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中新網】鄱陽湖畔扶貧見聞:餘干老宅新生留鄉愁

作者:由 臨床醫學熱點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8-28

鄱陽一生所愛酒吧消費

【中新網】鄱陽湖畔扶貧見聞:餘干老宅新生留鄉愁

經過改造修飾後,餘干縣黃金埠鎮小港村的許多老房子展現了新面貌、煥發了新生機、發揮了新作用,吸引大量遊客為之駐足。 王成前 攝

中新網南昌9月11日電 題:鄱陽湖畔扶貧見聞:老宅新生留鄉愁

作者 王昊陽 王成前

紫陌炎氛歇,青萍晚吹浮。白露時節,江南暑氣漸消,江西鄱陽湖畔信江河岸的一處村落,正迎來一批前來消暑玩賞的遊客。

一排贛派風格的民居矗立在河畔,秋風拂過,河面微皺,送來一陣清涼。踏過青石板鋪就的小徑,立於古樸的老宅下,輕啟柴扉,屋內風格清新的現代裝飾,讓遊客隨處感受到意外驚喜。

空調、電視、沙發、大床、抽水馬桶、無線網路……屋內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與外表斑駁的老屋形成鮮明對比。沿河排列的老宅有十餘棟,經改造修飾後,成為遠近聞名的民宿群,引得八方遊客前來度假休閒。

【中新網】鄱陽湖畔扶貧見聞:餘干老宅新生留鄉愁

餘干縣瑞洪鎮東源村數百棟贛派傳統民居雖已廢棄,但卻得到很好地保留,形態各異的馬頭牆給人一種明朗素雅和高低起伏的動態美感,整個村莊極具鄉村旅遊開發價值。 王成前 攝

【中新網】鄱陽湖畔扶貧見聞:餘干老宅新生留鄉愁

餘干縣楊埠鎮湯源村一處閒置的老房子“變身”耕讀小屋,成為村民和遊客休憩閱讀的好去處,讓整個村莊瀰漫著濃濃的“書香味”。 王成前 攝

信江古稱“餘水”,是鄱陽湖五大支流之一。餘干,以餘水之幹而得縣名,因地處湖濱,發展不足,貧困人口較多,屬國家級貧困縣。為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餘干縣近年來因地制宜,以秀美鄉村建設和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為契機,順勢而為,精準發力,鄉村旅遊從無到有,從有到做出特色、做出名聲。信江河畔的小港村,就是一個以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小港村依山傍水,交通區位優渥。以前該村留下幾十棟破舊的磚木結構老宅,歷經數十年風雨,成為本應拆除的危房。餘干縣黃金埠鎮鎮長李政告訴記者,為了讓老房子有“新樣子”,更有“新生命”,對於這些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老宅,當地進行了保護、修繕和利用,堅決不搞“一刀切”,做到差別化對待。

政府小投入撬動社會大資本進入,歷經兩年時間,小港村耗資6000餘萬元,依託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優勢,打造出佔地面積800畝,可為遊客提供“吃、住、行、旅、購”一站式服務的4A級森林公園。

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河水,六公里長的腳踏車道,兩公里長的親水景觀棧道,讓遊客腳步慢下來;流水、湖風、拱橋、石徑,讓遊客的心靜下來;新鮮爽口的農家菜、甘甜清冽的山泉水,土木結構的農家老宅,讓遊客沉浸在記憶的鄉愁裡。

除了各具特色的農家樂和民宿之外,酒吧、茶館、KTV、書屋都已開業運營,茶館內三五人坐在一起,細語交談,靜品香茗。

身著一襲淺色旗袍的陳靜忙碌著為客人斟茶,雲鬢高挽,蛾眉淡妝,舉止輕緩從容。“90後”的陳靜家住縣城,是一個“城裡人”,談及為什麼她不留在城裡,反而選擇來到鄉村工作,她回答稱,因為小港村空氣、環境、工作氣氛比城裡都要好,這裡的未來發展前景她很看好。

河畔楊柳輕舞,清風習習,四五條小船停泊在岸邊,等待著客人登船。小港村支書胡達英向記者介紹,這幾條小船由村裡幾戶貧困戶經營,收入歸貧困戶所有,預計今年該遊樂專案的遊客接待量達十餘萬人次。村民透過租住老宅、開設農家樂、出售農家特產,每年平均增收約五千元,鄉村旅遊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所取得的成效實實在在。

順江流而下約10公里,到達信江東岸的餘干縣楊埠鎮湯源村。走進村莊,給遊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鵝卵石鋪就的小徑,掩映在翠林修竹下,一隻只古樸的陶罐擺放在道旁,恰似一道道歷史的年輪,滄桑中刻印著豐富的過往。

“湯源村拆掉了一些廢棄建築,我們把這些舊物件從村民手中買下,將它們壘成彰顯歷史厚重感的人文景觀,築就城裡人的‘夢裡老家’。”楊埠鎮鎮長張樂說,湯源村保留下來的多棟老宅,它們載著鄉愁,靜默在時光中,停留在田園裡,等待人們來尋覓。

張樂表示,湯源村依託交通、生態優勢,先後投入700餘萬元建設秀美鄉村,同時大力發展百合、白蓮、菌菇等種植扶貧產業,把鄉村旅遊與產業扶貧完美結合起來。以“鄉韻古街、懷舊村落、氧吧驛站、養心民宿”為主題,該村已成功打造為3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常年吸引一撥撥遊客前來體驗懷舊之旅。

村中古樹參天、綠草成茵;村外山水相依、風景如畫。外表古樸滄桑的農村老屋,“變身”內飾新潮時尚的鄉村酒吧,迎來不少城裡的年輕男女前來消費,寄託鄉愁。在楊埠鎮塔尾村,老房子、青石路、籬笆院、農藝館、青磚地、木板牆、竹斗笠、油紙傘,觸目所及,都是時光印記。

“沒想到破舊的老房子現在變得這麼漂亮了,而且每年可以得到6000元租金。”塔尾村村民吳浩臣說,現在村裡成了遠近聞名的景區,村民們在家門口售賣零食、特產,每戶輕輕鬆鬆年收入上萬元。

在餘干縣烏泥鎮烏泥村,聳入雲天的“狀元樹”下,部分老屋舊宅得以完整保留。為推進鄉村旅遊開發,當地對古建築、古民居進行復古、修繕,著力構建原生態古村落,並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形成以廉政文化、勵志文化為人文底蘊,生態觀光和農耕體驗相結合的鄉村旅遊景區。

距離鄱陽湖岸兩公里之遙的瑞洪鎮東源村,留存300餘棟成片的危舊老宅。瑞洪鎮鎮長程淳告訴記者,村莊鄰近鄱陽湖,水系發達,生態環境極佳,漁獵文化源遠流長。這片深藏湖區的贛派民宅大多廢棄,但當地政府並沒有一拆了事,而是正在積極尋找客商合作開發,依託這片老宅群的歷史價值和當地的漁獵習俗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留下老宅,盤活資源,振興鄉村,留住鄉愁。在餘干全縣各地,越來越多有保留價值或修繕意義的危舊老宅,煥發新生,變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黃金屋”。餘干縣委書記胡偉表示,近年來,餘干縣對於危舊老房子,特別注重“拆”和“保”的關係,在做到拆出安全、拆出空間的同時,延續歷史文脈,留住鄉愁記憶,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實現更好保護”的新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