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

作者:由 專聊房君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1-17

安家落戶的意思是什麼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相當明白

房子,乃人的必需品。說實在的,無論是我們已有房子的,還是沒有房子的,都會對有關房子的訊息格外關注。說到底,當下的房產,不僅有居住屬性,還有財富功能,手中有2套房子的話,差不多都是讓人羨慕的人生贏家了。

當然,這指的是眼下,未來還會如此嗎?

要判斷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過去應該比較容易,但現在可能就有點燒腦了,需要十二分清醒。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近一段時間幾個交織在一起的樓市訊息。

第一個是房產稅。實事求是地講,

大家關注房產稅就兩個主要點,1點是什麼時候開徵?2點是徵多少?

5月11日,住建部、稅務總局和人大常委預算工委等4部門討論了房地產稅改革試點,透過網上的反饋來看,不少人把這一資訊理解為房產稅全面鋪開奠定基礎,特別是人大的介入,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格外關注,畢竟房產稅關鍵一步—立法是由該機關主導的。從這個資訊看,房產稅開徵的時間似乎又近了一步。

關於如何徵的問題,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國家智囊孟曉蘇提出了“見房就徵,見證就退”的徵收策略。意思即為,城鎮所有見到的房子都要徵房產稅,然後見到一張身份證就退一套房的稅,一家有幾口人身份證就退幾套稅。而財政部財科所財稅專家張學誕則提出按人均面積徵,由全國統一制定一個免徵面積(40平米-60平米),徵收的稅率在0。2%到1。2%之間。假如超出50平米,對應房產價值100萬,那麼每年就徵收2千元到12000元。

由此看來,房產稅對樓市,甚至對房價的影響,主要還是看開徵的時間,以及稅率的高低,但無論怎樣,房子過多或面積過大的住房,其持有成本都面臨增加的局面。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

第二個流動性分歧。央行公佈的4月份M2資料顯示,同比增長8。1%,這似乎又回到了2020年之前的增速,相比2020年3月以後的兩位數增速,初看這個彎感覺拐得有點急,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進入到今年以來,前4個月,有3個月增速都在10以下,可以說,這是再次確認。經濟學家任澤平早前對此發文稱,“流動性拐點來了”。但不久後,他也以題為《美元流動性氾濫,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這正是流動性分歧所在。

資料顯示,美國M2增速創20年來的最高值,2020年達到24%,2021年貨幣供應量增加了30%。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實已有很多國家受其影響,物價飛漲,在金本位和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很難說有國家能置身事外,在任澤平看來,近段時間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房價上漲都與美國流動性氾濫有關。

誰都知道,房價漲跌跟貨幣投放量直接相關,流動性分歧註定對房價波動產生影響。

第三個是人口資料。“7普”人口資料公佈出來的資訊有很多,

但跟樓市有關的資訊可總結為5個小點:

1。 總人口14。1億,幾乎創此前所有猜測資料的新高,這可能是對整體樓市的最有利訊息;2。65歲以上老人比例上升4。63個百分點,一隻腳已經踏入深度老齡化,購房需求被抵消一部分;3。東部人口占比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人口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下降1。2個百分點,區域人口流向分化跟實際感覺基本一致;4。流動人口增長66。73%,意味著那些能把這些流動人口留下來的城市,購買力會進一步增強;5。家庭戶均人數下降0。48人,到2。62人,從國際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看,家庭戶均人數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有經濟實力的年輕人和老年人獨居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從而提高住房需求量。

透過這三則資訊,我們應該發現一種現象,對樓市和房價而言,並不是一邊倒的資訊,可謂“有好有壞”,這個時候,不少人就有點納悶了,房子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呢?

