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作者:由 只會方言的小可愛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16

上高監司由多少小令組成

曾瑞是北京大興人,卻南遊江浙,移家杭州,淡泊功名不願出仕。《錄鬼簿》說他“神采卓異,衣冠整肅,灑然如神仙中人”,而且,“江淮之達者,歲時饋送不絕”,享有盛名。他的言情散曲以大膽奔放為顯著特點,在他的作品中找得到“得遇知心,私情機密,有風聲我怕誰”、“會雲雨風也教休透,閒是非屁也似休愀”、“待私奔至死心無憾”這樣人性獵獵的辣曲。《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採茶歌。閨中聞杜鵑》是一篇溫婉一些的傑作,寫一個在“宿幕低亞,重深閉。曲欄邊,雕松外,畫樓西”的閨中少婦,惱恨“聲聲話”“不如歸”的杜鵑,她斥罵道:“我幾曾離這繡羅幃,沒來由勸道不如歸狂客江南正著迷,這聲兒好去對俺那人啼!”將少婦對丈夫的怨恨和思念含著而話潑地盡透示了出來。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維吾爾人貫雲石也如曾瑞一樣,是個思慕江南風物的文人,以至不惜稱病辭官浪跡江浙。他的祖父阿里海涯是元朝的名臣他本人蔭發過父職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又做過翰林侍讀學士。在他的作品中已經經找不出塞外西域的痕跡, 卻有北方豪土的颯爽英風和江南文人的飄逸之氣,以爽朗見長。引他一篇小令:“ 新秋至,人乍別,順長江水流殘月。悠悠畫船東去也,這思量起頭兒一夜。”貫雲石號“醉齋”,另有一位號“甜齋”的徐再思,作品比貫雲石更考究。他的《水仙子夜雨》是一篇名作。“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點秋。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寫困於旅途的遊子在秋夜思念父母追憶往事,將愁懷之長之深,透過雨打樹葉、滴漏更聲,用幾個疊續的數字,渲染出來了,已經接近於詞了。張可久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不僅在數量上,質量上也有很大的成績,他們的創作體現著散曲創作的一種走向:由本色質樸日趨工整清麗。大喬吉自稱“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稱自己的落拓漂泊生涯為“批風抹月四十年”。他的散曲形式整飭、節奏明快,在語言上著力錘鍊,有“蕉撕故紙,柳死荒絲”這種有間新感的句子。他有清雅終篇的作品,但更善於將工麗的雅語和俚語俗語捶打成一片。如《水仙子憶情》:“擔著天來大一擔愁,說相思難剝回頭。夜月雞兒巷,春風燕子樓,一日三秋。”再如《滿庭芳漁父詞》:“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幾年罷卻青雲興,直泛滄溟。臥御榻彎的腿疼,坐羊皮慣的身輕,風初定,絲綸慢整,牽動一潭星。”滿篇是雅詞勾出的美景,中間兩句“臥御榻”“坐羊皮”的嬉笑褒貶,-掃可能的板滯,使全篇皆話,這是他不掩江湖氣才營造出的“奇麗”。張可久則更有意地以詞為曲,除少數作品外,他一般力避俚俗語彙,更多地化用詩詞語境,迫求清雅和蘊淅。張可久有許多佳構,有的像詩,如“猿嘯黃昏後,人行畫卷中”、“雪嶺誰家店,山深河處鍾”,頗像五律。更多的像詞,如“雲冉冉,草纖纖,誰家隱居山半掩?水煙寒,溪路險,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蕭疏自然。再如,“老梅邊,孤山下。晴橋蠕練,小舫琵琶。春殘杜宇聲,香冷茶蘼架。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淡抹濃妝山如畫,酒旗兒三兩人家。斜陽落霞,嬌雲嫩水,剩柳殘花”,都是借灑灑落落幾筆,塗抹出一幅如同時代倪瓚、王蒙等畫家的“文人畫”,意境悠遠,意趣盎然。除開山水和風情,元曲裡也有觸及甚至直擊社會和現實的,只是比重小-一些。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是經常被稱引的短篇,寫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能夠將王朝的興亡與百姓痛苦相關這一-處把握得到;立場是相當的高遠了。對於做過高官的張養浩(他做過監察御史、禮部尚書)有這樣手眼,也是難得了。劉時中有兩部長篇套曲,題目用曲均相同:《端正好上高監司》。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一套用十五支曲組成,寫饑荒之慘,一套由三十四支曲組成,寫幣制之亂,都是用口語完成的社會性的畫卷,但作者把它作為“說帖”“條陳”來寫,如前一套立意歌頌官方救災之“德政”,後一套列舉了許多改革方略,詞彙過於直白,粗糙堆砌,藝術性較弱。唐詩宋詞讓我們敬仰的,首先是李杜、蘇辛這樣的大家,他們以其作品創造了詩體和詞體的巔峰。在元曲這一幕裡,恐怕只能排出一個集體陣容來展示。以量而言,馬致遠、張可久、喬吉是三大家,張、喬甚至被明人稱為散曲中的李、杜,以質的豐厚深刻論,他們擔當不起這種榮光。他們之所以獲得這樣的美譽,是因為他們的創作比較的精緻比較地逼近於詩詞逼近主流文學,而這種趨向卻恰恰背離了具有濃烈民歌風的元曲本色。

散曲中的李、杜,第一言情高手,元代言情散曲一覽

張、喬在創作中為了追求精緻採用的手段之一,是化用詩詞的字彙和意境,這種趨向不可避免地滑向襲用挪用,這使他們愈精緻愈甘於“詞餘”的地位,愈益背離創造性大師的可能。以精神’(勢和才情論,最有可能成為大師是馬致遠,關漢卿,但他們卻始終未能把散曲創作作為一項主業來用力。終元一代沒有誕生一位可以其個人創作之豐饒深厚而成就的散曲大師,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永遠遺憾了。到了明代,散曲雖然仍是詩壇的霸主文體,卻更加遠離元曲的爽朗活潑而沒落了。散曲,便終於成為一種缺少大師的文體。不過,大師的全集不可能盡是傑作,由許多傑作聚成的合集卻可以閃爍大師般的永恆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