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作者:由 二三里資訊榆林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19

頭鍋餃子二鍋面真的科學嗎

炎夏數伏開始後,長輩們總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百度對於這一民俗的解釋是,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裡吃麵,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因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人容易生病,因此人們要注意伏天養生。一般來說,頭伏又有“歇伏”“洗百病”“貼伏膘”的說法。

以前人們生活條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諧音,餃子餡又剁得很精細,好吃易消化。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就是希望能平安度過苦夏。

吃麵哪?二伏面是說在中伏的時候,建議多吃點麵食,這是因為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多,身體的營養容易流失,多吃點麵食,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當然,伏天除了吃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煮好的麵條涼水過涼,拌上蒜、姜等佐料,能刺激食慾還能“敗心火”。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瞧瞧,過去的人多會養生多會吃,名堂還著實不少。

三伏時已經是秋天了,吃餅和雞蛋可以補充營養,別一方面也有要送走伏天的意思。

所以,代代相傳這“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流傳了下來!

但無論民諺如何說,餃子和麵食歷來是榆林人舌尖上的最愛。即使不在節令,也是貫穿一年四季的家常吃食。

在榆林,說起餃子和麵食,幾乎每個人都可稱得上是行家裡手,且都有自己最為鍾愛的味覺記憶。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榆林人愛吃餃子,最為喜愛的當數兼具美味和營養的黃蘿蔔羊肉扁食。

將黃蘿蔔、紅蘿蔔洗淨用特製工具刨絲,之後上大鍋蒸。蒸出晾涼後,用手將蘿蔔內的水份擠幹剁碎,之後與羊肉丁和佐料拌勻即可。

精於廚道的煮婦在製作過程中頗為用心,羊肉最佳選擇是肥綿羊尾巴,因為黃蘿蔔是素菜,製作過程中最大程度擠去水份。羊肉肥一些,煮的過程中,黃蘿蔔充分吸收羊肉的油脂。這樣做出來的餃子,咬一口流油,你說能不香嗎?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若誰家吃餃子,光用瘦羊肉做餡,那會引得本地人笑說外行。

中國地廣物博,各地有各地的物產,餃子餡也是五花八門。國人相信吃餃子能帶來財氣,帶來好運。有時想,如果這算迷信也是一種很美好,很積極的迷信。畢竟,人生甘苦,人總應該有一點精神寄託,如果能兼而帶來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壞事。

有時想,榆林人如此愛吃餃子,或也與製作過程不無聯絡,從麵粉最初的形態開始,到揉麵揪劑子,家人坐一起擀皮包餡兒直到入鍋,食物之所以總能引起人諸多共鳴或爭執,就是因為食物背後溫柔珍貴,脆弱的人情與記憶。

說起面,大抵每個榆林人的心中都有一張麵食地圖,長城路的炒麵、星樓巷的酸菜面、富康路的餄餎面,抑或某城中村小店裡的罐罐面。每個榆林人都有自己的麵食排名。

要說心中的第一。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自家的灶臺說起,沒有老字號能超越自家的廚房,沒有哪個大廚能趕上自已的母親。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起碼在三十多年前,榆林本地並沒有如今遍地的餐館。下館子吃飯於常人而言,還屬較奢侈的事。而到飯館吃麵,大抵就更不可思議了,因為在外吃一碗麵,或許全家人一頓麵食的錢都夠了。所以,記憶中母親的手擀麵,是最最難忘的味覺體驗。

母親擅長做麵食,不光因麵食方便,更因為父親嗜面。

我成長的味覺印象中,母親常做的一類是手擀麵,再者就是餄餎面。我幼時父母都工作,中午飯,總是匆匆趕回家來做,時常記得,我放學回家,母親已經和好面,看到家人進門,她就會搭上餄餎架,往翻滾的熱水中齊齊壓幾床子白麵,熟後撈出澆上簡單的西紅柿臊子湯。

每頓飯父親總蹲在門前吃兩大碗。乃至若干年後,父親說起當年,還會詫異自己當時飯量之大。

而記憶中吃麵後那股穩穩的幸福感,是如今各式高中檔花樣麵食所無法吃出來的的。

榆林人愛吃麵,不算近些年,由外傳進來的一些麵食如,小面、罐罐面、刀削麵、扯麵、拉麵等等。傳統的榆林麵食就有抿節、掛麵、鋼絲面、蕎麵、雜麵、擦子面、剁蕎麵……

物產不豐,絕不會影響本地人“吃”這件大事,用一切可用的工具,製成各式麵食,佐以羊肉湯、臊子、酸菜、小炒肉,輔以炒、蒸、燴、拌等方式,將麵食吃出花樣,吃出別樣的天地。

如今,多數人大抵鮮少吃母親手擀的麵食了。社會發展,如今物產自然比幾十年更豐富,且超市內多的是機器壓製的各類麵食,花樣任君,數量隨意。

但無論輔以何種臊子,總覺得少了家常的味道。這味道,說出來就沒意思了,一碗在手,啥都有了,舌頭在尋找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圖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傳統知多少?也說頭伏餃子二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