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發生腸息肉如何調理?

作者:由 中醫盧霞主任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28

大腸屬於肝經嗎

大家好,我是中醫盧醫生。今天和大家聊聊大腸息肉的話題。有人說,腸息肉是腸癌的種子,是腸腫瘤的癌前病變。這怎麼理解呢?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

發生腸息肉如何調理?

大腸是息肉的高發部位,由於很少引起不適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但需要注意的是,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這個過程可能需5~10年,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因此我們說,當發現有腸息肉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治療,消掉息肉,同時充分運用中醫藥,改變體內環境,避免腸息肉的復發。下面分享一個案例,帶著大家看看,中醫藥針對大腸息肉的治療思路。患者是位男性,36歲,從事銷售工作。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性的出差,飲食不是很規律。有時候,一晚上要趕好幾個酒局、飯局。患者半年前出現了腹瀉、左下腹部疼痛的症狀,就去醫院看病。結果,在電子結腸鏡檢查出多發性腸息肉。

發生腸息肉如何調理?

醫院切除了4個大息肉,還有10多個5-10mm小息肉,無法切除。息肉病理結果,是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混合型。患者不願坐以待斃,尋求中醫治療,希望能改善體內環境,消掉息肉。初診的時候,患者自述,大便稀,一天3-4次,伴有黏液。早上起床就得上一次廁所,伴有腹痛、小便頻數。此外,患者還有手腳冰涼、全身怕冷、精神倦怠、乏力等症狀。患者身形消瘦、吃飯沒有胃口,睡眠一般。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弱。中醫辨證,患者是脾腎陽虛之證。治療上,以補脾益腎,消痰化積為主。患者複診時,腹部疼痛減輕,大便次數減少,每天2-3次,便中黏液減少。早上起床就腹瀉的症狀,也有所緩解。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弱。接下來,患者固守前方,繼續用藥。治療3個月的時候,改湯劑為丸劑,讓患者長期服用,以鞏固療效。患者前後用藥半年,去醫院複查。發現多發息肉消失一半,還剩6、7枚小息肉。後面,患者堅持來門診複診,以鞏固用藥效果。

發生腸息肉如何調理?

治療上,以健脾補腎、培本固元為主。幾個月前,患者打電話告訴我,還剩3、4枚小息肉,最大息肉直徑3mm左右。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最直觀的改變就是,脾胃功能漸復,體重增加了10多斤,身體以以前更加健康了。我們來總結一下:大腸息肉雖然病位在大腸,但與五臟六腑均有關係,尤其與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寒邪傷脾則脾胃虛寒,運化無力,釀生溼濁,溼性黏滯,易阻滯氣機,溼鬱為痰,痰溼互結,阻礙血液執行,則生瘀血,日久鬱發為熱,最終發為腫物。無論何種型別的大腸息肉,均為全身性疾病的區域性表現,全身為虛,區域性為實;全身為寒,區域性為熱;脾胃虛損為本,痰瘀、濁毒為標。在臨證治療中,應以扶正化積為基本治則,以健脾溫腎、化瘀解毒為基本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