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孔子的“仁”是一種生命的境界

作者:由 思維躍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3

孔子讀了多少書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底色,儒家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並且一定還會持續的傳承下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有的觀念都是圍繞“仁”作為核心去展開。

孔子的“仁”是一種生命的境界

“仁”是什麼

孔子的“仁”,不是某種具體的道德觀念,而是一種生命情感的本真,或者說境界。

孔子不像西方的哲學家,他思辨人生問題的路徑不是透過理性找到某種現象的根源,然後用一個概念的範疇去規定它。

《論語》中很多地方對於“仁”的描述是不一樣的:”仁者愛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以孝為本“……

要說清楚“仁”是什麼,得從孔子為什麼會提出“仁”這個觀念說起。

為何需要“仁”

東周末年,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整個中華民族陷入戰亂中,人人自危。

精神的痛苦,人生的迷茫,必定迫使人們開始對生活作出反思:痛苦的根源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於是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一批論道哲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診斷民族痛苦的根源。

孔子非常主張恢復周禮,“禮”就是一種道德規則,他認為周禮非常完善。

但問題來了,既然已經有了一個這麼完善的道德規則,為什麼人們不遵守呢?只要找到這個原因,就能治療現在的問題了。

孔子認為根源是人們的心靈無“家”,沒有一個可以將“周禮”安頓起來的“家”,所以導致周禮時常被違背,就算有人遵守,恐怕也不是出於內心的自覺。

於是孔子便提出“仁”,這個“仁”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是一種生命情感的狀態。

達到這個“仁”的程度,所有的禮,人們都會自覺、真心實誠地去信奉,這就是“內仁而外禮”。

孔子的“仁”是一種生命的境界

《論語》中關於“仁”的反面教材

如何做到“仁”

孔子的沒有正面去定義“仁”包含哪些條目,他只提出了一個見仁見智的標準“心安與否”。

今汝安,則為之!

但是孔子還是從很多方面都告訴了我們如何做到“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論語·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

由此可見,孔子的“仁”,並不是一個範疇推演得出的結論,而是一種生命情感的感悟。

正式由於有了孔子的“仁”,我們中華民族才成為世界上的禮儀之邦,我們中國人才懂得尊老愛幼,互相幫助,“天下歸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