十萬曹軍也不完全是燒死的,大部分曹軍為了躲避火燒跳入水中,曹操的北方大軍水性惡劣,不敵南方,最終還是

淹死

。而藤甲軍是被設計困與谷中無處可逃,身上的盔甲緊緊貼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燃起來,一個個青年哀嚎倒下。

諸葛亮也是愛國愛民之人,看著這慘烈的現場,也為之所動。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三萬藤甲兵時直呼:必折陽壽

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惋惜藤甲兵,是因為他們是無辜的,只是孟獲搬來的救兵,支援罷了。

從根本上講本是無需參與兩軍之戰,卻不知就如此喪失生命。於是諸葛亮內心極其不忍,對於這三萬壯士甚是惋惜。當然也有其他說法,但真相如何

人們也不得而知,且知曉戰爭傷害的都是無辜的百姓。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戰場無情人有情,縱使是馳騁沙場的諸葛亮,也有柔情不忍想要息戰的瞬間。隨著時代和文化的發展,戰爭也在逐

漸減少,如今的太平盛世是前人用鮮血換來的,應當珍惜這難得的和平。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八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