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千古第一倒黴大詩人李商隱

作者:由 借光讀書郎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27

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象徵

這位晚唐著名詩人的一生,彷彿一幅古老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千古第一倒黴大詩人李商隱

春風得意迷人眼,一嘆無有長輩教導

公元813年,李商隱出生在一個仕途不太順遂的家族,父親在鄭州獲嘉做縣令。從他的曾祖父李涉開始,李家的官位就沒能超過縣令。祖父李叔恆很有才能,十九歲中了進士,可惜29歲去世,當時的官位也只是安陽縣令。

李商隱出生不久,父親就被罷免了縣令之職,三歲左右時,父親為了生計帶全家到浙江擔任幕僚,也相當於現代的私人秘書。李商隱的童年就跟著父親到處奔波,動盪不安。

父親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很早就給他進行啟蒙教育,李商隱五歲能誦經書,七歲弄筆硯。等到他10歲的時候,父親在浙江病逝。李商隱作為長子,披麻戴孝扶著父親的靈柩,帶領家人一同歸鄉。

回去之後,李商隱為父守孝的同時,跟隨一位隱居鄉間的堂叔父學習,這位堂叔學問很好,曾入過太學。李商隱跟著他學經典古文、詩歌創作、練習書法,小小年紀就寫得一手好字。

父親去世後,年少的李商隱,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幫人抄書賺錢貼補家用。在抄書過程中,他接觸了大量文學書籍,也提升了他的眼界。

李商隱受父親和祖輩影響頗深,一直對父親在官場抑鬱不得志耿耿於懷,一心想重振家族榮耀。13歲時,李商隱舉家搬遷到洛陽。16歲時,他拿著創作的兩篇古文《才論》和《聖論》,到洛陽城裡拜見各路名人,此時他還結識了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去世後,還指名要李商隱幫他寫墓誌銘,可見對李商隱的欣賞。

公元829年,李商隱結識了人生中第一位官場上的貴人,曾經擔任過宰相,如今擔任洛陽東都留守的令狐楚。令狐楚是個飽經宦海風波,並懂得欣賞人才的伯樂。當李商隱拿著自己的詩文去拜訪他時,他立即發現這是個值得培養的人才。

令狐楚指出想在科舉中展露頭角,必須學習官場流行的駢文。李商隱很虛心求教,令狐楚也願意教導,還把自己的兒子令狐綯介紹給他。在此期間,李商隱陪著令狐綯參加過幾次科舉,令狐綯很快中舉,他卻多次名落孫山。公元837年的科舉,令狐綯親自向主考官兼好友的高鍇,舉薦了李商隱,他才終於考中了進士。

有名師教導提攜,又金榜題名,讚譽聲不斷。這段時間是李商隱一生中最春風得意的時候。他自視甚高,以為大家對他的誇讚皆因他的才華。然而年少的李商隱卻看不清真相,令狐楚其實是想把他培養成家臣,是為兒子尋覓扶持他的謀士。所以他當時享受到的讚譽和禮待,其實是因為令狐家的庇護。

當他受恩師提攜擔任令狐家幕僚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與令狐家分不開了。但奈何李商隱太年輕,雖有才華,卻看不清官場規則,看不清前程似錦的風光之下,其實暗藏了命運的玄機。

奔波只為名與祿,二嘆跳不出時代侷限

公元837年,令狐楚去世,令狐綯為父親守孝,暫離官場。失去了令狐家的支援,李商隱只能歸家。李家本就貧寒,李商隱上有母親需要奉養,下有弟妹要照顧,一旦沒有做幕僚的俸祿,家計就無法維持。

就在李商隱為生計發愁的時候,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聘請他做幕僚。急需俸祿養家的李商隱立刻答應了,王茂元很欣賞李商隱的才華,把女兒王晏媄嫁給了他。可是,這件婚事卻激怒了令狐綯。

李商隱那個時期,朝中有兩股勢力,以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計程車族結成的李黨,兩黨爭奪朝中的話語權已久,矛盾很深。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是支援李黨的官員,而他的恩師令狐楚是牛黨的骨幹。令狐綯得知李商隱娶了李黨人士的女兒,認為他背棄父親,投靠李黨。

