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變化常規,要以變應變

作者:由 藝馨說事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08

以變應變是什麼意思

“反間計”在曾國藩的用兵中體現為另一種反向思維,即變化常規,要以變應變。以變應變,主要體現在軍事謀略上。《孫子·虛實篇》中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宋代思想家李覯在《論兵策第六》中說:“用兵之法,一步百變,見可則進,知難而退。”

劉基的《百戰奇略》同樣把因敵變化看作上上之策:“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幾乎所有軍事家都把因敵變化取勝看作一種高明的戰爭藝術。因敵之變,也就是當敵軍有變時,我也採取適當的變化,利用有利條件,以取得勝利。曾國藩作為一代中興名將,熟讀兵家韜略,針對動盪不定的時局,他採取了以變應變的治兵用兵要訣,因此終能立於不敗之地。

變化常規,要以變應變

在治軍上,他一掃清末綠營、八旗的陋習,別樹一幟,改弦更張,仿前人練兵方法,斟酌取捨,加以變化,編練湘軍,使之成為一支具有新鮮血液的武裝力量。清代軍事主力發生了三次重大變化。清初以八旗兵為主,由於其出則為戰、入則為民的組織形式和強悍尚武的風氣,使之掃蕩南北,無人能敵,因而能奠定清初統一全國的大業。後來隨著戰事減少,八旗人員享有特權,養尊處優,沉湎於享受,漸染奢侈淫供陋習,失去了戰鬥力。

而由明軍降兵改編的綠營軍成了戰鬥主力。康熙、乾隆以後,歷次大戰基本都是以綠營為主。但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綠營軍也染上了各種積弊,嘉慶初年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就已力不從心,從此練勇開始出現。到了咸豐年間,積弊更加嚴重。咸豐元年,曾國藩上書咸豐帝,對兵制的敗壞進行了全面總結。他說:“軍隊的情況各省不盡相同。漳州、泉州兩地士兵強悍,經常成百上千地聚眾械鬥,貴州、四川多餘計程車兵則勾結盜賊,狼狽為奸;其他的則吸食鴉片,開設賭場,各省皆然。

大多是無戰事則遊手好閒,有戰事就僱傭無賴之徒代替自己從軍。看見敵人就望風而逃,等敵人退後,就殺無辜百姓冒功領賞。”這種腐敗墮落的軍隊,一且參加戰鬥,哪裡有取勝的道理?鴉片戰爭,清軍勇敢抵抗的少之又少,所以才致如此慘敗。倘若說英國人船堅炮利,還情有可原,而太平天國義旗一舉,應者雲集,所過之處,勢如破竹。義軍沒有戰鬥經驗,更談不上武裝精良,人數也遠處劣勢,而清軍追圍堵截,非但不能阻止,反而助長了太平軍的勢力。清軍連連敗績,死傷無數。

變化常規,要以變應變

曾國藩慨嘆道:“近日來廣西發生戰事,紛紛從外省調兵征討,該省正額土兵二萬三千餘人,士兵一萬四千餘人,聽說竟沒有一個人能用!廣西一省如此,其他省也可想而知。”對這樣的形勢,對付如火如茶的太平天國起義這一歷史奇變,曾國藩坦言:“即使有十萬人在我麾下,也都是各懷貳心,離心離德。在當今之世,用今日之兵,即使諸葛亮復生,也未必能平定太平天國這夥叛賊!”他認為,綠營“習氣太深,安能新創其面目而盪滌其腸胃?恐怕即使岳飛重生,半年可以教會他們作戰技巧;孔子重生,三年也不能使他們革除陋習”。

為了應對太平天國這一大變,倘若曾國藩仍照前人做法,因循守日,等待他的無疑是向榮、和春等人身死軍敗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以變應變,重起爐灶,建立一支新式武裝。曾國落編練湘軍有一個顯著的特色。他改變了清代軍隊的性質,把由清王朝直接控制、直接指揮的國家軍隊,改變成為由地方督撫和將領直接控制、清廷只能間接指揮的私屬軍隊。他利用姻親、門生等封建宗法關係,以血緣、地緣為紐帶,加強了湘軍內部的凝聚力。新兵的招募,全由將領負責,而將領一般只招募家鄉人為兵。

如王鑫“專招一縣之勇”,李元度“只取平江之人,不用其他籍之士。不是秦人不用,不是客家人不用”。曾國藩在衡陽組建時曾宣告:“水手須招至四千人,皆須湘鄉人,不雜用外縣的,蓋同縣之人易於合心也。”同治八年(1869)5月,曾國藩在向朝廷奏報時總結湘軍的取勝原因時說:“湘軍勇營之制,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弁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弁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這種辦法,“比之如樹木,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都一氣所貫通,因此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都好像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存,臨陣自能患難相顧”。

變化常規,要以變應變

這種盤根錯節的關係,徹底改變了綠營兵“卒與卒不相習,將與將不相和”的弊病,加強了凝聚力,指揮起來如臂之運手,手之使指,形成了較強的戰鬥力。湘軍的兵餉,大部分也是自籌的,曾國藩充分發動士地主維護自已利益的積極性,讓他們捐資助軍,許多地主還自組武裝配合湘軍作戰。湘軍中,許多將領原來就是家財萬貫的大財主,他們不僅從財力上支援湘軍,還親自參加戰鬥,有的還成為一代名將。

另外就是廣開財源,設立厘金制度,在清廷財力日絀的情況下自己想辦法從民間聚斂錢財。軍餉的相對充足也是湘軍士兵勇於作戰的重要因素。曾國藩以儒學治軍,用儒家的傳統道德來作為全軍的思想基礎,這點實是開了近代軍隊的先河。儘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是落後因素,但對於穩定軍心,統一思想,還是發揮了重大作用。

用兵方法,曾國藩基本是以三國時諸葛亮為模範,以謹慎為原則,這是由其“儒將”形象決定的。但他對用兵規律有著深刻理解,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用兵太呆,缺乏變化,也教育兄弟和部下,用兵要講究變化。他在給淮軍名將劉銘傳的信中說:“軍情萬變,不可逆料,深恐理之所無,或為事之所有。”告誡他戰爭形勢變化莫測,不能僅憑主觀判斷,用經驗解決一切問題,而應該以變應變,以變制變。這是一種十足的反向思維。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了,有喜歡小編故事的,可以關注一下小編,感謝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