如果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俗話說,閱百家之言,方能更明事理,下面來看看說得有沒有道理?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

第一句,手上有資金,若在有潛力城市、遇到有潛力產品,不買房是糊塗。

不買房有無數理由,但買房的理由則有共性,即,從貨幣發行和通脹率看,手中的現金貶值是一定的,具體到每年不過是貶多還是貶少而已。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手中有了閒錢後,如果僅僅是存銀行,幾乎不可能跑贏通脹,只能要麼消費出去,要麼投出去。鑑於人們對未來的風險管控和危機意識,不可能把所有錢都用於消費,他們希望錢能生錢,把錢用於投資,其實也是為未來的家庭和生活提供一個長期保障。

此時,投什麼就顯得格外重要,從過去看,收益高的往往風險大,弄不好本金都可能虧沒了,但唯獨房產不一樣,自古以來,房產都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它可以用來自住,也可以用來出租,如果自己需要資金了,可賣,也可抵押。所以,很多國人一直鍾愛買房,需求決定價格,這是過去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現在需要認清一個事實,過去由於我們進城人口多,需求大,現在及未來的房地產不能與過去相提並論,因為一方面是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已經處於一個高位,另一方面M2與經濟增長的高度一致性,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對應的M2也會有一個放緩過程。更直接的是,城市化進入下半場,進城的剛需越來越少,人口的流動更多是城市之間的流動。

城市之間人口流動有一個顯著特徵是,發達城市群會虹吸全國其他城市的人,都市圈核心城市會虹吸周邊衛星城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像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還有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城市,它們往往是區域的中心,也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吸引全省或者周邊更多人流入是大勢所趨。

在需求作用下,這些地方的房地產市場還有較大發展潛力,即使未來房產稅開徵,有潛力城市、好產品房子,其租金收益持續且高,在同等稅率情況下,這類房子比較容易覆蓋所交的稅金,房產價值“易升難降”,如果持有這些地方的房產,是品質房更好,既能抗通脹,還可能增值,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

第二句,不在人口淨流出的地方買房是聰明。

人往高處走,如果城市沒有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就沒有多少就業崗位,就不可能吸引人安家落戶,即使原來的人口也會面臨著流失,“7普”的人口資料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不難發現,東北是人口淨流出大戶,這與當地產業經濟發展有關,說到底,沒有收入,如何養活一家老小,這其實是自然法則。還有我們看到的曾經的中部人口大市,由於產業不濟,人口紛紛被省會和一些全國性的大城市吸走。人越來越少,怎麼可能支撐起房地產一路向前發展呢,即使房價不怎麼跌,其實也是虧損了。比如今年買2000元一平米,10年後賣2100元一平米,別說通脹了,若算資金利息,還不如存銀行划算。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人口淨流出不僅僅是缺乏產業的城市,還包括一座廣義城市的各個板塊之間。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都市圈的衛星城、大城市的周邊地區樓市,往往拿通城際、通地鐵等交通利好作為樓市向好的說辭。但我們知道,從紐約都市圈、日本東京都市圈的發展來看,核心城市與衛星城之間的交通越發達,後者的人口越容易流向前者。比如說我們曾經火熱的“環京樓市”、“環南京的寶華樓市”,借與核心城市緊密聯絡炒作,均經歷了過山車,少的打對摺,多的跌到只剩一個零頭。

然而,有人可能說了,“放開限購試試?”,言外之意,是行政限制了樓市的發展,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說,從長期看,以後交通發展了,這些地方的人口更易被虹吸,樓市最終會衰落。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們的特殊情況,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住房還是要回歸到本來的居住屬性,說白了,政策上不允許外地人去炒作樓市,當地是什麼購買力,什麼人口量,就只能支撐什麼樣的市場,且不可僅聽訊息,貪圖便宜買房。

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過來人2句話說得明明白白

總體而言,今明兩年不買房,到底是聰明還是糊塗,還是要分具體情況看,不能一概而論,自住買房,在房住不炒的環境下,隨時都可以買房,但如果是以保值增值為目標,選對才是聰明,閉著眼亂買,無疑是糊塗的。

學習更多房產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