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由 蘭奇文化傳媒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5-20

年紀輕輕就結婚的後來都怎麼樣了

文|米粒媽

米粒媽的老同學(括弧:倆男孩的媽),突然跑到公司附近找我喝咖啡。

我還以為她是想我了,原來是找我吐苦水,那苦水,可比咖啡可苦上一萬倍。

這一通吐槽,讓我笑得喘不過氣來(這就是中年老母親的塑膠友誼,笑著心疼)。

要說這個同學可是不折不扣的學霸,當年跟我在X大附中同屆不同班(人家是在實驗班),一路高歌進了北大,還去斯坦福讀了博。

可任憑她再學霸,面對一個5歲一個3歲的兒子,還是得敗下陣來。

她說,每天被兩個精力充沛的兒子耗光全部能量,第二天又不得不強行充滿。就像個內力耗盡的武功高手,看起來生龍活虎,內裡早就奄奄一息了。

喝了一口苦咖啡,她長嘆一聲說,“如果能重新選擇,老孃連婚都不結,一個人逍遙自在多快活。”

米粒媽想起前不久的一篇報道,說作為當前婚育主體的90後00後,婚育推遲的很多,而

婚姻推遲又增加了女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節奏快,壓力大,女性的恐婚似乎到了高點:未婚的不想結婚,結婚的不想生孩子,生完二胎的都想把孩子塞回去恢復單身。

不過啊,女性不想結婚可不是現在才有的社會現象。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一群特殊的女性,年紀輕輕就決定終身不婚,她們的名字叫“自梳女”。

自梳女的故事被搬上大熒幕,影片《自梳》講的就是她們的故事。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自梳女出現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廣東順德一帶最多,是珠三角區域的一種獨特現象。

那時候啊,廣東有非常多的桑葚養蠶和紡織業需要女工,收入也很可觀。

這些女工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實現了難得的經濟獨立。

當女人不用靠嫁人就可以衣食無憂的時候,她們自然就有了選擇權,會不自主的衡量是結婚好,還是單身好。

有一部分女性就覺得嫁人還不如單身,她們就“梳起”了,身份變成終身不嫁的自梳女。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梳起”是個很隆重的儀式。要成為自梳女的人,像結婚一樣挑良辰吉日,讓別的自梳女把她的長辮子盤成一個髻。

自梳女一邊給她梳頭髮,一邊說著祝福語:一梳福,二梳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金蘭姐妹相愛,七梳大吉大利,八梳無難無災。

盤好頭髮拜觀音拜祖先,給小輩發“利是(紅包)”,這才算完成儀式。

話說米粒媽結婚的時候,我一個來自廣州的閨蜜萬里迢迢送了我一把梳子。她說這是他們廣東的傳統,女性出家錢,家人朋友會給她舉行梳頭儀式。)

在當時自梳女更受紡織廠老闆的青睞。因為結婚有了孩子的女人,在工作的時候還要照顧孩子,工作效率反而不如自梳女。

所以你們看,對女性不公平的態度,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

現在有企業招聘也會問女性一些充滿歧視性的問題,比如結婚沒,有孩子沒,計劃什麼時間生孩子,要不要生二胎,要不要生三胎……

一輩子不結婚,自梳女一生為自己而活。

她們為謀生去過很多地方,廣州、深圳、香港,還有人去了南洋,跟很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性相比,她們也算見多識廣了。

因為有工作,她們的物質生活還算豐富。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自梳女的故居,出現了不少在當時看來挺”高大上“的物件,比如冰壺、咖啡、罐頭等等。

在駱儀導演2010年的紀錄片《自梳》裡,講了3位自梳女的故事。她們二十來歲就梳起,靠打工養活自己。

紀錄片拍攝時她們已經八九十歲了,住在同一個養老院裡。閒的時間玩玩牌,鬥鬥嘴,身體不舒服有醫生和護士,日常生活有護工照顧。

90歲的聯姑,堅持自己洗頭髮不用護工。她說,”只要我的手能動,就比讓別人服侍強。“

梳好頭的聯姑,會笑著問身邊的人,”我漂亮嗎?我就喜歡別人說我漂亮“。那笑聲極具感染力,米粒媽看到忍俊不禁。

說只想活60歲卻活到90多歲的黃愛聯,是個倔強的老太太。她叼著煙打吊瓶,嘴裡還嘟嘟囔囔埋怨護士,”來這麼晚,我還要吃飯呢?“

其實,拋開自梳女這個身份,她們跟我們身邊的老太太沒什麼不同。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自梳女為什麼要梳起,終身不嫁呢?

