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4-02

腸鏡發現有息肉怎麼辦

原創 Admin 消化社群 收錄於話題 #息肉 2個

新聞 | 人文 | 科普 | 服務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腸息肉的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腸息肉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但一般見於十二指腸,而小腸少見;整個腸道息肉的80%在大腸,並且多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以男性、單發多見。

那麼,發現了大腸息肉,並首次切除以後,需要多長時間再做腸鏡?如果發現息肉就處理,是否罹患大腸癌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呢?分述如下,僅供參考。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哪些腸道息肉癌變率比較大?

儘管大腸的息肉分為癌性的和非癌性的,但是在所有還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都統統稱為息肉。

所以,一旦透過檢查發現了腸道息肉,切除以後,還需要進行病理分析,確診息肉性質。

目前,臨床根據腸道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將其分為兩種型別:一種為腺瘤性息肉;另一種為非腺瘤樣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的可能性較大,成人大多為腺瘤性息肉。

在腺瘤性息肉中,以管狀腺瘤最常見,但癌變機率相對較低;絨毛狀腺瘤(乳頭狀腺瘤),雖較少見,但癌變的機率卻很高;最後,管狀絨毛狀腺瘤,即上述2類的混合型,兼具了它們的表現,癌變機率也介於它們之間。

最後,即使確診為腺瘤樣息肉,其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還與體積大小、分型和不典型增生等等因素相關;一般腺瘤直徑大於2cm者,約有50%有癌變的可能,而絨毛狀腺瘤,癌變的比率會更高。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哪些腸道息肉癌變率比較低?

目前臨床認為腸道息肉中,屬於非腺瘤樣息肉的,癌變機率比較低。

其中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常為多發,一般直徑小於5mm;炎性息肉主要是由炎症反應刺激引起的,一般沒有惡變傾向;其他的,如錯構瘤性息肉、黏膜肥大贅生物等等,癌變機率都很低。

發現腸道息肉切除後

多長時間做腸鏡複查?

一般首次發現息肉,並切除後,如果病理為腫瘤性息肉,那麼,應當在術後6個月再進行1次複查;如果病理為非腫瘤性息肉,那麼,應當術後1年內再進行1次複查,之後的複查,再由醫生決定具體的間隔時間。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只是腸息肉切除治療後,存在復發風險,通常4年內複發率為15%-60%;尤其是60歲以上的男性,腸道息肉數目在3枚以上,息肉大小直徑在2cm以上,病理為絨毛管狀腺瘤或絨毛腺瘤,並伴上皮或腺體異型增生,這樣的患者息肉切除以後,復發的風險較高。

所以,腸鏡隨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早期發現的手段。

如果每年都做腸鏡,發現息肉就處理,是不是得結腸癌的可能不大?

發現腸道息肉就處理

是否得結腸癌的可能性就不大?

理論上應當是這樣,因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期治療,對阻止具有癌變傾向的息肉,向惡性腫瘤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目前臨床對於腸息肉治療,主流觀點傾向於在初次發現時息肉時,就給予切除;因為在內鏡下摘除息肉,簡便、直觀、有效、安全;但這不是絕對的。

結語:多長時間做腸鏡有具體臨床規範;發現息肉就處理,對阻止癌變有意義,但不能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