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青島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作者:由 掌上青島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7-11

花道分為幾種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在提供綠色空間的同時被賦予不同文化內涵,從生態價值向美學價值、人文價值轉化

傍晚時分,在青島市無償獻血主題公園,市民王鑫漫步於夜間科普景觀路上,一面呼吸著林蔭樹下的新鮮空氣,一面沉浸在互動性的觀賞體驗中。“我還是第一次留意到公園裡多了這種景觀佈置,腳下是投影投射出的時尚文字和創意海報,周邊是可以掃碼參與互動體驗的標識牌,這讓我感覺十分新奇。”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青島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青島市無償獻血主題公園景觀。

這處無償獻血主題公園位於市南區辛家莊北山,於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剛剛落成。園區在原有公園的基礎上,結合無償獻血主題,重新設計和佈置,利用現有環山健步行道和節點,打造了“一線四區九點”的遊覽動線,是一處集科普性、參與性、時尚性、人文性等多元素於一體的特色公園。

目前,隨著公園城市建設不斷推進,一座座特點鮮明的城市公園、山頭公園、口袋公園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市民身邊,那麼,在公園城市“美美與共”的大環境下,各類公園又該如何實現“各美其美”?青島,正在不斷探索,給出自己的答案。

讓城市文脈“長”在公園裡

在市南老城區,位於安徽路中部的長條狀敞開式公園——老舍公園,是青島人熟知的休閒場所。這座鬧中取靜的老公園,經過前期“微更新”後,正煥發出新的活力。除設施更加完善外,還增添了更多老舍先生的介紹及語錄摘錄,留住老城的文化韻味。

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精神文明生活中的重要載體。公園建設提速升級背後,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求,更是人們對“詩意棲居”的迫切憧憬。

近日,在即墨經濟開發區王邦直音樂文化公園,一臺由本地音樂愛好者組織的微型音樂劇生動上演,吸引了周邊眾多居民駐足觀看。其實,在王邦直音樂文化公園建成短短半年時間裡,像這樣的民間音樂活動經常上演,人們一邊享受著綠意盎然的公園美景,一邊感受著律學宗師王邦直的文化魅力。

“公園以紀念即墨歷史名人、律學宗師王邦直為主題,透過知識科普、場地互動、意境營造等表達形式,依託現有水體資源建成集展現音樂文化、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城市環水公園。”即墨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內以環湖景觀健身步道為完整的景觀環線,因地制宜地設計了音樂科普展示區、演繹空間互動區、音樂意境營造區,力求在深層次挖掘和弘揚王邦直所代表的中國音樂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儘可能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文化活動需求。

如果說,老舍公園和王邦直音樂文化公園是傳承和挖掘城市文脈中的一張亮麗名片,那麼,位於市北區昌邑路沾化路路口的口袋公園——昌樂園,則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記憶。

昌樂園所在的區域原是我市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工業片區,也是金大雞味精、華金內衣、大金鹿腳踏車、青島火柴廠等眾多名牌企業的誕生地。公園在建造過程中,透過浮雕、雕塑和註解文字等,再現了青島工業老品牌的歷史足跡,留住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作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開放空間,島城越來越多的公園正在從生態價值向美學價值、人文價值轉化,在平衡綠化與文化中,使市民既能感受到身的閒適,又能體會到心的“滋養”。

去年,我市明確提出,利用兩年時間,集中整治60個山頭公園,在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保留和復壯山上原有植被群落,體現山頭公園環境的“自然、生態、野趣”,打造不同風格、獨具特色的山體公園。

公園建設以“人”為主角

眼下,城市公園正“葳蕤生長”出新的“枝葉”:在嶗山區海安路上,一處佔地約7860平方米的綠色空間被賦予了新的主題——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園區劃分有知識宣教區、遊戲互動區、居民健身區等功能區域,將分類文化小品、宣傳設施與市民休閒場所有機結合,以“寓教於樂、寄學於景”的宣教方式,讓垃圾分類觀念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軌跡之中。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青島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位於嶗山區海安路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距離此處50餘公里處,五湖四海的騎行愛好者見證著即墨區蓮花山腳踏車運動公園的“拔節生長”。公園依山勢而建,充分利用原有森林防火通道,建設有10公里騎行道、800米熱身賽道,以及4至6米寬的專業腳踏車慢行系統,並與四舍山腳踏車公園騎行賽道貫通,整體長度可達24公里。據瞭解,該公園作為蓮花田園鄉村振興示範區的啟動區專案,2020年以來,透過引入央企華僑城集團,高標準規劃,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山體公園。

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愈加強烈,對於公園的期待自然不滿足於綠樹紅花。而如何能夠真正體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也成為公園建設過程中的關鍵命題。

去年年底,青島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主題文化公園——李滄區侯家莊口袋公園,從環境雜亂的閒置空地搖身一變成了居民的“樂園”。 園區東側,一面全民義務植樹捐贈牆很是特別,牆上繪製有七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每片樹葉上都寫有一個名字。原來,在公園建設過程中,累計有4萬多元是市民自發籌集的,還有100多棵苗木也是市民親手栽植的,這面牆的設計初衷便是用來感謝所有參與者。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青島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航拍青島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主題文化公園。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金雲峰看來,面對市民更為複雜多元的日常生活需求,公園建設不妨突破以往“綠地”模式下單純增加空間綠量的方式,更多關注以“人”為核心的空間使用效能上的提升。

金雲峰進一步闡釋,特別對於微型公園而言,設計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裡那些真正值得沉澱下來的東西,比如人的情感、記憶、故事才是主角,切不可本末倒置。而要實現這一點,公眾參與非常重要,這也給園林綠化部門的跨界資源協調、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園之於城市的意義

一處公園,能為一座城市帶來什麼?

