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作者:由 曾先森愛生活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5

德如何則可以王矣

公元262年,司馬昭令鍾會、鄧艾等人分數路伐蜀,魏軍攻蜀勢如破竹,很快攻克成都,逼降劉禪。蜀漢的滅亡標誌著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的魏、蜀、吳三國鼎足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天下歸一

的大勢已經非常明顯。然而,西晉滅吳之事卻久被擱置,遲至十餘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方才完成統一大業。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從西晉建國始至滅吳前,晉、吳兩國長期在疆界對峙。除陸抗平步闡、收復西陵之外,雙方在邊疆僅有小規模衝突,而鮮有大規模戰爭,且多為孫吳一方主動挑起事端,而實力更強的西晉“聞吳師將入”,不僅不出兵反擊,反倒以“築壘遏水以自固”,明顯是一種被動挨打的態勢。按理而言,晉強吳弱,晉大吳小,特別是“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西晉趁勢伐吳,應該是順勢而為、順理成章之事,但晉武帝伐吳為何推遲得這麼久呢?這是一個頗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在晉武帝時代的前期,司馬炎並未將滅吳作為首要任務,因為此時西晉代魏不久,政局尚不穩定。但武帝中期,他仍對平吳缺乏迫切的願望,這就令人費解了。因為缺少功業,特別是缺乏破滅敵國的武功,一直是司馬炎政治上明顯的短板。司馬炎若要比肩三祖,唯一的途徑就是滅掉孫吳,掃平四海,統一天下。正如羊祜所言:“今主上有禪代之美,而功德未著。”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這是司馬炎即位之初政治形象的寫照。晉武帝雖為開基之主,但平吳之前,卻給人以一種坐享先人遺產,碌碌無為的感覺。羊祜認為晉武帝只有透過滅吳,建立不世之功,才能加強中央集權,擺脫平庸之君的地位。故他在上書中言道:“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混一六合,以興文教,則主齊堯舜,臣同稷契,為百代之盛軌。如舍之,若孫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百萬之眾,長江未可而越也,將為後患乎!”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羊祜所言極是。西晉建國之後,非比漢末群雄割據,諸侯林立的形勢;也非三國鼎立,吳蜀聯盟,足以抗衡曹魏的局面。西晉面臨的敵人只剩國勢並不強盛的孫吳,而且吳主孫皓是三國時期出名的暴君。羊祜雲:“孫皓之暴,侈於劉禪。”薛瑩曰:“皓暱近小人,刑罰放濫,大臣諸將,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事實證明,羊祜、薛瑩的評論極為準確。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公元280年,西晉出動大軍攻打孫吳。孫吳這個創業A十多年,建國近六十年的政權在西晉的攻擊下,並

未做

太多抵抗,僅僅三個月就土崩瓦解了。這就說明孫皓的統治確實不得人心,正如吳丞相張悌所言:“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對此狀況,晉武帝未必不知,他即位之後,也想有所作為,以擺脫自己端拱而治、平庸君主的形象。

西晉滅吳之事為何久被擱置

然而司馬炎建國稱帝,並非如漢高、魏武的模式,靠“徵誅”而取天下。

而是憑藉“三祖”功業而遽登大位。司馬昭的離世比較突然,鹹熙二年(265)五月稱晉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蹲,乘金根車,駕六馬”,準備代魏,八月就突然撒手人寰。司馬炎登基前沒有受到多少政治上的歷練,也未曾領兵出征,出鎮州郡,甚至連他的世子地位都是靠賈充、裴秀、山濤等人的擁戴才獲得的。所以即位之初他還不能乾綱獨斷,獨自決策朝廷的大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