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美麗婺源】婺源,一個被時光遺忘的地方,美得讓人心醉. . .

作者:由 中國地名資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6-30

矛文女這個字念什麼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 YEAR —

2020

婺源

婺源,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縣,地處皖、浙、贛交界之靈秀山區,千巒獻奇,萬谷匯碧,田野、茶園、溪瀑、竹樹環繞村落,古橋、古道、古宅、古墓散佈鄉野,如詩如畫。婺源近年來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AAAA級旅遊區,已經漸為人知;而最知婺源的,莫過於生於斯長於斯、離鄉後魂牽夢縈於斯年年歸遊於斯的遊子。

婺源物華人傑,作為朱子故里,“號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 (《婺源鄉土志》),自古就是徽州文化重鎮。如今由於省道的穿行, 賦春村成為婺西經濟文化中心。與之相距數十里、名叫“詩春”的偏僻古村,與其相映成趣。在秋口鎮還有一個“詞坑”村——賦、詩、詞,婺源文風之鼎盛,不僅體現在歷代著述豐富、賢俊輩出,連地名也明顯浸含著耐人尋味的文化意蘊!我不禁感觸於這些村子的開村始祖們崇尚耕讀的文心了。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理坑

筆者近一年來對於家鄉地名的著意研究,感受很多。婺源有些村名直接旌揚儒家文化,例如:仁村、和村,仁洪、和睦,彰睦、善坑,團結、寬仁,勤裕、餘慶⋯⋯取意顯見。中雲鎮有耕心莊;甲路鄉還有個儒家灣。而現在城內惟一一座山,因為舊時山下曾設孔廟,所以至今婺源人都不約而同地喚之為儒學山,而在學館舊址前方一帶,縣人都叫作儒學前。在婺北並不大的理坑村,“山中鄒魯”、“理學淵源”等古門額似乎正是村名的詮釋。踏著讓歲月拂摸得光光潤潤的青石板路面,你會接二連三地看到依然門楣醒目的明代工部尚書餘懋學的“尚書第”、吏部尚書餘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餘維樞的“司馬第”、廣州知府餘自怡的“駕睦堂”,撲面而來的是厚重的歷史和淳釅的文風。以格局完整著名的延村,村名顯然反映了中國宗族傳統中希望香火長傳的心願。它緊鄰的思溪,村前一水環繞,有廊橋進村,乃電視劇《聊齋》拍攝地。精雅的官第間隔著一座座更加豪華的商人家宅。婺源商人是徽商之勁旅。富豪的宅院“敬序堂”,堂號給人留下崇儒重禮的印記,不只是精雕細刻輝煌燦爛,前後還有“四水歸堂”的天井6個!村中一客館,木雕的前壁刻著100個不同篆法的“壽”字。攀比是顯見的,但崇文尚德的鄉風也體現在其宅院的“儒商”品格上。到最近,筆者才知道,原來俞姓的村人沒有直接取名一般化的“俞村”,而是用“魚(俞)思村溪”的諧音來含蓄表達的。既有文雅、幽默之意趣,更令你頗為村人不僅敬祖,而且敬水、感戴自然的那份天人合一之情而深深觸動!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江嶺

婺源不少地名與天象、天色有關。“婺”系28星宿名稱之一,又指女性的美德,同時婺源的方位恰巧又緊靠婺江源頭;還有人從拆字術出發,硬說婺源是出產文、武才俊與美人(文、矛、女)的地方。就此看來,婺源在字面本身就被蒙著一層縹緲的“仙霧”。星江,是上游諸流彙集後的河段名,繞城三面,而虹關、霞港,星塘、月源,虹川、雲灣,虹衝、雨谷⋯⋯這些散佈的村名不僅將我們帶入海市蜃樓,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不是同時建村,也並非集中一鄉,更不可能像宗族衍裔那樣預先“規劃”行輩,可是還那麼幽雅地遙相對仗,實在奇妙。據曉起村《汪氏宗譜》記載:877~879年間,先祖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山環水繞、草肥花香,便搭草棚、起炊煙,且取村名“曉起”。雖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可今天念著“曉起”二字時,那悠遠的曉色似乎依然在我們腦際飄忽。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婺源城小東門

婺源地名中另有一類浸透著濃郁的傳奇與懷古色彩。縣東的大鱅山,《徽州府志》載:“方輿雲:堯洪水,有大鱅上,至此水涸而斃,鱗骨⋯⋯積如山阜,故名”。西北部的大鄣山,海拔1630米,“西瞻彭蠡、北眺白嶽、東望黃山、南矚信州”,雲聚霧斂,氣勢磅礴,“昔有張公隱此採藥煉丹,故名張公山,後演化成今名”(《婺源縣誌·山脈》)。今天的縣城,由於地勢依山原名弦高,後以地形稱蚺城。因祀朱熹,人們將它更名為朱熹的別號“紫陽”(朱熹祖宅在此,鹹淳五年曾詔賜“文公闕里”,今婺源中學舊有文公廟)。全國解放後改稱城關鎮,1984年,縣政府正式將縣城複稱紫陽。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前,婺源一直是偏僻小縣,著眼旅遊業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故當初這類舉措,絲毫不同於如今為招徠遊客各地挖空心思強借名人冠名的俗舉,其實質與改朱熹祖墳所在的九老芙蓉山為“文公山”、定南鄉某村名為“太白”一樣(唐朝大詩人李白字太白,曾乘舟漫遊至婺,在今太白村的湖山處停泊逗留。舊縣誌有“李白曾涉此”的記載。後該處聚落定名“太白”),都是出於真誠的紀念前賢、尊崇文化之鄉風。據說,那句著名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朱熹在婺源與門人遊城郊朱緋塘有感而發的,而這正是“源頭”村名的源頭了。婺源還有“邦彥坑”與“白石”村,大抵不會是周邦彥、姜白石到過的,然而,略諳文史的遊客乍一看見這樣的路牌,能不有一份親切在心頭?又見婺源舊志載:考川(今考水)人胡昌翼,系唐末後帝之子。因唐被後梁朱溫所滅,後子流亡,被在長安為官的婺源人胡三遇見,將其掩帶回籍,更名改姓為胡昌翼。胡昌翼考中後唐明經科進士,但不願做官,仍隱居鄉里。嘗捐資在朱源建有一橋,其地改名為“太子橋”。在今天看來,婺源透著古韻的地名還有:大汜、楚源(婺北浙嶺上有“吳楚分源”古碑)、楚塘、楚坑,朱公坦、鄭公山,巡檢司、官橋、官坑,察關、甲路(意為甲等驛路,婺源至今仍有很多條完好的青石板古驛道),又如什堡、上堡,大坑碓、水車塢,書堂、學堂屋⋯⋯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清華鎮

