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作者:由 不圓之圓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1-01

吾命殆哉岌岌乎什麼意思

如果古代有打卡聖地這一說法的話,長安、洛陽、金陵、揚州、蘇杭什麼的一定是耳熟能詳的大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但——是——,除了這些當時的一線城市外,還有一個地方也是文化墨客們經常組隊或單挑的打卡聖地,它就是敦煌。

其實處於絲綢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生存環境遠比不上歌舞昇平的江南又或者夜夜不夜的長安,不過,大約是因為黃沙戈壁的荒涼景像以及奇特的異域風情,使得文人們孜孜不倦地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離別相聚,感概萬千,把自己感動得要死,然後一壺濁酒一闕詞,一聲長吟一首詩,成就了這個小眾文化勝地(小眾就是高階,不接受反駁)。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如果,你用“敦煌”來搜尋古詩,會得到下面這樣的結果:

《敦煌樂》

——明【楊慎】

角聲吹徹梅花,胡云遙接秦霞。

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

漢使牧羊旌節,閼氐上馬琵琶。

夢裡身回雲闕,覺來淚滿天涯。

楊慎是明代首輔楊廷和的兒子,是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中除了2300餘首詩詞之外,最彪悍的戰績就是懟皇帝,然而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最多也就去過西安遠未到敦煌,所以這首《敦煌樂》只能算蹭個熱度。

另外一首相當有名的詩,就是明朝狀元、江西才子曾棨的《敦煌曲》(全文太長,只取部分)

《敦煌曲》

——明【曾棨】

吐蕃健兒面如赭,走入黃河放胡馬。

七關蕭索少人行,白骨戰場縱復橫。

敦煌壯士抱戈泣,四面胡笳聲轉急。

烽煙斷絕鳥不飛,十一年來不解圍。

……

這首《敦煌曲》雖然對西部大漠的描寫如同身臨其境,但是作者說的卻是六百年前唐代吐蕃進攻敦煌的一段往事。好吧,所以這也是個懷古傷今,順便蹭一下“敦煌”。

除了上面的兩首,還能找到一位非著名詩人敦煌送別的作品:

《賦得邊城雪送行人胡敬使靈武》

——明【王偁】

萬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送君走馬去,遙似踏花行。度跡迷沙遠,臨關訝月明。

故鄉飛雁絕,相送若為情。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如果你以為這就完事,那你就小看他們了。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要塞之地、河西走廊西行的第一站,在明代以前更是極重要的邊貿和關防要塞,西行東歸的官員、僧侶、將士、文人、商賈都要在這裡駐留、經過。

漢武帝把西域打了個底兒掉,將胡人整得服服貼貼後,就在元鼎年間,於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這裡的“兩關”就是敦煌西北方的玉門關和西南面的陽關。拎出這兩個關隘的威名,你是不是就像穿越客靈感忽來一樣,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腦子被無數充滿“玉門關”和“陽關”這關鍵詞的詩句擊中?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自漢代建立酒泉郡以來,中原的王朝就開始管理、控制 西域。旅人從玉門關向北轉西、經天山山脈腳下,或者從陽關向南轉西、經崑崙山脈腳下,兩種方案都能相對安全地繞過不毛之地——塔里木盆地,從它的邊緣穿過戈壁前往中亞、西亞最終到達羅馬。

將士在此灑熱血、文人在這話離別、商人買貨易貨、僧侶傳經授道……如此種種,造就了詩人們無數靈感,於是就有了:

《涼州曲》

——唐【王渙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

玉門關

詩人筆下好一派大開大合,遼闊壯美的西北畫卷。一面寫風景,一面又暗戳戳地抱怨了皇帝老兒和大臣不關心邊關將士,不給錢給政策。但是,黃河與玉門關相隔千里,詩人是如何又見黃河又見玉門關的呢?

