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歷史不胡說——通俗讀《史記》—孝文字紀

作者:由 奔跑的歲月2011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20

囚拘什麼意思

歷史不胡說——通俗讀《史記》—孝文字紀

人的命運有時真的很奇怪。有的人苦苦追求一生,可能到死也不會獲得夢想之物;有的人從未抱什麼希望,結果卻不經意的一天“天降大任”。這也是古語說的“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母親不是寵妃,自己也不是嫡子、長子,最寵愛的兒子,皇位估計連做夢都沒敢想,有一天,竟然有大臣請自己去做皇帝,真的是意外之喜。但不可否認,文帝應該是最適合當時做皇帝的人,人品、智慧、手段,胸懷萬民的情懷,崇尚“休養”的理政理念,開啟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為後來武帝北擊匈奴、開疆擴土、護衛邊民,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祖,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能從一介平民成為九五至尊,但在培養接班人上卻有些身不由己。自己以為的有商山四皓護持的惠帝,剛即位就被呂后“殺死了”心靈,成為“行屍走肉”。喜歡的趙王也被呂后鴆殺。最不起眼的文帝,卻最好的繼承了他的衣缽,讓大漢享國數百年。文帝母親薄姬,父母毫無權勢,沒有背景,與高祖可能只是露水情緣,臨幸過後如果不是因為懷了皇子,估計會被遺忘,所以呂后不會把她列入爭寵的一列,對她不會刻意打擊,兒子也會倖免遇難。文帝為王時封地在代,代出於對匈奴的第一線,除了匈奴,沒有哪個皇子、權臣惦記這塊地方,所以幾任趙王會被殺,代王平平安安。代地屬於偏僻地界,過去服務的大臣基本也都是沒有背景,靠個人能力的一幫人,對文帝忠心耿耿,有私心的幾乎沒有。代地,長期面對匈奴,大家在憂患的地方,更能保持一種清醒。

呂太后死後呂氏被滅族,惠帝假子被攆下皇位,這時候需要找一個高祖真正的血脈繼承皇位,於是代王被選中了。遠離政治漩渦的代王突然接到去做皇帝的“通知”,這時候“手足無措”,沒有興奮,相反卻是在擔憂。張武等大臣覺得高祖身邊這些開國大臣意圖不軌,只有宋昌力排眾議,認為代王做皇帝是眾望所歸。決議不下,占卜結果與宋昌判斷一致。於是文帝派舅舅去找周勃探路,結果事實確實如此。這時候,代王內心的喜悅終於洋溢在臉上。其實,這個地方,我覺得如果代王,或者代王手下大臣在長安肯定有自己的“眼線”,不知道長安的情況,代王怎麼能夠獨善其身呢?接到繼位通知時的徵求意見、占卜應該是一種含蓄的姿態。

文帝輕車簡從又不失禮節的向長安出發,一路上還不停與朝堂上的大臣來幾個回合的“較量”。到達高陵還有所停留,派宋昌再去打探。宋昌到了渭橋,大家都來接他,誠意可見。宋昌彙報後,文帝終於可以放心大膽的進城了。有一個細節就是周勃在接到文帝時,想私底下跟文帝說幾句話,不知道會說什麼。被宋昌以“公話,公言之;私話,王不受”拒絕了。初來乍到的文帝,在不知朝廷大臣派系的情況下,還是不過分親近為妙。

當皇帝前,要三讓已經成為了必行之禮。就算心裡有光速的願望,嘴上還是要說自己不具備能力的。這也可以歸結成為一種言不由衷。做人還是不能聽表面話,真有一個大臣當真了,那麼以後就有好果子吃了。不過,這麼“實在”的大臣也不可能到那種高度。

當皇帝第一夜,文帝應該是戰戰兢兢的。當夜將皇宮護衛全部換做自己的心腹。連夜下旨意,賞賜百姓,籠絡民心。帝位初定後,文帝終於敢派舅舅去接自己的母親。

文帝真正成為皇帝后,為了穩定地位,首先就是不停的封封封,封對自己有擁立之功的大臣,封自己身邊從代國跟到長安的大臣,賞跟隨高祖征戰的諸侯,封諸王的舅父。地位更穩後,立皇儲,封皇后,也水到渠成,開始逐步推進。當然,還是要來一番自謙,尤其自己是大臣們擁立的,而不是上任皇帝指定的。於是,其他兄弟的好處又說了一遍,最後“拗”不過大臣,立長子和薄皇后。不久,又開始封諸王的兒子,封完後再封自己的皇子。

歷史不胡說——通俗讀《史記》—孝文字紀

其次就是廢除苛法,對連坐的方式進行修改,只懲罰犯罪人員,無罪的人不再連坐。齊太倉令淳于公被連坐後,女兒緹縈願意替父服刑,最終感動文帝廢除肉刑。

除了封、廢之外,似乎文帝登基後也沒有什麼其他主要業績,上天用兩次日食“示警”,文帝進行了深刻自省,教導官吏各司其職,減少百姓賦稅,縮減軍隊。親自種田,倡導農業。廢除懲罰言論的法律,讓百姓大臣敢於給自己提意見。讓諸侯到封地去,安心教導百姓。

似乎這些事情做的還不夠,日食再警,文帝讓在朝廷為官的宰相首先到封地去了。

漢文帝剛開始的擔憂逐漸成為現實。匈奴在邊界作亂,侵擾邊民,文帝派大軍進行回擊。在文帝帶兵到帶代國準備應對匈奴,此時濟北王劉興居造反。不明白,劉興居造反的原因是什麼,文帝是一個仁慈君主,造反後劉興居能夠獲得什麼?是否跟代價進行過比較。在處理劉興居謀反的事情上,文帝再展自己高超的政治頭腦,赦免從犯,鼓勵主犯,最終劉興居造反被平定。不久,淮南王也有造反跡象,很快也被平定。

諸事皆定後,文帝開始與大臣探討律歷的事。最終確定為土德,尚黃,郊祭五帝。

作為皇帝,文帝的最大特點是經常反省自身,思考自身不足,及時進行改正。崇尚節儉,后妃宮衣不著地。自己死前,制定遺詔,不讓大操大辦,節儉從事。正是這種性格與漢朝建立初期所需相匹配,進一步打牢了朝代根基。

完成自己歷史使命的文帝,崩於未央宮。

歷史不胡說——通俗讀《史記》—孝文字紀

漢文帝完美演繹了邊遠王爺變皇帝的劇本,不知道海昏侯劉賀在從封國去登基的路上有沒有認真的思考學習一下,不過從結局看。似乎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