米粒媽仔細看了紀錄片,又查了自梳女的相關報道,發現

女人不結婚的理由,這一百多年似乎沒怎麼變過。

自梳》裡的一個老奶奶,在她24歲的時候堂弟要結婚,按當時的習俗,姐姐不結婚,弟弟是不能結婚的。

家人就詢問她的意見,你是結婚還是梳起呢?老奶奶權衡利弊之後,決定還是梳起吧。

那個時代的女性,嫁人就像拆盲盒。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後從早忙到晚,服侍公婆,生兒育女;命不好的如果攤上一個爛賭老公,或者家暴男,不要說一生辛勞,只怕連命都要搭進去。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與其把結婚當成一場賭博,還不如干脆梳起,不婚不育保平安。

90歲的聯姑說:“

我們就是中意自由。結了婚,還要帶小孩,還要打工,還不如不結婚呢”。

當然100多年後,女性地位提升了。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更有話語權,但不少女性還是會恐婚恐育。

米粒媽有個律師朋友,妥妥的律所俏佳人,高顏值高收入,有車有房有錢,關鍵是還有閒。

她每季度都給自己安排業績上的小目標,完成目標就休假,天南海北出去耍,簡直是羨煞米粒媽這樣的中年老母親。

她不想結婚,就是覺得結婚後的生活還不如現在。有能力的時候工作,享受生活,老了就去養老社群。

她的座右銘很俗氣,

靠天靠地都不靠譜,最可靠的還是人民幣!

米粒媽經常“嘲笑”只認錢,可又不得不承認她說的還有那麼一點點的道理。

畢竟對塵世間的俗人來說,不管是單身,還是結婚有娃,都離不開人民幣的支援。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100多年前的自梳女,是珠三角地區的習俗。因為特定的經濟,女性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不結婚的女性也不再是某個地區的“特產”。

復旦大學的梁永安教授在一次訪談裡說,“

過去的女性,接觸世界的方式就是透過男人。她跟這個世界的關係,中間隔著一層性別”。

如果她們想得到更多,擁有更多,就必須依附於男性,婚姻幾乎是她們唯一的選擇。

可現在不一樣了,女人自己就可以擁有工作機會和上升通道,獲得屬於自己的資產,她可以直接面對世界了。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米粒媽想起看過的一個帖子,有人給一個80年的成功男士介紹女朋友,女方是36歲的海龜,工作體面年薪百萬,有房有車。

男方直接說,快40歲了我要她幹什麼,老,還不能生。

最讓米粒媽感到氣憤的是下邊有人回覆,

本來就是,女性的核心競爭力是啥?生育能力!

合著女性這麼多年在職場上的努力,生活中的獨特體驗,她們的思想和感受,在婚姻面前都一文不值。

在有些人眼裡,女性只不過是個生育機器,僅此而已!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梁永安教授說過,

我覺得現在相愛越來越難了,主要是男性不適應這樣的女性。

女性渴望被理解,男性看女性還停留在“孩子他媽”這個層次。

看新聞,有個教授建議:“女性在擇偶方面要放開一點,不一定非要找比自己強的,在觀念方面也要接受男性不如自己,並呼籲男性接受比自己更強的女性。”

看完把我笑慘了。自己不上進,還要拉低別人的價值觀。

不但讓女性更恐婚了,也給男性再插上一刀。

米粒媽這個律師朋友經常被父母催婚。

被催最狠的一次,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坐在沙發上聲淚俱下地說,“哪怕你結了婚再離婚,我也不至於這麼替你著急?”

朋友這麼多年律所也不是混的,在居家團圓的大年夜,她繪聲繪色地講起她和同事們打過的離婚官司,都是“不死也要脫層皮”的那種。

這故事一講就剎不住了,她爸媽聽著一個個挑戰人類底線的故事,看完了整臺春晚。

快到散場的時候,她媽嘟囔了一句,

自己過就自己過吧,最起碼沒這些糟心事兒。

100多年前那群決定不結婚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現在的女性,比起自梳女的時代似乎幸福了很多,但要面臨的輿論壓力一點都不比以前少。

因為在那時候,自梳算是一種傳統,不至於被當成另類,而現在不結婚的人依然要承受異樣的眼光。

面對旁人的質疑,米粒媽特別喜歡紀錄片《自梳》裡黃愛聯的態度。

她說,“

誰敢看不起我,我就不理睬他。你有你的過活,我有我的過活,你又沒給我飯吃,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

寫了這麼多,米粒媽想說,不管結婚、離婚還是不婚,都是自己的選擇。

對我大倒苦水的同學,嘴裡說著想把孩子塞回去恢復單身,心裡卻惦記著回家給孩子買好吃的。婚姻有讓她煩惱的地方,當然也有幸福和甜蜜。

而單身的律師朋友,也在用她喜歡的方式,享受著生活的美好。

結婚和單身都是選擇,結婚不是必須的,當然單身也不是。

不管怎麼選,都是為了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