“鬱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處,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鳩兩山相對鳴。”這是朱熹讚美婺源的詩句。在婺源,像“江灣、孔村、戴家”等因居民姓氏而得名的地方固然不少,但更多、而且也堪稱特色的,卻是令人回味的古典詩情畫意般的地名: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水漿讀綠

其中一類,直接冠以吉字。如清華、澤陽,仙源、慶源,安口、昌塢,靈巖、秀水、福山等等,居然也往往能找到對應。靈巖地表森林茂密,而地下更為奇美,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洞中有水,洞洞相連。更歎為觀止的,是洞壁上留下自唐至清代的遺墨竟達三千多處!何執中、宗澤、岳飛、張俊、朱熹、王汝舟、餘一龍、齊彥槐等歷代名人的題寫尤其珍貴。靈巖成為集森林風光、溶洞景觀與文人遺墨於一體的國內罕見的森林公園。慶源,是筆者見過的最美山村,坐落於偏遠的崇山峻嶺盆地中,沿穿流的小溪分佈,電影名片《暖》在此拍攝。古石道進村,村口亭上“桃源深處”四字悠然入目。亭內村人題記曰:“餘里居萬山之巔,群峰拱抱,幽谷深淵,東開圓鏡之奇,西列方屏之美,土地肥沃,民風敦樸。自唐於茲,千二百餘載,水不通舟,戎馬絕跡,真隱者之居也,別號武陵源。是亭題為桃源深處,追思古人命名之義,乃冀世代相傳,秉承先達遺風,永葆武陵景也。”文句與字跡均佳,筆者在婺源鄉間發現的泥腿子秀才,並非個別。進得村裡,桃、梨掩映的斑駁古宅上,“文明門第詩書樂,禮儀家邦翰墨香”等手書門聯隨處可見。一家牆根有塊漢白玉石,依稀可見銘文:“民國三十三年,吾母洪孺人年已六十有五,旦夕辛勤,督建此屋。時予遠客昆明,遙寄茲石奠基,俾世世子孫永念慈蔭。詹勵吾謹志。”各家堂壁,也都有祖像。無論揹著書包的兒童,還是挑著擔子的農夫、洗衣的農婦,處處是怡然的人和景象。慶源,吉慶之源也!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慶源

其中另一類與吉祥禽獸或瑞玉關聯地名,如:龍山、五龍山、龍尾山、龍居、龍田、龍段、龍灣、龍騰、虎灘、牛坑山,鳳山、鳳遊山、鳳洲、鴛鴦湖、鶴溪、豸峰,玉坦、珊厚、瑤下⋯⋯龍鳳珠玉,交相輝映。虎灘春夏水流湍急,秀色可餐,是電影《閃閃的紅星》外景地。旖旎可人的賦春大塘塢水庫,從十幾年前開始,一入深秋,大群的鴛鴦千里迢迢從北方飛來越冬,多時達到2000多對,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這些愛情的小精靈在這湖光山色裡找到了伊甸園。鄉人與遊客自發喚取的“鴛鴦湖”早已聲名遠播。靈秀的山川和蒼鬱的植被,是鳥類的天堂,連世界瀕危珍稀鳥類—黃喉噪鶥,也在婺源重現了。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菊徑

筆者研習國畫多年,在我眼裡,有不少婺源地名,簡直就是畫名。長皋、長灘,長源、長溪,秋溪、溪頭、沱川,冷水亭、水埠頭、水嵐,仙源、遊汀⋯⋯僅僅這些文字,就宛如一幅幅宋人筆下的小景山水,野趣風物,清遠而閒逸,可居可遊;又如金竹源、桂竹源、水竹塢、篁嶺、篁村、箬坦,梅林、梅源、梅春,茶坑、茗坦,菊徑、蕉坑、荷田、蓮塘、樟樹、銀杏丘⋯⋯多為文人“歲寒三友”、“四君子”畫或草木詩詠中雅好的字眼,悠然恬淡,清新而雋永,令人心馳神往。這些美麗的村鎮,就像天使不慎散落人間的珍珠,點綴在婺源的大地上,使這個山靈水秀的地方更添了夢幻!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作者:江平

選稿:佘本金

編輯:吳泓伶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