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六一兒童節,學習一下躺平的正確姿勢

作者:由 水寒說語文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7-15

忘卻機心什麼意思

六一兒童節,學習一下躺平的正確姿勢

六一兒童節,湊個熱鬧,說說古詩詞中的兒童,但不是所有的兒童,而是兒童中特別的一類——牧童。

粗略梳理一下,從古至今,與牧童題材有關的詩作可能有近千首,直接以牧童為題的詩作也有上百首之多,堪稱蔚為大觀。

那麼,這些詩作,有什麼共同特點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下面這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牧童詩。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可以說,老牛、青草、牧笛、蓑衣是牧童的標配四件套,這些意象在牧童詩中頻繁出現。而且,絕大多數牧童詩是透過這標配的四件套展現牧童童真,自由的特質。

比如: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袁枚的這首《所見》,特別能體現牧童的童真童趣。剛剛還是騎著黃牛,唱著愉快的歌曲,忽然看到鳴蟬,馬上就閉上了嘴巴。因為他想抓住這鳴蟬,怕歌聲驚擾了它,那小心翼翼的神態一下子躍然紙上。

牧童詞

唐•李涉

朝牧牛,

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

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

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

不怕猛虎欺黃犢。

我最愛“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這兩句,每次讀來都是忍俊不禁。牧童胡亂地把蓬蒿插在腰間,把它們當成是一支支羽箭,而自己則是能射虎的大英雄,再也不怕猛虎來欺負黃牛犢。這實在是最投入的Cospaly,樂在其中。

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真正的詩中有畫,讀這首詩,眼前能夠看到一幅生動的牧牛晚歸圖。青草長滿了池塘,池水也漫上了塘岸,青山銜著紅日,影子倒影在水中。在這寧靜的鄉村傍晚,牧童放牛歸來,“橫牛背”“信口吹”是多麼的自由自在啊,愛怎麼坐著怎麼坐著,愛怎麼吹著怎麼吹著。

牧童

【唐】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

何愁南北不知音。

大約雷震的《村晚》在有意無意中受到了盧肇的《牧童》的影響。兩首詩中的“橫”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一個是“橫眠”,一個是“橫坐”,但都是自由自在。“短笛無腔信口吹”也正是“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的另一種表達。牧童吹笛並不關心有沒有人欣賞,他更在乎的是自己開不開心,快不快樂。

我們會發現這些牧童詩,不只是在描畫現實中的牧童,很多詩已經將牧童理想化,象徵化了。在這些詩中,牧童不再僅僅是兒童,也不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是寄寓了詩人的一種人生理想。

這種人生的理想,在下面這首為人所熟知的牧童詩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牧童詩

【北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實在是一語道破,一語點醒夢中人。追名逐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怎麼能比得上牧童的悠遊自在呢。有“詩話”記載這首詩為黃庭堅7歲時所寫。但從人情世故的常理揣度,我倒覺得這更可能是中年以後的詩作,可謂是“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牧童

【唐】棲蟾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如果說黃庭堅的詩,是從反面點醒夢中人。那麼,他的前輩詩僧棲蟾的詩則是從正面切入,充滿禪機:“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無是亦無非”是完全跳出了滾滾紅塵,與自然相融,與精神相通,是真正的“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當然,說到牧童詩,一定不能忘了下面這一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意象也在後世的詩作中頻繁出現,或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都不脫杜牧這首詩中的影子。我感興趣的問題是,這“遙指杏花村”僅僅是要告訴路上行人酒家在哪裡嗎?

牧童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一文中,黃帝要去具茨之山見大隗,迷路了,恰好遇到一個牧馬童子,這牧童非但知道具茨之山在哪裡,還知道大隗在哪裡,而且,還對如何治天下頗有心得。

牧馬童子對黃帝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他把治天下和放牧聯絡起來了,所謂治天下無非就是去除那些害群之馬而已。黃帝聽了,趕忙叩頭致謝,稱牧童為天師。

那麼,杜牧詩裡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是不是也正借用了《莊子》中的牧馬童子這一形象,蘊含著為“欲斷魂”的路上行人指明前路這一深層意思呢?因為杏花村裡有酒,而酒可以讓人在沉醉之中忘卻一切塵世的煩惱,獲得難得的心靈的放鬆和自由。

讀了這麼多的牧童詩,很多人一定覺得牧童實在可羨。不但可羨,甚至有一點兒讓人嫉妒恨。不過,一回到現實中來,肯定有人卻不禁感慨起來了,牧童的四件套:老牛、青草、牧笛、蓑衣,我一件都沒有,何以去尋找牧的那種童真和自由呢?

現實生活中,牧童確實越來越少了,而且,將來會近乎於消亡。但牧童之精神不會消亡。不必擁有“四件套”,也能成為牧童,關鍵是要放下,要捨得。放不下,捨不得,。那麼,即使擁有了“四件套”,也不一定就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唐代張籍的《牧童詞》中寫道:“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壟頭。”之所以遠牧牛,是因為擔心牛要吃莊稼,但把牛趕到了水草豐美的河邊陂岸,又擔心飢餓的鳥雀啄牛背,所以,就沒有辦法開心地在田間地頭開心地遊戲玩耍。

可見,如果放不下,哪怕是隻有一頭牛,那麼,也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沒辦法讓心情愉快,讓身體自由。

再看宋代楊萬里的一首牧童詩:“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一旦放下了,那就你吃你的草,我睡我的覺了,大家都各自安好了。

童真,自由從哪裡來?其實可以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忘機”。“忘機”才是躺平的正確姿勢,只有忘卻機心,才能活出自己。

祝每一位大朋友小朋友在兒童節都能在“忘機”中收穫童真,收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