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以貸換貸”再抬頭?當心空了錢包折了信用

作者:由 長安觀察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6-19

信有錢包是正規平臺嗎

“從銀行賺到半套房的錢”“速度快額度高”……近來,不少人在朋友圈裡都看到過這樣的“暗號”。一些中介公司宣稱可幫助客戶將手頭的房貸與經營貸進行“置換”,一來一回可輕鬆省下數十萬元利息。

看似門道頗深,實則就是鑽政策的空子。所謂經營貸,概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進行合法生產經營活動的貸款。很多中介以“與銀行深度合作”“完全無風險”等為噱頭,承諾可以對購房者進行“包裝”進而拿到該類貸款。過戶公司、偽造經營流水、過橋公司贖樓、抵押房產……一系列操作後,“套利”買賣就此形成。相對於年利率不到4%的小額經營貸,房貸利率確實處於相對高位。明顯“差價”之下,個別客戶輕信口頭承諾,跟風“鋌而走險”。

“以貸換貸”再抬頭?當心空了錢包折了信用

“以貸換貸”真是佔了大便宜?恐怕潛在風險更大。一方面,貸款中介費點數不低,外加一些隱性費用,稍不留神可能就要砸進去十幾萬。且一般經營貸貸款期限較短,月供陡然增加,對並非炒房者的個人來說其實是不小壓力,極易“拆了東牆補西牆”。另一方面,即便“殼子”做得再漂亮,這點小聰明也很容易露出馬腳。按照相關法規,一旦金融機構發現違規操作,會立即通知借款人還款,個人信用同時會出現汙點,若無法及時還款,更可能涉及騙貸。從更大視野看,挪用小微企業貸款投入房地產領域,違背了引導金融資本支援實體經濟的政策初心,也是一種“挖牆腳”行為。

事實上,對上述把戲,銀保監會等多部門釋出過若干通知,明確規定房地產中介機構不得為購房人提供或與其他機構合作提供房抵經營貸等金融產品的諮詢和服務,不得誘導購房人違規使用經營用途資金。近年來,各地也均就此展開排查清理。但目前來看,公然宣揚“以貸還貸”仍十分猖獗,還需要監管部門加大整飭力度,用好“黑名單”制度,嚴防經營性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各銀行更要守住底線,加強對貸款資質、收入流水等資訊的甄別,與弄虛作假的中介“割席”。

天上不會掉餡餅。對於購房人來說,多瞭解相關資訊,不僥倖、不盲從,才能守好自己的錢包,把日子過得更踏實。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