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怎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讓親歷過集中營的心理醫生告訴你

作者:由 100本好書計劃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6-05

圓暉是什麼意思

怎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在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裡,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爾是親歷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奇蹟般地挺過了這段被關押的艱難歲月,並且超越了這地獄般的非人痛苦,將這段經歷結合所學,開創了意義療法——被稱為是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個心理治療學派。

怎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讓親歷過集中營的心理醫生告訴你

也許只有經歷過這種大劫難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也才會有對生活投入更大的熱情:67歲的弗蘭克爾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很快拿到了駕照,80歲他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本以生命寫成的書。不看這種人寫的書,去看那些本身沒有多少生命體驗、文字又無病呻吟的作者寫的談生命意義的書,本身就是浪費生命。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一種方法,獲得了三個認知。

一種方法:如何拯救有自殺想法的人?

三個認知:1)我們才是被生命提問的人;2)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有選擇的自由;3)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人亦可以有精神追求。

下面我來分別細說。

怎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讓親歷過集中營的心理醫生告訴你

1,如何拯救有自殺想法的人?

弗蘭克爾為什麼能夠在集中營的艱難生活裡活下來?除了幸運的因素,很大原因在於他在集中營的第一晚就對自己許下了“絕不自殺”的諾言,他覺得自殺毫無意義。

集中營生還機會渺茫,面對非人的折磨,有人會選擇死亡。面對那些有自殺想法的人,如何拯救他們呢?要給他一個目標,讓他體認到生命有一意義。

作者說:“若想重振營中俘虜的內在力量,首先就得為他指出一個未來的目標。只要有機會,就該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目的,才能夠增強他們忍受“任何”煎熬的耐力。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

所以,“最重要的便是讓當事人瞭解生命對他仍有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著他去完成”。比如說,可以給他們一個期待的未來,告訴他們“也許有個人等著和他團圓”,提醒他們“人生仍大有可為,有待開創”。

哀莫大於心死。“生存意志一旦喪失,便很難以恢復過來。”

事實上,弗蘭克爾很多次身陷絕境時,也是藉著凝視愛妻在她心版上的影像,來度過難關的。

2,我們才是被生命提問的人

生命有什麼意義?

這是我們在對生命提問。弗蘭克爾說這是不對的,應該反過來,是讓生命向我們提問。並且,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用生命回答。怎麼用生命回答?作者說是“負責”。

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要負責。

一個人一旦瞭解他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他了解自己“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作者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無法重複,不可取代,因此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天職或使命需要去完成。而生命的意義是抽象的,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東西,而是要在具體地去實現自己獨特使命的過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的。

因此,我們需要具體去完成生命交給我們每個階段的獨特任務,這個任務只有我們自己能做,別人都替代不了。比如說,你是某人獨有的思念,你每天的歸來讓他的生活充滿了美好。比如說,你有特殊的才華,擁有獨特的經歷,只有你才能去創造屬於你獨有經歷和才華的作品,不管這個作品是小說還是繪畫。

3,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有選擇的自由

集中營中的生活經驗,顯示出人的確有選擇的餘地。有太多太多的例項足以證實。冷漠的態度是可以克服的,躁怒的情緒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皆處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

在集中營待過的我們,都還記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間安慰別人,並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面包讓給別人的人。這種人即使寥若晨星,卻已足以證明: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看到書中的這段文字,我感到非常震撼。或許這就是苦難的意義。現在聽有人說:“苦難是財富的說法是扯淡”。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只是因為我們生長在現代這個環境,沒有經歷過任何苦難。若能選擇,誰想受苦?但是,如果因為時代或其他原因,苦難沒法避免,那麼一個人在苦難裡的歷練,將是一生永恆的財富。在最艱難的處境下,一個人還能堅守某種東西,則足以看到一個人人性的光輝。

一切打不垮你的,都將使你更強大。

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

經歷過苦難的人,更可能珍惜眼前已有的種種美好。就像作者所說的:一件極其瑣碎的小事,也可以引發莫大的喜悅。

4,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人亦可以有精神追求

以前我不認為苦中可以作樂。我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該是在下面一層滿足之後,才能追求上一層,或者說,從下往上一層層地實現需求,是一種更好的策略。但看了這本書後,我更新了想法,或者說,補充了想法。我意識到,在沒有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一個人要生存下去,可能更需要精神需求的支撐,不然可能連一天也活不下去。也就是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需要精神上的自我實現來支撐,哪怕是意淫的也好。這也是中國文化“物極必反”的道理。

作者提到:

生活在集中營,身心方面雖然不得不退化成原始狀態,精神生活還是有可能往深處發展。

作者在集中營的環境裡更深刻地領悟到了:愛是人類一切渴望的終極。思念愛妻,使得他能夠度過悽苦的難關。

作者在書中描述了他們從奧斯維辛轉往巴伐利亞一集中營的經歷:

途中,我們就曾透過車窗上的窺孔,凝視薩爾茨堡附近山巒沐浴在落日餘暉中的美景。當時,如果有人看到我們的臉容,一定不會相信我們是一批已放棄了一切生命和獲釋希望的俘虜。儘管(也許是因為)放棄了一切希望,我們仍(才)神往於暌隔已久的大自然美景,併為之心醉情痴。

我想到了《白老虎》裡的一句話:當你懂得欣賞美時,你就不再是奴隸。

願你我在平凡的日子亦懂得欣賞美,早日體認到生命力的意義。

這是“100本好書計劃”的第10篇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歡迎喜歡讀書、想要提高自己的朋友關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