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歲序忽雲夏 青春去安歸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3

青春安在哪裡呀

本文轉自:大連日報

?高日暉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彭杭?

品二十四節氣之韻

賞中華文化之美

5月5日,農曆四月初五,立夏。

“歲序忽雲夏,青春去安歸。天清風氣朗,遊子懷芳菲。”宋代孫應時作詩《立夏日泛舟遊青山憩楊氏庵示諸生》,以文字之美道出立夏節氣的萬物繁茂、生機盎然。

歲序忽雲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5月6日左右。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也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曆書雲:“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不過,真正進入氣候學意義上的夏天,按照平均氣溫22℃的標準,只有福建和嶺南地區算是正式進入到了夏天。

明人《遵生八箋》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立夏節氣三候按《逸周書·時訓》記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逸周書》大約作於戰國時期,因時代久遠,第一候中的螻蟈是哪種動物,後人存有爭議。一說是蛙,另一說是螻蛄。第二候是說在地表可以看到蚯蚓。第三候言王瓜從地裡長出來,王瓜屬於葫蘆科,可入藥,《禮記》《淮南子》均有孟夏時節王瓜生的記載,孟夏就是夏天的第一個月。

立夏多民俗

在古代,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令,周代時,天子會帶領公卿到郊外舉行祭祀活動,迎接夏天的到來,這一禮俗延續到了後代各朝。關於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之意,是說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長大了。所以,舊時各地有“嘗新”的民俗,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人們把立夏時節新長出來的蔬果、洄游的魚類等稱為“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因各地物產不同,“三鮮”的內容各有所別。“嘗新”的民俗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中追求“新”“鮮”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飽含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物產豐饒的喜悅之情,體現了農耕文化的精神特質。蘇州地區在立夏日還有喝“七家茶”的習俗,向鄰舍討要茶葉,至少7家,把它們混合在一起喝。夏季喝茶有避暑的功效,立夏日喝茶象徵著整個夏天安然度過。至於為何要喝別人家的茶且一定要7家以上,大概與幼兒討吃“百家飯”同義,希望能得到多家的護佑,保障一家平安。

除了飲食方面,在我國多個地區,至今還有“立夏鬥蛋”“立夏秤人”的習俗。“立夏蛋,滿街甩。”鬥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裡,讓孩子掛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至於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相傳,“立夏秤人”的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與諸葛亮和劉備之子阿斗的故事相關。民間傳說,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稱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

綠蔭鋪野換新光

無論南北東西,初夏是一年裡最好的季節,溫度適宜,風景秀美。明代人張大烈的詞《阮郎歸·立夏》描寫立夏的景緻:“綠蔭鋪野換新光,薰風初晝長。小荷貼水點橫塘,蝶衣曬粉忙。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燕雛似惜落花香,雙銜歸畫梁。”白晝已長,暖陽下,綠草如茵,池塘裡荷葉剛剛露出水面,上有蝴蝶飛舞。喝著新茶,飲著美酒,欣賞立夏的風景,怎不讓人詩興大發?恰此時抬頭,望見一雙燕子銜著落花飛回巢中,似是不捨得春花就這樣凋謝了。古代文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對季候和風景非常敏感,有茶有酒若無詩,豈不辜負了天賜美景?

高日暉系大連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

1。宋 李嵩 《聽阮圖》區域性

2。五代 楊凝式 行草書《夏熱帖》

3。宋 王詵 《柳蔭高士圖》

4。宋 王升 行書《首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