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作者:由 千古傷心詞人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8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別人眼裡我看起來更像個書生而不是愛國將領。”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今天要講的這位是辛棄疾

後人瞭解辛棄疾更多的是因為他的詞,畢竟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志都知道豪放派的兩個典型代表人物-“蘇辛”(蘇軾和辛棄疾)。但如果你細細品過稼軒的詩詞,也一定能感受到他故作豪放的背後所隱藏的淡淡哀傷。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山河破碎風飄絮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淪陷於金人之手。而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做官,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祖父的態度直接影響了辛棄疾,在對他的早年教育中有意灌輸了這種收復失地的思想,再加上辛棄疾在金國時曾親眼目睹漢人被金人痛苦折磨的慘狀。因此起義抗金的思想種子逐漸在辛棄疾的心底生根發芽。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身世浮沉雨打萍

但是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骨感的。光你一個人有這種決心往往是不夠的,現代社會不是講究那什麼團隊協作嘛!如果在一個團隊裡,一個集體中,你所提出的想法,觀點都不能被認可,那到頭來還是白搭。

當然辛棄疾當年可沒有想那麼多,他以為大家的想法都和他一樣,畢竟有國才有家,現在國家沒了,那肯定得忙活著收復失地呀!說不定事後自己還能因此被提拔官職,從此登上人生巔峰。

事實證明一開始確實如他所願,辛棄疾在二十一歲時參加了抗金的起義並擔任參謀,他的英勇行為甚至得到了宋高宗趙構的親口誇讚。但是好景不常,漸漸地,朝廷就不願再打仗了,只剩辛棄疾一個人拿著長矛傻乎乎的向前衝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發現自己在孤軍奮戰,直到他所有的抗金北伐的建議都得不到朝廷的響應,而後他才恍然大悟,好傢伙,原來朝廷撒手不管了。

要我說,碰到這麼個朝廷,也算辛棄疾倒黴。畢竟領導都沒啥表示了,你就算忙活再多也無濟於事。

但是領導畢竟是領導,眼光就是毒辣。雖然他不認可辛棄疾的北伐決心,但是他卻從辛棄疾上疏的北伐建議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的實幹才能。所以就打發辛棄疾去重要地方整頓治安去了。這顯然是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的。再加上他豪邁正直的性格與圓滑世故的官場格格不入,不久辛棄疾就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脈脈此情向誰訴

一出生,家國破碎。有志氣,領導不識。那我這滿腔的苦悶該向誰訴說呢?

雖說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很正常,畢竟現代社會雖然推行一夫一妻制,但照樣有很多男性同胞耐不住寂寞“在家紅旗不倒,在外彩旗飄飄。”但是像辛棄疾這樣把和情人約會的場面都詳細記錄下來的,也著實少見。

看過高中語文課本的人應該都背過辛棄疾的這首詞《青玉案·元夕》。尤其是裡面的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讀起來充滿詩情畫意。再加上被王國維用作人生第三境界,更顯得“高大上”充滿文學氣息。意思是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但人家辛棄疾當年寫的就是元宵節尋找美麗女子的畫面,只不過說得稍稍隱晦了些。雖然後人更多的是將此句理解成詞人仕途不得志,內心苦悶,孤寂與元宵節熱鬧場面格格不入。但是我更願相信前一種解釋畢竟辛棄疾的私生活紊亂是有歷史蹤跡可尋的。他當年遭到彈劾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

雖然壯志難酬,沒能實現“用劍殺遍天下賊”的心願。但好歹也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雖然遭受彈劾,被迫隱居。但好歹也曾榮華富貴,美人在懷。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意

如此,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