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南京最早的“個體戶”:35年經營出穩穩的幸福

作者: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21

開桌球廳需要營業執照嗎

在南京市鼓樓區鳳凰西街223號,有一間由樓梯過道改造成的舊書屋。書屋不但不賺錢,其主人徐代強有時候還要倒貼電費。

“現在每天讀書看報聽廣播、和老友們一起吃茶喝酒聊家常就是我的日常。”在古稀之年的徐代強看來,這家書店承載著自己的興趣,在書屋前的空地擺上桌椅,還能給和自己一樣的老年人提供一個聚會的場所。“我現在的生活可以說萬事不愁,這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我已經奮鬥過了、努力過了,每個年輕人只要肯拼肯闖,生活也肯定會有所回報。” 徐代強說。

說起書屋的故事,就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

1980年12月,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頒發。從這張編號10101的工商執照開始,個體戶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我聽到廣播裡那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就知道可以放開做生意了。” 徐代強說。

1986年,眼看身邊下海的人越來越多,徐代強也下定了決心,他辭去南京礦山機械廠的穩定工作,開始了“個體戶”的生涯。

徐代強做的第一筆生意是賣冰棒。每天,他騎著腳踏車,馱著個木頭箱子走街串巷。“那個年代可沒有冰箱、冰櫃,要在木箱子外面包上好幾層棉被。” 他回憶道,一般冰棒賣1角,雪糕賣2-3角,其中,國營廠做的赤豆冰棒最為暢銷。每當車子經過,聽到叫賣聲的孩子們就會像風一樣追著他跑。

第二年冬天,徐代強用賣冰棒賺的錢,在中央門附近租了個門店,開了家“康樂球”店。康樂球是一種酷似象棋加桌球的娛樂專案,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頗為盛行,後來隨著檯球運動的再度興起而衰落。1989年,徐代強又瞄準年輕工人這一新興消費市場,在原址上開了一家“同樂餐廳”,供應麵條、水餃等各類主食和家常小炒。

“看什麼能賺,我就做什麼。當時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勝在年輕、身強體壯、能吃苦。” 徐代強說,1993年,他到鳳凰西街開起了舊書屋,一直到現在。雖然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張營業執照,但因為經營範圍不斷變更,營業執照也一直在變,現在書屋用的是2014年辦的執照。

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徐代強也見證了南京的飛速發展,與這座城市同頻共振。

“剛來到鳳凰西街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平房,一幢樓房都沒有。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這一帶遍地都是蓋房民工。於是在當時3毛到5毛錢一本的雜誌、故事書賣得特別好,尤其是武俠小說。” 徐代強指著周圍的樓房比劃道,那個時候他透過賣書籍、字畫,每個月能賺兩三百元,多的時候,南京書法家林散之一幅字就能賺400元,相當於普通工人兩個月的工資了。

然而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與普及,來書屋買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書屋也從原來的“古舊書屋”變成“破舊書屋”,經營範圍從圖書零售變成物資回收。雖然賺的錢變少了,但徐代強的心態很隨和,並沒有因此變得消極沉悶。

“剛結婚時,我和老婆兩個人住在新街口一間8平方米的房子裡,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張飯桌。平時燒飯都是在過道里,廁所和澡堂是每層樓公用的。” 徐代強說,現在的日子已經好太多了,他和妻子也早就換上了4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自己非常滿足。

個體工商戶是改革開放的果實,是我國廣大城鄉居民賴以謀生的基本單位,也是市場經濟執行的微觀基礎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個體工商戶數量已有800多萬,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併保持穩定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據省市場監管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市場主體累計1111萬戶,其中新登記個體工商戶74。9萬戶,日均新增4117戶,同比增長28。6%。

徐代強是南京最早的一批個體工商戶,從風華正茂到白髮蒼蒼,半生時光都伴隨著這個稱號。透過這些年的努力,他在鳳凰西街上“攢下”兩間門面房,每月大約可獲得6000元的租金收入。

作為啟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一池春水”,許許多多像徐代強這樣的個體工商戶,懷揣夢想、腳踏實地,用勤勞的雙手和不屈的意志,奮鬥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洪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