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作者:由 局氣2020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3

覆的楷書怎麼寫

指事字,「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我們觀察它,去體會它裡面包含的意涵。在《說文解字》裡面,許慎先生他在介紹指事字的時候,包括象形、會意、形聲,介紹這些字,都是先把字義介紹出來,有了字義,我們才有分析這個字它的結構的基礎,要不然在那裡會亂猜。所以字義是第一位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它的體例是先擺出字義,接下來才會分析這個字的字形結構。所以如果字義不瞭解,字形結構就不好去分析了。我們

上次

介紹到這個自私的(

):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如果只有字形,我們去判定它為哪種造字方法,這個就很難。它雖然是獨體的,但獨體的也有兩種造字方法,或者是指事,或者是象形。象形,這個我們就會猜,它畫的是什麼?是魚鉤嗎?是秤鉤嗎?因為它像一個鉤。當把這個字義標出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往象形字那個方向去分析了,它是「奸邪也」。

奸邪,這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了,又加上《韓非子》裡面提到,自營者為私,我們根據這個字義,你這個字形才能把它給貫通下來。所以,要明確瞭解這個字的字義是第一位。

接著我們看下一個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字也需要先知道它的字義,然後才能分析它是哪一種造字方法造的。光看這個字形,它可以猜出很多個結果,不同的人都能猜出不同的結果。「兇」,《說文解字》裡面講「惡也」。

兇是惡的意思。惡,兇險,這個概念是一個抽象概念。造字的時候如何來表達這種兇險、兇惡的概念?畫一個大概是陷阱的樣子,當人或野獸落到陷阱裡面,這個叉叉是落進去,困在裡面,這個就是兇惡、兇險的一件事情。這是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字:

這個字是念密,楷書裡面是這樣書寫:

冖,《說文》解釋「覆也」。

我們瞭解了字義,再來分析這個字形。覆蓋的意思,原來這個線條,你看,兩邊是遮蓋下來的,所以它代表把一個東西覆蓋在下面,覆蓋的意思。如果按象形字,你去猜這個是一個容器,是不是把它反扣過來?你也可以這樣解說。但是現在我們介紹的是指事字,而且它的字義是覆也,所以是向下的

,用

覆蓋的一個符號來表示覆蓋。

以這個覆蓋造的字,合體的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小孩子的「子」,把它覆蓋住: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上面兩個手: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上面兩個手要把覆蓋小孩子上面這個東西拿掉,這個就是學習的學、教學的學。《說文解字》介紹這個學,「覺悟也」。

所以我們中華文化的學,它的目標是覺悟,不是知識的大量累積,這個區分很明確。所以前面章節裡面提到,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裡面誰最好學?孔子沒有說我的學生顏回背了很多書,懂得很多的知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背了很多字典,沒有這樣給好學下定義。夫子怎麼給顏回的好學下定義的?「不遷怒,不貳過。」所以不遷怒、不貳過,都是在道德修養上的一個成果。道德不是求明明德、求覺悟嗎?所以這是學的意思。那就是我們本有的明德,被一些東西

七情給覆蓋住了,這個我堅固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給覆蓋住了,一些渾渾噩噩的概念給覆蓋住了

老師他來幫助這個孩子,是要把他這個覆蓋的障礙給拿掉,使他覺悟。我們學習也是這樣,剛才是以老師的角度,我們自己要學習,也是求的是覺悟。所以要把遮蔽我們明德的這些部分給它拿掉,明德就顯現出來。

王陽明先生講,「知善知惡是良知」。所以學習首先要知善知惡。能夠知道什麼是善、知道什麼是惡,這是我們良知的顯現,教育就是要讓人知善知惡。在《了凡四訓》裡面把善惡分成八對,所以知善知惡需要學習才能夠很清楚,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陰有陽、有難有易,還有有端有曲,一共是八對。既然知善知惡,良知的啟發,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的應該去做,惡的就不應該去做,所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講這個格物,就是在善惡的層面,「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在建立人格的一個基礎之上來談。善惡從哪裡來的?王陽明在這兩句話之前還有兩句話,他交代善惡是從哪裡來的,「有善有惡意之動」。

善惡是從意念動了之後產生的,太極生兩儀,產生陰陽,意念一動就產生善惡的這種相對的境界。「無善無噁心之體」。

無善無惡的時候是本體,就是我們前面章節談到的太極,無思也、無為也,它這個時候是寂然不動的,所以這時候沒有善惡,動了之後才有善惡。有了善惡,我們辦教育就要透過明白善惡來把良知給恢復,然後為善去惡,去把這個物慾格除掉。所以學習是把惡的東西拿掉,恢復良知、恢復良能。

