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作者: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9-30

紹興嵊州是不是很窮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鳥瞰鄉村。孫晶攝

中新網紹興10月5日電(記者 項菁)中秋國慶假期,浙江紹興嵊州海拔百米的前巖新村迎來不少外地遊客,看看百畝大竹林、體驗鄉村採摘遊,讓這個小山崗熱鬧非凡。

然而鮮有人知道,這個村莊只有“63歲”。20世紀50年代末,因建設水庫的需要,前巖村的200多戶村民移居到百米高的小山崗。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

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不過,當時的小山崗只有一個畜牧場,村民們只能暫時住在豬舍和豬舍的管理用房裡,或者走向山外投親靠友。

“沒有糧食、沒有生產工具,什麼都沒有,很窮。”陳土生就是當時被“移”到小山崗的一位村民,他回憶,為了謀求生計,村民們動起了“靠山吃山”的念頭,根據當地黃土坡地的實際情況,他們借來勞動工具,開墾荒地種起了番薯、土豆、玉米等糧食,度過了最初饑荒的日子。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鳥瞰鄉村。孫晶 攝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為了開拓產業,村裡的部分人開始承包無人問津的荒山,起早貪黑開墾土地,種植青梅、桃子、李子、筍等作物。“當初剛投產時,連管理成本都收不回。”今年72歲的趙張法就是當時村裡的一位“時勢英雄”,不過起初也遇到很多煩惱,比如大青梅的價格波動很大,最低的時候一斤只賣到0。28元。

雖然創業熱情遭受打擊,但彼時,趙張法分析後認為,“水果等特色效益農業一定是村民致富的出路。”經過幾年的辛勤勞作,趙張法很快成為村裡小有名氣的“果木大戶”。看到身邊的人嚐到了創業的“甜頭”,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若要富,開荒山種果樹”成為了村民們的共識。

隨著中國脫貧攻堅力度不斷變大,村民們奔小康的盼頭越來越強,這片荒山坡地上的村民也不甘落後。

20世紀90年代開始,前巖新村一些頭腦活絡的村民不再把眼光僅僅聚焦於眼下,而是透過大戶帶小戶的“抱團”方式走出山村,有的外出創業耕耘自己的事業,也有的將本地種植的苗木銷售至大江南北。

如今,前巖新村形成了竹筍、水果、花木三大產業,其中水果種植面積約700畝,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果木專業村”。該村黨總支書記趙志軍介紹,近年來,該村不僅發展起了鄉村旅遊,諸多在外創業的鄉賢也積極“反哺”家鄉,為村民致富出謀劃策,“如今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4500元左右,比最初翻了20多倍。”

今年9月,前巖新村新一屆“兩委班子”上任。該村決定繼續朝著鄉村旅遊的方向上發力,還將通村道路硬化、公共服務中心新建、基礎設施完善等幾樁村民牽掛的大事提上日程。眼下,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的“村老年活動中心”正在改造提升中,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將有助於村民們居家養老,提升“家門口的獲得感”。

從“窮得叮噹響”到“果木專業村”,60多年的時間裡,前巖新村村民不怕窮、不怕苦,從無到有走出了農民創業增收的致富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