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作者:由 小明歷史筆記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07

勿虛妄是什麼意思

飲得益於周代政治家的政教和宣揚(如《尚書·酒誥》等),結合其他時期和地區的考古發現,當時的飲品可能還有奶、茶等。

商人酷愛飲酒,彼時武王伐紂傳檄而定,周公禁酒卻東征了八年。足見酒對於商代人的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據說神農時期就有飲酒的習慣。《世本八種》則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儀狄、少康都是夏人,是說夏代人發明了酒。

當然,這些神話或許不能當真,但甲骨文中對酒的記載也非常清晰。朱芳圃《甲骨學》中就曾解讀了這麼一段甲骨“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編寫的《殷墟文字研究》,也有“酒,受酋年”的句子。而且甲骨文中有很多疑似用酒祭祀先公先王的祭祀——酉彡祭,比如:來今甲戌酉彡王亥”,“庚申卜,酉彡自上甲一牛至示癸一牛,自大乙九示一牢,它示一牛?”等等。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商代不僅已經能釀酒,而且還有很多種類,用於不同階級和場合的就。甲骨文中有“黍酒”、“鬯酒”與“醴酒”和“酉束酒”等等。商代的酒主要是糧食酒,多是由黍釀造而成的。一般的黍酒商人徑稱為“酒”,猶如今天所謂黃酒(米酒)。鬯酒是高階一些的黍酒,這種酒加入了香草或者香花,《說文》:“鬯,以秬釀鬱草,芬芳條暢,以降神也。”在甲骨卜辭中鬯酒徑稱鬯,皆以卣盛之。鬯酒酒香美甘醇,深受上層貴族的喜愛,並經常用於祭祀祖先神祇。

除黍酒、鬯酒之外,商代還有所謂“醴酒”。醴是一種米酒,《周禮·天官·酒正》有“醴齊”,鄭玄注曰:“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據說這種酒比一般的酒更為醇香。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酉束酒是一種經過“深加工”的酒,即經過過濾除掉渣糟清酒,用以奉祀祖先神靈。另外,商代也可能已用稻米釀酒了,《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這是商代的“白酒”了。但這種酒,目前沒有甲骨文的資料。

除了酒之外,商代貴族甚至在夏天可以喝到冰爽怡人的冷飲。據《詩·幽風·七月》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這說明當時的貴族已經有專門用於儲藏冬天冰塊,用以來夏製作冷飲而用的冰窖了。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酒類飲品

酒在中國大地上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距今4800—4000年的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陶器殘留物中也檢測到了酒類遺存,它的成分與賈湖遺址的發現大體相似,表明都是相近的釀酒傳統。這些酒類飲品被稱為混合型酒,是使用自然界中富含糖分的原料,如蜂蜜、水果(很可能是野葡萄或山楂)等來獲取天然酵母,從而使稻米發酵以得到米酒。

比於早期部落,商代在釀酒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紂王“以酒為池……為長夜之飲”的記載,雖然意在形容商紂王的昏庸,但也足以反映當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

酒的種類

甲骨文的記載中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酒:鬯、醴和酒。分別是加了草藥的香酒,酒精含量較低的米酒和以大米或小米為原料,充分發酵的高度酒。商代晚期很可能已經設立專門負責酒類生產的官員,商王有時還會親自過問酒的生產與供應。

不同種類的酒具有不同的用途,適宜不同的活動。這是酒在當時最重要的用途,所以周初頒行的《酒誥》在告誡“無彝酒”的同時,對祭祀時飲酒“網開一面”—“飲惟祀”。醴和酒可能主要用於日常的宴飲活動,與我國其他時代、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民一樣,商人,尤其是貴族也喜歡美酒佳餚,生前享受酒池肉林,死後也要隨葬飲食。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商代墓葬中的酒類遺存主要發現在卣、罍、提樑壺等器物中,這些器物器口嚴密,密封良好,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能夠為我們保留下3000多年前的“美酒”。1980年在河南羅山後李墓地出土的3件銅卣“記憶體液體”,其中在M8出土的銅卣中提取出重約1千克的液體,味道濃郁香甜。殷墟遺址1983年發掘的1座墓葬中出土1件銅卣,“卣記憶體有液體……液體白色透明,內有雜質,似植物纖維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檢測,液體內含有乙醇成份,基本可以確定為酒。1984年發掘的戚家莊東M269所出銅卣“記憶體有液體”,可惜的是卣腹被探鏟打破,混入了土壤等雜質,未能取樣檢測。此後在大司空墓M303等墓葬中也發現了疑似是酒的液體。

94年在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中又發現了6件殘存液體的銅器,檢測後發現也含有酒精。雖然多位學者認為這兩座墓葬的年代應該屬於西周早期,但畢竟去商不遠,仍然可以作為參考。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釀酒技術