所以這個學,你看上面這個符號就是這個覆蓋的意思。這是這個指事字的冖,這個字念密。

請看下一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大」,大小的大。大,它畫的是一個人張開手臂、兩條腿。看起來是一個人的樣子,為什麼在指事裡面?它表示人這個手足具足一個樣貌,手足具足它要表現什麼概念?我們要看字義,《說文解字》裡講,「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一個手足俱全的人,這個形狀它是要表示一個大的概念。這裡提到了天地人,天地人合稱為三才。才是才能的意思,三才的才。天有天的才能,地有地的才能,人有人的才能。天的才能是潤澤萬物,它會降陽光、雨露,來潤澤萬物,這是天的才能;地的才能是承載孕育萬物;人的才能是把天和地這種才能統統能學到,代表天地去照顧萬物,這是人的能力,所以這個能力很大。

而且天地有沒有邊?我們的地球有邊,地球有它的邊,但是從造分天地那個角度來看,我們去探討,天地是怎麼來的?天地是從太極裡面來的,太極生兩儀,兩儀就代表天地。這個層面上的天地它無邊,為什麼?因為太極沒有邊,太極是無邊的,因太極而顯現出來的天地也是無邊的。沒有邊才稱作大,你說這個樓多麼高、多麼大,大它是一共有多少層,一百層、二百層,它還是有一個邊界,有邊界不能稱為真正的大,沒有邊界才稱作大。人的心靈它的空間就像天地那樣寬廣,

擁有

這樣的一個心胸,它是多麼自在的一種人生。因此曾子傳《大學》給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那個《大學》的「大」就是無邊,我們要把那個明德,我們的本性,這種無邊無際的本來的面目給恢復出來。人可以做得到,完全恢復出來,就成為聖人。

所以這裡的大,它是代表著一種空間感,而且這個空間是沒有邊際的。所以這個人它跟前面我們學習的那個人不一樣,那個人是一個站立的人,這個是具體的一個人的樣子: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是手和腳張開的,代表的是這個大。

我們再看下一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字,《說文解字》講「鳥在巢上也」。

鳥在巢上什麼意思?鳥棲息在

的巢裡面,所以這個字是棲息的棲(西)。上面這個圖案像小鳥的一個省略的筆畫,代表它是一個小鳥,下面這個圓圓的是

的巢,鳥棲息在

的巢上,所以這個字是棲息的棲(西)。楷書它的書寫:西

這個西,這個就是棲息的棲的本字,它的小篆就這樣寫,它的本義,鳥在巢上也。今天我們看到這個字,認為它是西方的西、西瓜的西,這個已經不是它的本義了,是假借引申義。我們在講這些字的時候,一直提假借引申義,等到我們學假借這一章的時候,就更容易理解。

既然表示鳥在巢上,它是一個棲息的本義,這個字被借走了,表示方向去了,要表示鳥棲息的棲,後人就再把這個旁邊加一個木,表示棲息的棲。

所以字被借走了,要補上一個字來表達這個意思。這個(西)本來是棲息的棲,假借為西方的西。

再看下一個字,還是跟鳥有關係: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是飛翔的「飛」,《說文解字》講「鳥翥也」。翥就是飛翔的意思,飛。它的楷書寫出來就是這樣:飛

它是根據小篆隸變而過來的。鳥張開翅膀,這些都是鳥的羽毛張開飛翔,這是鳥飛翔。

另外一個字跟這個鳥有關係: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字「非」,是非的「非」。《說文解字》講「韋也」。韋,相違背的意思,相背的意思。為什麼這個字形表示韋也?你看這個抽象的概念要藉助於這個鳥,這個非的部分是鳥的兩個翅膀,取的是兩個翅膀的樣子。鳥在飛翔的時候,兩個翅膀張開,兩個翅膀是相違的、相背的,因此這個非它就取了鳥兩邊的這個翅膀的樣子。

再看下一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字,這個字念乏。《說文解字》講,「《春秋傳》曰,反正為乏」。反正為乏,所以這個乏字是從正來的,正這個字是這樣寫: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正,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止,這個正是個會意字。把正給它翻轉過來,左右翻轉,翻轉為乏。乏既然是從正翻轉過來的,所以它就是不正的意思,不正就匱乏,所以是匱乏的乏。為什麼不正就匱乏?這裡面有它的道理,古人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善是正的,作善是一個原因,得到百祥,百祥也就是福,它是一個結果,作善會降之百祥。反過來,作不善降之百殃。作不善就是不正確的事,不善的事情,它的結果就會降之百殃。百祥是福。百殃是禍。