這是詩文在流傳過程中的謬誤,原文大約應是“黃沙遠上白雲間”,正是描寫大漠風沙漫天的奇景,不過“河”與“沙”的一字之差,又將整首詩的氣勢增強數倍,誤打誤撞卻成就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

唐代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詩中的“陽關”,是他在渭城驛站(咸陽渭城區)為送別出使千里迢迢龜茲的好友元二而作的,28個字裡沒有一字提到離別,卻把時間、地點、氛圍、心境交待得入木三分,以至於時光跨越千年的今天還能把我們瞬移到渭城那個朝雨柳新的清晨。

即使是在唐代那個奇才妙思如泉湧的時代,王維這首詩的感染力也太強大了,在文人和歌伎中不斷重新整理,於是被配之以管絃,到處傳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陽關三疊》。所以,如果你搜索的關鍵詞是“陽關 詩”出來的大多不是指的真正的陽關一地,而是這首《陽關三疊》又稱《陽關曲》。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青蓮居士出品必屬精品,李白用他想象力爆表的腦洞為這首詩加了外掛,一開篇就氣勢如虹地展開了邊塞廣袤宏偉的畫卷,然後筆鋒一轉就開始回溯戰事,一個“下”字、一個“窺”字,將敵我的立場擺得端端正正,再急轉直下感嘆將士思家,妻子思人的綿綿情思,讓讀者的小心肝被他提線木偶一樣牽著來回地溜。

雖然從現有的資料來考證李白最西只到過西安,但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出生地在西域的碎葉城,五歲隨家人回到祖籍四川,也許這就能解釋,從來沒有去過玉門關的李白為什麼能在許多詩作裡把塞外的景色、邊將的心境描摩絲絲如扣。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從軍行·玉門山嶂幾千重》

——唐【王昌齡】

(一)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是唐朝妥妥的牛人,27歲的時候投筆從戎西出玉門關,30歲進士及地,能文能武。如果你能刷到他的朋友圈你還會看到孟浩然、李白、岑參、王之渙……在下面點贊。他從軍的時候在河隴,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西部,包括敦煌、嘉峪關、張掖、酒泉等等,這裡的風俗和經歷成就了他,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使之與同時期的王維、岑參以及宋代的晏殊並稱為邊塞詩人四傑。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其實說了這麼久,這些詩人真正居於邊陲的極少,而下面這一位不但踏過玉門關,還在龜茲任職多年:

玉關寄長安李主簿

——唐【岑參】

東去長安萬里餘,故人何惜一行書。

玉關西望堪腸斷,況復明朝是歲除。

岑參也是邊塞詩人四傑之一,他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經歷了第一次出塞的失意、思鄉、落莫,在回長安考中進市後又二次出塞,在風沙與血火的熔鍊中昇華了心境,後期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家國情況和英雄氣概。如果在這一首他第一次出塞時所作的小詩中感受不到,那麼你一定背過他的另一首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看看古代文化人的打卡聖地——敦煌

最後以戴叔倫的這首《塞上曲》收尾,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在歷史長河上閃耀光芒的詩人和作品,他們的成就是當時的環境和時代造就的,更是當時泱泱中華的民族自信。

《塞上曲》

——唐【

戴叔倫

漢家旗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今日,我們有幸生在同樣一個自信開放、相容幷蓄的大時代,有什麼理由被某些跳樑小醜的閒言碎語,三瓜倆棗所擾?做好自己,讓他們羨慕嫉妒恨去吧。

這本是一篇應某公眾號要求寫的文章,寫到最後反而被這些才情橫溢詩人筆下的家國情懷,理想抱負所打動,希望讀到最後的你不要噴我歪樓了,還是一起來欣賞詩人心中、眼中廣袤壯麗的山河吧。

當然,打卡的事情也可以操辦起來,與其去打卡某個咖啡廳,餐廳,網紅地,還不如跟著詩人走遍大好河山。人生嘛 ,當然要踏遍青山人未老才是快事,不管這青山是真山還是三座大山。

另:本文所涉及到的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對其有爭議,請與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