酒的產量增加與釀酒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相比於新石器時代主要是利用水果等發酵形成的天然酵母促進穀物發酵來釀酒,商代已經開始專門製作酵母,以提高釀酒的效率和產量。《尚書·說命》載武丁語,“若作酒醴,爾惟麴櫱”,是以“麴櫱”在釀造酒醴過程中“點石成金”的關鍵作用來比喻人才的重要價值。文獻中以“曲”對“酒”,以“糵”對“醴”,所以歷代註疏家多認為“曲”“櫱”為釀酒二法。

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認為,“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並糵法亦亡”。具體來說,櫱法釀酒可能是透過谷芽發生黴變進而產生糖化酶,釀出的酒較甜淡,酒精度較低;曲法釀酒可能是透過含澱粉的穀物發生黴變進而產生酒化酶和糖化酶,酒精度較高。這種釀酒技術水平較高,逐漸成為中國古代釀酒的主要方法。

釀酒作坊遺址應該是研究商代釀酒技術最重要的物證之一,相關線索早在1952年已有發現:鄭州二里崗遺址在發掘T2、T5時集中發現了大量粗砂陶缸,這種缸形體較大,內壁常附著白色水鏽狀沉積物。發掘者在排除了冶銅、製陶作坊等可能性以後,認為“似與當時的釀造有關”。遺憾的是,白色沉積物未進行檢測,所以不能確定屬於酒液還是酵母。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二十多年以後,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再次發現了與釀酒有關的遺址,而且儲存更好、內涵更豐富。遺址由南、北兩室組成,全長14。35米,寬3。4—3。75米,出土物以陶器為主。發掘者認為,陶甕、罍、尊、壺等用於盛酒和儲酒,大口罐用來盛放釀酒,盔形器用來蒸煮釀酒原料,經化驗分析是人工培育的酵母;在4件大口罐中發現了李仁、桃仁、棗核、草木樨、大麻子等植物種仁,大部分應是釀酒用的原料。因為出土了蒸煮原料的盔形器等,有學者認為這裡可能是採用曲法釀酒。

無論具體採用哪種方法釀造,商代酒液中普遍含有較多雜質,所以在飲用時需要進行過濾。殷墟遺址大司空墓地M303中出土1件銅尊,口部有木質器蓋,“木蓋下(原文一處作“上”,一處作“下”,核對出土現場照片,以“下”為是)再用大量植物葉子或花瓣平鋪覆蓋。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這些植物標本出土時儲存完好,呈淺褐色,莖脈清晰可見,質感柔軟如初。經鑑定這些植物是短梗南蛇藤,專家們認為它可能是用於覆蓋隨葬器物的。之所以選擇短梗南蛇藤或許與其藥用價值有關,亦或許存在某種醫學信仰。

殷墟遺址還曾在墓葬中出土過裝填板栗葉的銅器,因為慄葉是一味常用於治療百日咳、肺結核、咽喉腫痛、漆瘡等疾病的中藥材,其用途可能就不僅是濾酒,還包括泡酒了,這種酒應該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藥酒”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聞喜酒務頭墓地的銅觚、盉內也有植物葉片的痕跡,銅盉上的植物葉片應是用於覆蓋,銅觚內的則有可能用於濾酒。雖然植物種類的鑑定結果尚未公佈,但用肉眼判斷與大司空墓地M303發現的十分接近,說明這種過濾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飲酒文化起源於神農得益於商周,先民常喝的酒有哪些?

其他飲品

飲茶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2016年,考古人員在漢景帝陽陵外藏坑K15出土的腐朽碳化的糧食堆積中鑑定出了茶葉成分,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茶葉遺存,同時也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茶葉。近年來,在遺址處發現了可能是人工種植的山茶屬木材,表明種茶和飲茶歷史可能從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雖然目前還缺乏直接證據,我們認為飲茶在商代很有可能也是存在的。

據一項在近東和巴爾幹地區開展的考古研究分析表明,人們在商代就開始喝牛奶了,不過暫時還沒有發現商代人喝牛乳的直接證據。學者認為羊的畜養以獲取肉食為主要目的,同時還有獲取一定量的羊奶、羊毛或羊皮等次要目的。

商人還有許多“餐桌上的禮儀”,也構成其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商代人實行兩餐制,第一頓的時間被稱作“大食”,時間大約在上午九時左右。第二頓飯在“小食”的時候吃,大約是下午三點到五點。商代飲酒之風盛行,君臣上下都愛喝酒,酒器也很多,幾乎任何宴會都要喝酒,只有養老儀式的宴會例外,是不飲酒的,也許那時的人已經知道飲酒傷身,是出於對老人健康負責。關於商人嗜酒,西周康王時《大盂鼎》銘,記載有“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率肄於酒,故喪師”的訓誡,意思是殷朝朝堂內外文武百官,都沉溺於酒,所以喪失了統治地位,就能佐證。商人還習慣合族聚食,類似於家族聚餐。鬯酒必須配青銅卣而盛之,“百鬯”就是一百卣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