百殃的一個具體樣貌就是匱乏,不足。所以《易經》裡面也講,「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裡面講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餘,就像我們吃飯一樣,有廚餘,飯沒吃完,還剩下一點,剩飯叫剩餘下來的。剩餘下來的少,它主要的呢?主殃在哪裡?主殃在自身。餘殃會傳達到後代子孫身上,後代子孫會受這個餘殃。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呢?餘慶,也是有主慶才有餘慶。所以這是作善得福、作不善得殃的一個道理。

我們從這個正,正就是作善得百福;這個乏,就是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福是從作善來的。作善,我們可以說,作善怎麼做?這個作善的過程是在修德。所以,修德很關鍵,德是福之基。福者德之應。福從哪裡來的?是從德而來的,德是福的基礎。修德一定會獲福,這是不變的道理,因為作善降之百福。所以沒有修德得禍的道理,這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那我們要問,有的人一直做壞事,但是看起來

有福的,所以作善得福這件事情不太可靠。那是我們把這個時間線只看在一個點上,他現在所有的這個福,不是因為他現在幹壞事得到的,這裡我們把原因跟結果要梳理清楚

現在他所得的福,是他之前積的德,或者他祖上之前積的德,有他現在的福。所以福跟禍決定不相應,沒有說修德會招禍、作惡會招福,不是這樣一個因果的定律。

而且我們對這個福的瞭解,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層面?什麼是福?古人把這個福總結了一下,歸為五大類,在《尚書》裡邊為我們總結了。《尚書》講人有五福,排在第一個是「壽」。所以福有長壽的一個面貌。

第二個是「富」。富就是財非常不匱乏,非常充盈,不匱乏。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這個就是匱乏了。為什麼不把富排在壽的前面?因為沒有壽命,再多的財富也不是真的財富。我們看古代最富有的人是皇帝,他多富?富有四海之內,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但是壽命長的不多,三十歲、四十歲就過世的。漢朝皇帝,超過六十的都很少,一般三十歲、四十歲就過世了,二十多歲過世的也有。所以他很富有,但是壽命不長,這個富有他還是享不了。所以壽排第一,富排第二位。

第三個叫「康寧」。康是身體健康,寧是心裡面安寧,一個是心理、一個是生理,這個叫有福。

第四個,「攸好德」。就是好做善事,好修養道德,非常愛好。

第五個是「考終命」。考終命就是善終的意思,他沒有任何的意外發生,自自然然的生命結束,這個是大福。

所以福的面

很多,我們一般有時候具備這些。很多人看到的,因為財富很明顯,這個人財富很多,所以很有福,這只是一個

面向

。長壽,一個長壽的人,一個身體一生都不生病的人,這福報難道不大嗎?尤其是不單有健康,而且內心沒有煩惱,很豁達,沒有事情在他心裡面讓他產生痛苦。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富的人很多,但富而不樂的人也很多,他內心不安寧,許多事業上的,資產會不會縮水,然後子女不聽話,家庭有什麼事,每天縈繞在心裡面,所以他的福不是圓滿的。

攸好德,這個最關鍵,其他四個是從這裡來的。德者福之基,這裡的福又包括了壽、富、康寧跟善終,這四個福都是要修德才能來的,因為修德是因,得到這些福是結果。這個要透過辦教育,透過辦教育才懂得如何修德。所以對福我們有這樣一個完整的認識。

在五福裡面也有大大小小、廣狹的不同,有的這些具備了,他的子女又非常的聽話,有孝子賢孫,他的財產不會被人侵奪,非常的安穩,這些都是五福之外的,當然也都統統包括在這裡面。所以具備五福,它也有廣狹的不同、深淺的不同、大小的不同,關鍵在修德。

所以傳統文化教人修德,教人不為非、不作惡,它不是一個空泛的道德理念,不是一種口號,是跟我們自身的切身利益有非常緊密的關係的,我們用兩個字來概括,這個叫做實學,真實的學問。不單這個時代是實學,自古到今幾千年了,都是實學。在中國幾千年來有非常多興旺的家族,這些家族都非常注重修德、行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許許多多的家族,你看范仲淹的家族、孔孟的家族,多麼的興旺。

這是我們從乏這個字來看。乏就是反過來,不修德、作不善,福就會減少,福就會下降。福下降的一個表現就是匱乏,壽的反面是夭,夭折;富,就是貧,用度不足,匱乏;康寧,身體不健康,內心不安穩,然後不能夠善終。所以這個攸關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這個是非常真實的學問,並不是心靈雞湯,號召人去向善

