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面文化——餄餎面與《黃帝內經》

作者:由 雨沐林暖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17

為什麼叫黃帝內經

面文化——餄餎面與《黃帝內經》

香濃味美的牛肉餄餎面

一大碗牛肉餄餎面,成為多年以來,為數不多的心頭好之一。

且不說麵條筋道爽口,很有嚼勁兒。湯麵上的六大塊牛肉,更是香氣四溢,令人胃口大開。

相傳,餄餎面的做法由來已久。

據古代中醫典籍記載,廣成子和道家的養生之道與餄餎面,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四千七百多年前,有一天,黃帝親自來到崆峒山,拜會隱居在這裡的廣成子,向他討教治國和養生之道。

黃帝不但得到了廣成子親傳的《自然經》一卷,還在山上吃了一頓美餐。

廣成子用平直的樹幹和黃銅小刀,製作了一個壓面工具。

他將這個工具放在爐臺的陶器上,將活好的麵糰放在裡面。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一根根麵條,直接落入沸水鍋中煮熟。

當時的麵糰,是用崆峒山裡自然生長的野生蕎麥加上水揉制而成,很有營養。

黃帝吃了以後,覺得鼓腹含和、神清氣爽。

廣成子告訴黃帝,吃這種做法的 “麵餅”,可以“調和五行、活筋通絡”。經常吃,可以延年益壽。

遠古時期,人們把谷麥粉加水和麵、揉出來的麵糰,統稱為“餅”。廣成子製作的蕎麥“餅”,成為了華夏大地最早的麵條。

黃帝回宮後,宮裡的御廚,經常會製作這種蕎麵餄餎給他吃。

後來,造字大臣就把“活絡”二字改成“餄餎”。

再後來,關於餄餎面的美食作法,也普及到了民間,流傳到了北方各地。

經過近五千年的傳承,餄餎面逐漸發展演變,改為使用小麥面、或加入玉米麵等其他雜糧來製作。

按照廣成子所教授的養生之道,黃帝一生靜修養身、乘龍得道。

據傳,黃帝將所學之道,歸納總結後,寫成一部《內經》。這是一部在現存成書中,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因為相傳這本書為黃帝所作,所以也叫做《黃帝內經》。

關於餄餎面,還有另外的故事。

傳說,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人們會在牛角上,鑽出幾個粗麻線大小的孔洞,大概要鑽出有六、七個小孔的樣子。

再把麵糊放入牛角內,麵糊從小孔中流出,直接落入滾開的沸水中煮熟。

這種做法的面稱為“河漏”面。這種制面工藝,和民間製作粉條的方法很相似。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執政的時候,曾下令,統計過全國各地的著名小吃。在眾多小吃之中,就包括“河漏”面。

面的名字這麼特別,引起了康熙爺的注意。

待他親自品嚐過之後,吃慣了山珍海味的皇帝爺,對此面的獨特味道,也是讚賞有加。

但是,面的名字與治理河道相悖,容易引起歧義。皇帝爺的心裡有了點兒忌諱,大筆一揮就把“河漏”和諧成了“餄餎”。

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御筆更名,餄餎面在民間更是家喻戶曉。

目前,比較有名的一家百年老店,是河南安陽呂村的魏記餄餎。

始於清朝雍正年間的公元1730年,由魏氏先人魏奎創立,已經有兩百多年曆史、七八代傳人了。

呂村魏記餄餎面,製作過程需要用石頭碾、木床壓,這碗麵的味道才好吃。

傳說,有一年,乾隆爺的皇后曾到過安陽,當地官吏將呂記餄餎面奉上。

皇后用過之後,也是連聲稱讚,魏記餄餎更是從此遠近聞名。

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和精心改良,魏記餄餎一直以“湯好、面好、味道好”,而深受當地百姓的鐘愛。

傳統工藝,代代相傳。魏記餄餎,已被列入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餄餎面被加入了豬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紅柿雞蛋等滷料,令口味絕佳,輔料也變得更加豐富和有營養。

《中華風味飲食總》一書中,稱餄餎面為“舒脾健胃,養生至寶”。

在山西的許多大街小巷,餄餎麵館隨處可見。河北寧晉縣西關餄餎鍋、河南郟縣餄餎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蕎麵餄餎,在當地也都很有名氣。

此外,在河北邯鄲、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東部、寧夏鹽池等地區,餄餎面更是路人皆知。

在安徽阜陽的黃山附近,人們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吃到一種叫格拉條的麵食。做法和長相都跟餄餎面類似,傳說,此面與北宋時期的文人蘇軾還有一定關係。

作為獨特的風味名吃,餄餎面,已經成為廣為流傳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

牛肉餄餎面——這碗心頭好,一吃就是很多年。

最早知道的時候,是在北京東大橋白雲市場南側一隅。趕上飯點兒,最火的時候,樓上樓下爆滿。等位、排隊,就為了能吃上這麼一口。

當時,面的做法,用的還是傳統工藝,將一塊活得比較硬的麵糰放在木製模具裡。扣上頂槌,用力向下擠壓,壓出來的麵條直接掉入沸水鍋中。煮上幾分鐘,鉛筆粗細的餄餎面,就可以出鍋了。

澆上濃濃的牛肉湯汁,舀入幾大塊鮮嫩的牛肉,再撒上一把香菜。端上這麼一碗,再根據個人喜好,自己放入適量的芥末汁、蒜汁、香醋、芝麻醬、辣椒油等。

那味道真是非比尋常,吃上一碗,體脈通泰,心滿意足。

店裡的涼拌海帶、熗拌菜芯兒、紅油肚絲等冷盤,也非常有特色。那時候,常約三、五同學一起去解饞。

記得有個又高又瘦的同學,胃口特別好。兩個人要三碗麵、兩三個冷盤。吃到最後,不但連湯汁都剩不下,那種感覺好像還可以再來上一碗。

一晃又過了幾年,人也在吃麵中成長。

漸漸地,感覺牛肉餄餎面的味道,沒有以前那麼濃郁可口了,麵條也變細了很多。之所以這樣,應該是和原材料及製作方法的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先是換了機器,由傳統木製手工壓面,換成了半自動不鏽剛模具。模具中放上硬麵團和蓋子,電機一轉,細細的麵條就出來了,很省勁兒。

白麵粉做成的麵條,入口也不如以前筋道。據店長說,他們已經盡力廣尋適合的麵粉,不惜代價,寧可選擇價格更貴一些的精製小麥面,也要儘量維持麵條的口感。

此外,店家的良心賣點還在於,多年以來始終維持低價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漲價。從最初的不到五元,到現在也才不過十幾塊錢,就能讓人享受到這麼一大碗美食。

常吃麵,有和樂。餄餎諧音和樂,意指和美安樂。

只要有人吃,我們就會堅持做下去。店裡的負責人如是說。

儘管牛肉麵的口感和味道,相比以前有了一些變化,但依然是縈繞在舌尖的美味。

上下五千年,彈指一揮間。

從康熙到乾隆的皇后,從世外高人廣成子到民間百姓,無一不表現出,對餄餎面的喜愛。

從崆峒山上走下來的黃帝,“金仙隴中授蕎以活絡,姬得治身之道”,活到了120歲。

現代人,有著醫療條件和生活環境都要好很多,平均壽命還遠遠達不到一百歲。

這是為什麼呢?

東坡居士拈鬚一笑:你既要養生,也要常吃餄餎面才行啊,呵呵。

面文化——餄餎面與《黃帝內經》

河南安陽呂村魏記餄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