它或許是紐約的高線公園,鐫刻下了一座城市的發展印記。作為城市更新中的成功正規化,這個以1930年時連線肉類加工區和三十四街哈德遜港口的鐵路貨運專用線為“底版”打造的線性新空間,絕不僅是一處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走廊。當遊客漫步在這段距離地面約9米高、跨越20餘個街區、總長約2。4公里的高線空間裡,既能夠領略500多種本土植物的自然野趣,又可以近距離感受這些鱗次櫛比摩天高樓背後的“城市傳奇”。

它或許是秦皇島的湯河公園,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奇蹟”的認知。這處曾被國際知名旅遊雜誌《康德納特斯旅行家》評為“世界建築新七大奇蹟”之一的公園,試圖透過一個具象化的案例向我們表達,如何在城市進化過程中,以最少量改變原有地形、植被及人文痕跡的方式,來滿足城市人的休閒活動需要,創造一種當代人的景觀體驗空間。

其實,早在1898年,英國建築學家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就提出了“田園城市(garden city)”理論,其中心思想是使人們能夠生活在既有良好的城市“易居”條件,又不乏美好田園風光“宜居”環境的新型城市之中,是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

在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達良俊眼中,生態學視角下的公園城市並不是“公園”與“城市”的簡單疊合。公園城市更應當是“城+園”的有機融合,公園即城市,城市即公園。

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推進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高標準建成一批城市公園、山頭公園和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此外,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第四次會議決定,將“關於高品質保護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的議案”作為大會議案之一。

連日來,多個市直部門深入研究,統籌推進太平山、浮山整治工作。上週,市園林和林業局召開太平山、浮山公園整治建設誓師大會。提出規劃要體現保護優先、突出特色、便民利民的原則,堅持開門做規劃,面向國際徵集策劃方案,引入國際一流團隊編制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概念性策劃方案,充分徵求、採納市民意見,真正做到取智於民、用智於民。

同時,要透過太平山、浮山公園綜合整治和保護提升,樹立標杆典範,引領全市山體綠地公園全面系統綜合整治,實現全域園林生態保護提升,真正在全市範圍內做到還綠於民、還山於民、造福於民,讓全市人民共享寶貴的生態資源,望山能登山、近山能遊園、遊園能環山。

城市空間的用途會隨著城市發展而迭代更新,但城市特色卻可以在時間厚度中流淌和延續。公園城市建設,是在對公園“硬體”的升級更新中,實現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文/圖)

截至去年年底——

青島已有各類公園731個

今年,全市續建的60個山頭公園已全部開工建設,完成建設29個;計劃建設74個口袋公園,目前已完成建設30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近日,記者從市園林和林業局瞭解到,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各類公園731個,形成了“綜合公園、專類公園、口袋公園”等功能互補的多級公園體系。

雖然近年來各類公園正在“葳蕤生長”,但還存在基礎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內外連結不通暢、監管水平不均衡等諸多問題。目前,我市正在開展公園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為目標,以“公園+”“綠道+”為統領,以綠化為民、綠化惠民為根本宗旨,堅持綠地總量增加和現有綠地充分利用改造並舉,計劃透過三年時間推進包括“1個城市綠道網路、200處公園綠地、100條林蔭廊道、300處立體綠化、1項生態綠化工程”的系統工程。

連日來,青島市無償獻血主題公園、西海岸新區北海公園等相繼開園,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綠色福利。據瞭解,今年,全市續建的60個山頭公園已全部開工建設,完成建設29個;計劃建設74個口袋公園,目前已完成建設30個。

今年,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將“關於高品質保護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的議案”確定為大會議案之一。根據議案內容,市園林和林業局會同12個市直部門深入研究,統籌推進太平山、浮山整治工作。

據悉,太平山、浮山整治工作將以保護為前提,堅持“高起點定位、高強度整治、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建設高品質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示範帶動全市公園建設。同時,面向國際徵集策劃方案,引入國際一流團隊編制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概念性策劃方案,充分徵求、採納市民意見,真正做到取智於民、用智於民。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2022年底前將完成太平山中央公園最美花道環、溯源綠道環、全民陽光綠道環和最美登高觀景線建設,基本貫通太平山、浮山環山綠道,2023年上半年向市民開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突出“主題”彰顯“特色”,青島這些公園“各美其美”

青島日報2022年6月28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