不是,它在生活當中有實際的結果出來。這個是乏這個字。

再看下一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還是一個人,它是大這個字的筆畫發生一個變化,一個人他兩條腿交叉在一起,《說文解字》講這個字叫「交脛也」。他的腿交叉在一起,交叉的交。因為交叉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交叉在一起。我們最熟悉的是我們的身體,一個人在那裡兩個腿交叉在一起,就表示交叉的這種概念。

再看下一個字: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示」。示這個字

《說文解字》講,「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這個字,上面這兩橫是古文的上,小篆的上是一豎放在一橫上面,這是小篆的上。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

它代表在一個物體的上方。古文的上,也是一個長橫代表下面:一個短橫代表上方。

這個

上面是一個古文的上,它代表的是上天

天垂象,垂象是下面這三豎,這三豎是日月星也。

我們看天象,經常能夠看到的特別顯眼的,太陽、月亮和星辰,所以這三豎代表的日月星。我們換作今天的話,上天代表大自然,大自然為我們顯現的大自然的環境,象不就是環境嗎?顯現給我們大自然的環境之後,見吉凶,我們人看到這個環境,知道它是吉還是兇。

比方說,在冬天發生暖冬的一種自然現象,冬天今年特別溫暖,該冷的時候不冷,所以這種暖冬的現象不就是大自然給我們展現的一個環境嗎?這裡面有沒有吉凶?有,暖冬它的這個形勢,會造成自然當中許多生物的生長環境發生變化,影響著自然界中許許多多的生物,包括我們人都會被影響。農作物產量會受影響,產量減產不就是兇嗎?大氣會發生變化,如果冰川的冰加速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對人類是最直接的一個影響,這裡面有吉凶。

我們就要去想,大自然這個現象怎麼產生的?你說那是自然現象,跟我們人無關。這個吉凶對我們就沒有提醒

了。

我們要去反思,是不是我們人某些作為造成了現在這樣一個大自然的現象?以示人也,我們透過這個自然現象,那就反省自己,反省我們的作為

原來是我們碳排放過量,造成的溫室效應。所以大自然的溫室效應是我們人類的行為造成的,怎麼跟我們沒關?那個不能一下推給那是自然現象,不是,自然界跟我們人息息相關。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天跟人之間是一種一體的有機的互動的關係。科學也是這樣證明的,我們今天自然環境的改變,確確實實是人的行為造成的。

給我們提示之後,我們就做出了行動,減少碳的排放,改善溫室效應。你看上天的這個提示,上天垂象,對我們幫助多麼的大。所以我們人的行為會影響周圍的環境,乃至於人事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範圍愈來愈大,都跟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可能把人跟外界割裂開來看。自然環境,我們的行為得當,外在的環境就好;我們的行為不得當,外在環境會給我們不好的反饋。其實

當出現一些不好的上天垂象,這個上天垂象我們分兩個,一個是自然環境,一個是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當出現不好的時候,這裡面就有吉凶,但是吉凶是動態的,吉會變成兇,兇會變成吉。

有一個國家,它那個島上盛產許許多多年積累的鳥糞,那是非常高檔的肥料,這個國家就靠鳥糞,

創造了

大量的外匯,所以物質生活環境很好,是不是吉?吉的時候,他沒有去想到這個鳥糞用完了怎麼辦,享受過度之後,鳥糞被採集完了,那就回到了兇、匱乏裡面去了,是不是這樣?匱乏,痛定思痛,總結原因,再去尋找新的方式去改變現狀,兇的會變成吉。所以吉凶,當這個現象顯現的時候,是給我們一個提醒,吉凶的結果可以改變。

我們跟家人的關係相處,父子關係、夫婦的關係

父母跟子女的關係發生緊張了,只是子女的原因嗎?我們要想改變這個原因,你一直改變孩子,自己不改變,可不可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個還是很難。夫婦關係發生緊張了,一直在指責對方,不去從自身做改善,這個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所以總要回過頭來,從自己查詢原因,自己的改變,就能夠改善我們周遭一切的環境,包括環境的問題,人事關係的問題。

所以這是一門學問。修身也不是一個空談的,我們的身真正修了,心正、身修,家就能齊。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就是要把身修好嗎?要學會如何跟家人相處、跟同事相處、跟朋友相處,這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所以這些都是實學。

所以傳統文化是確確實實的實學,沒有一句是空泛的

我們沒有辦法去做的。如果我們落到了一種談玄說妙的空泛上面,而沒有從實際上得到實踐,那是我們學錯了,是我們理解錯了。所以學習傳統文化重在實踐,實踐了之後就會有改變,我們會得到真真實實的利益,就在此地。

文字學簡說——(十二)指事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