而李商隱一個寒門學子,哪裡懂得朝堂內部的複雜程度。李黨覺得他背棄恩師,不堪大用。牛黨那邊令狐綯氣憤之下,在李商隱參加授官選拔的考試中,以“背恩”為由,將他直接除名,在那個時代“背棄恩主”是很嚴重的人品問題,至此兩邊都不待見李商隱。

對於一心追求功名的李商隱來說,這段婚姻在事業上並沒有幫到他。但是李商隱身上有不服輸的性格,他決定靠自己,在仕途走出一條路。

公元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這一次,他獲得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可惜他在這個職位才呆了月餘,就被調往弘農縣做縣尉,連降了兩級。縣尉的工作沒做多久,他與上司發生了衝突,遭到了上官嚴厲的訓斥,李商隱覺得委屈又羞憤,二話不說,遞了辭呈。

三年後的冬天,母親病逝。第二年,岳父去世。親人的相繼離去,成為縈繞在他心頭的痛楚,許久都未走出來。

公元846年,李商隱的兒子李袞師出生,這更加堅定了他要給兒子拼一個前途的決心。之後幾年,李商隱擔任過六品員外郎,周至縣尉,幕府少判官等職,但是李商隱的運氣總是差了那麼一點,他的上級不是病逝,就是被貶官。所以他哪份工作也做不長久。

李商隱的官途之路可謂是坎坷不平,但是他偏偏執著於內心的抱負,誓要做出一番成就。

正如他那首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對李商隱來說,只要身體和精神還能支撐,他絕不會向命運低頭。

時過境遷後,人們嘆息他空有才華,卻缺少跳出封建思想的觀念。如果他放棄官途一心治學,他的文學造詣一定能成為一代大家。可惜,身處歷史的長河,很少有人能逃離時代的格局去看問題。

終醒悟名利皆幻影,三嘆夕陽已近黃昏

李商隱本以為,他就在這場追逐名利的紅塵裡,一路狂奔,但意外總是用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打擊他。公元851年,他在武寧節度使府做判官,妻子病重,他急忙趕回家中,卻沒來得及見妻子最後一面,這也成了他一生的傷痛。

經歷幼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喪妻,李商隱的一生一直在失去親人中度過的。他對妻子無限緬懷,寫出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人詩句。

他沉浸於深深的自責中,感嘆命運為何待他如此不公,讓他最愛的人都離他而去。在這個時候,李商隱才真正接納了現實,他選擇遠離官場。也許正因為放下了,所以命運反而給了他契機。

不久,東川節度使柳仲郢邀請李商隱擔任幕僚。柳仲郢和李商隱都曾在牛李兩黨之間效力,但柳仲郢卻是個在兩黨都受歡迎的人物,與李商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為何相似的兩人命運卻截然不同。李商隱可能也想知道答案,所以答應了這份聘請,準備行李打算赴任。

人生的最後階段,也許李商隱回憶起他這悲情的一生,孤苦無依的童年,才華四射的少年,有雄心壯志卻無處施展的青年,最後終於有了一點建樹的中年。

人生就像夢一樣在眼前來回重演,此時的他,人生境遇正如他的一首詩寫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公元858年,不到50歲,這位傑出的詩人走完了他的一生。李商隱帶著滿腹的才華,以及一腔熱愛,離開了這個對他一直很冷酷的晚唐時代。

很多人都說李商隱的詩很難懂,但是如果我們瞭解這位詩人悲情的一生,就會豁然理解他的詩風。他有功利心,有見解,但也有所忌諱,而他的困惑、無奈便轉化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他的詩歌當中,包含了落寞與迷惘、以及懷才不遇的種種悲楚,使得他的詩風和前人大不相同。在《唐詩三百首》中,他的詩有22首,數量位列第四。

李商隱開創了借歷史題材反映當代社會的特色詩歌,他也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的第二座里程碑。他獨特的詩風為唐詩的恢宏留下了濃重墨彩的一筆,也使他成為了,唐朝最後一批傑出詩人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