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淮河古代這些水利工程,今天仍在蚌埠發揮作用

作者:由 琅琊醉翁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26

八公山下清淮水什麼意思

千里淮河蜿蜒流淌,見證了歷史的興衰際遇。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南朝沿淮河排兵佈陣,為奪取壽陽城,南朝梁武帝採用下令在淮河浮山段修築攔河大壩,以抬高水位倒灌上游壽陽城,至此留下了淮河歷史上第一座用於軍事水攻的大型攔河壩。

東晉時的馬頭城,是淮河蚌埠段重要的軍事要塞,幾經戰亂城池毀壞廢棄,成為承受南邊大洪山來水的窪地水塘,水塘方圓20多平方公里,設有張家斗門、拐斗門、封西門等12個蓄水灌溉和排洪的斗門,俗稱十二門塘。作為蚌埠境內著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攔河築壩灌壽陽

浮山堰遺址位於五河縣城東15公里淮河出縣境處,又名臨淮山,高40多米,在淮河南岸直逼淮濱。《太平寰宇記》載:“臨淮山,俯臨長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氾濫,其穴即高,水減,其穴還低。有似山浮,亦號浮山。”

淮河古代這些水利工程,今天仍在蚌埠發揮作用

浮山堰今貌

浮山與淮河北岸的巉石山相對。巉石山今名潼河山,位於江蘇泗洪縣境內,高35米。兩山相距1580米,兩山間稱浮山峽,此間淮河寬僅180米。山下為淮河下游要隘,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壽陽當時被北魏佔據,有重兵駐守,城池堅固,但因位於淮、淝交匯處,地勢低窪,常被水淹。梁天監十二年(513),淮河大水,壽陽城就曾為水所淹,為奪回壽陽,梁武帝蕭衍採納北魏降將王足水淹壽陽城計策,天監十三年(514),在淮河浮山峽(安徽省五河縣、明光市及江蘇省泗洪縣交界處)興築攔河大壩,以抬高水位倒灌上游壽陽城,逼迫北魏軍隊棄城撤退。此攔河堤壩即為浮山堰。

《梁書·康絢列傳》記載:“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帝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