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作者:由 遠樹花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8-15

燔炙怎麼讀

戰國時期,楚宣王設宴款待各國諸侯,沒想到由此引發了一場戰爭。

原來,魯國的恭公去的最晚,而且送的酒味道也很淡,沒什麼酒味。楚宣王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很生氣。

恭公也不高興,他說:我是周公之後,受勳於周王室,奉行的都是周禮,給你送酒,已經是有失禮節和身份了,你還指責酒不好,不要太過分了。然後就不辭而別。

楚宣王認為自己簡直是蒙受了奇恥大辱,怎麼辦?打仗,必須打仗才能解氣。於是,楚國聯合齊國一起去攻打魯國。

酒的味道不好就要打仗?是的,古人非常注重禮儀,請客送禮不僅要好酒,就是喝酒都有一套程式,否則就是不懂禮,不尊重對方。

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在《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中,透過解讀古詩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從詩中去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從學習、工作、婚姻、日常生活等方面,講述了古人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比如,描寫哥哥送妹妹出嫁的《燕燕》,描寫許穆夫人拯救衛國的《載馳》。

讀懂這些古詩,就是讀懂古人的故事。今天,我們透過《瓠葉》,看古人宴請中的故事。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01

不讀古詩不懂古人

《小雅·瓠葉》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熾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詩經》中的詩原本是樂歌,是和音樂、舞蹈配合在一起,按曲譜演唱的歌詞。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曲譜遺失,歌曲和舞蹈分離,這些樂歌獨立出來成為了詩。

這些古詩不僅彰顯出文學價值,也讓我們從中可以瞭解古人的生活狀態。

《瓠葉》這首詩選自《詩經》中的《小雅》。我們知道《詩經》共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而《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有31首詩,《小雅》有74首詩。

《雅》是宮廷樂歌,“雅”是“正”的意思,當時把中央所在地的樂歌稱為“正聲”。《雅》是周王朝統治地區的樂歌。

《小雅》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西周時期的作品,西周時期的首都鎬京就在今天的西安。因此,《雅》中的詩絕大部分都產生於今天的西安。

由此,我們知道

《瓠葉》這首詩是西周時期,西安百姓宴請客人的情景。

《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宴會的詩,比如:描寫君王宴請群臣的《鹿鳴》;描寫主人熱情好客的《伐木》;描寫菜餚豐盛的《魚麗》。

《瓠葉》

的重點是描寫主人宴請客人的誠意。

古人待客講究禮儀,不講禮儀就是不尊重對方。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02

不懂禮不請客

詩的第一章: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詩的第一章用瓠葉開頭,採用賦的手法,描述了請客的食材是簡陋的,因為瓠葉是一種很苦的食物。

食物雖然簡單,但是並不妨礙主人的熱情,主人拿出了家裡的好酒,招待客人,請客人品嚐。

古人請客有三種規格:饗禮;食禮;燕禮

饗禮是最高級別

,當然是君王才有資格請得起,請的是諸侯、使者、功臣、德高望重之人,目的是表達君王的求賢之心。

食禮要次一級別

,宴請的目的是以吃飯為主,主賓可以是君王與諸侯、諸侯與諸侯、諸侯與群臣等。

饗禮和食禮都要準備酬禮,也就是要贈送禮物

,又請吃飯又送東西?是的,君王為了感謝客人,請吃飯還不夠,還要贈送禮物,表示自己的求賢之心。

送什麼禮物?送什麼都可以,一般來講,君王會向賓客贈送布匹、車馬、弓箭等。送的禮物不一定要有多貴重,但是意義重大。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燕禮是最次的級別,只吃飯,不送禮

,主要是大家能夠聚在一起。

《瓠葉》中描述的情景,連最簡單的燕禮都算不上。在

古代宴請客人,要準備六牲之內的菜餚

,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六牲就是豬、牛、羊、雞、魚、雁,

而兔子是難登大雅之堂的。

《瓠葉》中

主人招待客人的食物雖然簡單,卻在烹飪上費了一番功夫

,讓簡陋的原料變得誘人可口,體現了主人待客的誠意。

詩中的第二章、三章、四章,描述了主人烹飪兔子的方法和主客喝酒的禮儀。

炮就是用火煨,也就是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有火的灰裡燒熟,燔、炙是指將肉放在火上燻烤。總之,

主人用了兩種烹飪方法,一半用來煨熟,一半用來烤熟。

主人招待客人的食物雖然簡單,只有瓠葉、兔子,但是喝酒的禮節一個都不少,

詩中透過“獻”這一動作,體現了主人的君子之風。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03

古人喝酒是講究禮儀的,不是拼誰喝得多,要想喝酒首先要懂得禮儀,可以說不懂禮不喝酒。

在西周建國時期,就頒佈了敬酒制度,當時的社會,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喝酒都講究規矩,否則就是不懂禮。

而且,在古代一些重大場合的宴席上,有官員專門記錄喝酒的不良行為,比如,沒有按照喝酒的規矩,少敬了一杯酒,喝醉了等。

《瓠葉》

全詩用“嘗、獻、酢、酬”四個字展現了四個動作,描寫了主客之間敬酒的禮儀。

宴請時,主人要先斟滿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要講究禮儀,站起來走到席前,接過酒杯,端起酒杯就幹嗎?不是,

客人喝第一杯酒之前,必須先嚐一口,這叫啐酒。

啐酒是為了警醒大家喝酒要有節制,預防喝醉以後失態。

客人嘗完酒之後,不管酒好不好喝,都要讚美酒好喝

,拜謝主人,主人自然也要答拜。你拜我,我拜你,是為了表示尊重對方。

啐酒後,接著就是獻酒

獻酒就是主人向客人敬酒,

答拜還禮,感謝客人的來臨。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在周代,最高級別的獻酒是三獻,也就是獻三次酒。到了春秋時期,增加到了五獻、九獻,獻禮體現了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

春秋時期,重耳逃難到楚國,當時的重耳還沒有成為晉文公,還不是春秋五霸,楚成王將重耳視為國君對待,在宴席上用最高規格的九獻對待。

獻酒後,接下來就是酢酒

酢酒就是客人向主人回敬酒

,答謝還禮。客人酢酒後,主人要離席接過酒杯,回到座位上,向客人表示感謝,感謝客人的光臨。

酢酒後,接下來就是酬酒

酬酒就是主客共飲,

主人先給自己斟滿酒,再拜請客人飲酒,主人先幹,客人後幹,喝完後互相拜謝。這樣完成了獻、酢、酬之後,就算完成了一獻。

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覺得喝個酒太麻煩?其實,古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古人認為喝酒是次要的,禮節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兩個人喝酒的流程,如果是很多人喝酒,

還有一道“旅酬”,

就是大敬小,尊敬卑的次序,主客之間,賓客之間互相敬一輪。

旅酬結束後,才能舉杯暢飲

。但是酒再好喝,也不能貪杯,否則就是不懂禮。周代和春秋時期,這些屬於不良行為,是要記錄在案的。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不懂禮不喝酒,喝酒的態度就是做人態度

結語:

今天,我們在宴請客人時,省去了古人繁瑣的禮節,不用你拜我,我拜你。不過,我們依然用敬酒的方式,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宴席上,主客之間需要互相敬酒,客人與客人之間需要互相敬酒,你喝酒的態度,就決定了你對人的態度。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讓我們從中瞭解古人的真實生活。古人和我們的生活環境雖然不同,但是

古人的情感需求和我們是一樣的,都有相互尊重的需求。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生活中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