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太惋惜!胡某宇自縊身亡,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呵護?

作者: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6

心理疾病是怎麼引起的

文/趙斌

2023年2月2日,江西省、市、縣聯合工作專班在上饒市鉛山縣召開新聞釋出會,通報胡某宇系自縊身亡。釋出會上還公佈,胡某宇2022年9月到致遠中學就讀後,因學習成績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際關係、青春期衝動帶來的壓力,造成了他失蹤前心理狀態失衡,有明確的厭世表現和輕生傾向。

如何應對孩子的厭學、厭世情緒,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看懂這些預警可以挽救孩子!

北京同仁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嶽春河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說,“小孩子把活啊、死了的掛嘴上”“哭著打電話說不想上學”“挺內向的孩子,好像突然開朗了,甚至有些聒噪”這些往往不被重視的現象,極有可能是孩子走在極度危險邊緣的預警,甚至是向家長髮來的最後求救。

上海長征醫院心理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潘霄認為,要避免悲劇發生,需要了解青少年在作出極端行為前的四個階段。

潘霄稱,這四個階段分別為情緒低落期、求援視窗期、絕望期和絕望之後的實施期。

情緒低落期源於父母離婚等家庭問題、遭受霸凌等學校人際關係問題、成績下降等學習問題導致的情緒低落。這一狀態如果長時間持續,會非常痛苦,進而產生“活著沒意思”等想法,但這一時期是寶貴的援助視窗期,青少年會有求援、呼籲關注的表現。比如和朋友說、向家長或老師求助、尋求心理諮詢等。也會出現自殺前的言行徵兆。

一旦錯過這個時期,青少年就會從求援視窗期進入絕望期,很難透過心理諮詢等一般手段拉回來。進入絕望期,原則上必須從醫學角度根據實際情況給出醫學治療方案,比如住院、服藥治療等,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他表示,青少年自殺前的預警可從兩個方面去發現和判斷:言語方面和行為方面。

言語方面:

1、暗示。如,沒我更好、沒有我會怎樣、活著或人生好麻煩、活著沒有價值和意義等消極厭世類情緒語言;

2、明示。如,不想活了、想死了、我死了你不要後悔、再這樣我就去死等明確地表達出死的意願。即便是孩子偶發性無心說出,也要引起注意,及時做心理評估。

行為方面:

1、抑鬱表現。出現“三低”,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行為減少;

2、突然變化。本來內向或外向,性格突然轉變;

3、突然離家出走,不告而別;

4、有自傷、自殘行為,比如用刀劃自己手臂,拿頭撞牆等表現;

5、孩子突然無端出現不舒服。尤其是內向敏感型青少年,不願意溝通,潛意識壓抑負能量導致頭疼等身體不舒服;

6、厭學,不做作業,成績快速下降。

潘霄表示,青少年言行有上述特點就應該引起重視,如果同時具備多個表現,要高度警惕青少年已患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何呵護孩子心理健康?

潘霄認為,發現青少年有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或者難以解決的情緒問題,首先要找到學校的心理老師、心理諮詢工作室或者醫療機構做評估,以確定問題的程度,進而獲得解決方案。

問題嚴重時,這些機構的專業人士會建議家長及時送醫。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醫療界在治療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和疾病的水平值得信賴。

嶽春河認為,日常教育中,家長的有效溝通和陪伴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家長應儘量少用成年人的思維去幹預甚至控制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之共情,瞭解孩子的內心。此外,還要注意幫助引導孩子建立自我評估體系,讓孩子學會平衡內在與外在評價體系,從根本上減輕外界對孩子心理的負面影響,避免產生自我否認感。

嶽春河舉例,如果把夫妻比喻成各自是一個圓,這兩個圓重疊的地方就是孩子心理空間的天地。如果家長離婚,一定注意不要互相否定,這種否定即便不當孩子面說,孩子也能感受到,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

潘霄認為,學校配備的專業心理老師一般會按要求教孩子怎麼處理負面情緒以及心理問題,包括學業壓力、人際衝突、家庭關係的處理等。家長也要注意青少年的逆商培養(AQ),學會如何處理挫折和重振信心。可以多參加有競爭性、有輸贏的體育活動、軍旅主題的夏令營,一些培養抗逆力的戶外活動,要讓孩子有抗逆訓練,學會面對挫折感。

潘霄還提醒,要避免孩子接觸一些不良引導的遊戲和漫畫。家長也要注意加強青少年心理建設的科普學習。同時媒體尤其是自媒體不要渲染涉及自殺的名人、輿情事件,給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全社會應形成合力

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師和家長的專業知識儲備至關重要,但僅憑這些可能還不夠。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幼兒園總園長朱敏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建議,應由政府主導、部門協同,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防範青少年自殺屏障。例如,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專家和專業教師一起研發生命教育課程;加強家校溝通,及時發現青少年的消極情緒並有效干預,確保自殺預防工作的正常運轉;構建遍佈全國的心理危機社會支援網路和自殺干預網路,建立自殺預防專門機構,如心理診所、心理熱線等。

朱敏認為,透過借鑑美國、英國等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成功經驗,可考慮以心理健康專業的高校、研究機構為專業主導,與學校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相對較多地區的學校對接,針對青少年相關心理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再結合實際案例反饋到研究當中,不斷形成具體的標準、做法、經驗以更好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