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作者:由 九百閱讀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08

致良知是理學思想嗎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理學經歷元朝這幾乎長達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漸漸改變了他最初的初衷,變成了許多文人的敲門磚。更由於明朝選拔官員官員的形式單一。於是理學漸漸僵化。於似乎出現了許多“異端邪說”家。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王陽明他的真實名字為王守仁號陽明。他小時候特別相信,朱熹理學中的格物致知,於是他與好友相約,對著自己家庭院中的竹子格物致知,結果他的好友,堅持了三天就堅持不下去了,出來對陽明說:你進去試試吧,我是什麼都沒感悟出來。陽明不相信,進去一臉對著竹子感悟了七天。最後他彷彿都感覺到那個竹子在嘲笑他,笑話他文學水平不行,緊接著一口鮮血,從他口中噴出,然後他身體虛弱的出來,從此以後他便懷疑程朱理學的真實性。

緊接著他為了尋求真理。開始到處求學他甚至在自己家後面找了一個山洞居住,取名為陽明小洞天。然後在裡面打造了一口棺材,每天晚上在裡面躺著探索世界的本源思考,何為本心?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他的父親名為王華。他在陽明小時候高中進士也是一代大儒,更是理學的忠實粉絲。於是王陽明創辦心學,並不僅僅是創立一個新的儒學概念 ,更要翻越父親這座理學大山。在小時候弱冠之年時他的思想就常常與父親發生衝突,父親經常會拿出父親的樣子痛斥他,並且打屁股讓他記住理學才是正統思想,其他思想皆為異端邪說。

他覺得程朱理學中的格物致知,這個格物之後方能至知,對事物必須要有一定的瞭解你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這個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事物,比如說他們家的竹子他就盯著那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什麼感悟都沒有,他想一個竹子,你就死盯著他看100年這個,又能有什麼感悟呢?於是他便在想是否需要從人的角度出發,因為,不管你看什麼事物都需要從人本身去感受。從眼耳口鼻手各種感官觸覺去認識這個世界。他也歷經艱險飽受磨難,他在思考的時候常常半夜驚醒。他感覺他彷彿觸到了思想的邊緣。他曾經為了求學不遠萬里前往遠處,請教當時他們所處時代的大儒婁諒。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在去請教的過程中,他便認識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認,認識與行動必須相結合在一起 ,你知道這件事必須親身去實踐才能有所收穫於是他思想的陽明心學的第一個思想知行合一便誕生了。

他與他的老師學習慢慢的他又悟到了一個思想 ,及理在氣中。理為構成物質世界的精神主宰,氣為物質世界的具體存在。於是他便認為理在氣中與朱熹理學所宣揚的理在氣先截然相反。

之後他拜別他的老師婁諒開始了,獨自潛心鑽研教學的路。王陽明生活的時代,正值明王朝由穩定開始進入危機、衰敗的轉變時期。從英宗到武宗的幾十年間,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日趨激化,農民起義彼伏此起,規模越來越大,地主階級內部也矛盾重重,整個社會處在在此期間還爆發了一次,寧王叛亂當時王陽明正值江西巡撫。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當時寧王叛亂聲勢浩大,中央地區,當時明朝皇帝朱厚照,只顧著玩兒,並不管這些。因為當時王陽明身在其職,所以八百里加急向朝廷送奏摺,申請中央派兵鎮壓叛亂,王陽明一邊寫奏摺申請一邊自己率軍,修築工事抵擋寧王進攻。

雙方最大的一場戰役鄱陽湖之戰拉開序幕,王陽明深刻明白孫子兵法中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於是,他先在寧王軍隊中散播歸降資訊,使寧王軍隊軍心渙散,之後在鄱陽湖水戰中命人找來許多木板 ,在木板上寫下持木牌者,可,可對以往所犯叛亂之事既往不咎的字樣投入到鄱陽湖中到最後,寧王的軍隊幾乎人手一塊,軍隊譁變於是一場危機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王陽明頃刻之間便平反了。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這時朝廷的軍隊還在趕來 ,江西的路上但王陽明又上書朝廷。告訴朝廷叛亂已經平反,於是王陽明帶著寧王進京面見皇帝。這時候這個皇帝還特別不高興,認為自己什麼都還沒幹,正準備御駕親征但王陽明怎麼就把叛亂給平反了,於是他建議把寧王放了,然後讓寧王組織軍隊與自己再戰一場然後自己,率領軍隊打敗寧王。這些話當時王陽明聽了都覺得異常的不可思議,但是這並不影響他陽明心學的創作。

他在多年的官場生涯中漸漸地又悟到了心即理也的思想。人的內心感受,即是萬物世界的理。當然王陽明的仕途也是非常的不順,前後遇到三次被貶。正是因為他當時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然後途經江西所以他才趕上了明王叛亂,於是他臨時被任命為江西巡撫,所以他有機會平緩冥王盼望不然如果不是陽明的話,可能明朝又會復刻一遍靖難之役。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王陽明即使遭遇三次被貶,但之後他還是被朝廷給啟用,啟用之後他表示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只想安心教學於是朝廷任命他在,白鹿洞書院教學其中他最愛的徒弟,徐愛不幸逝世,徐愛之於陽明猶如顏回之於孔子。最可能傳承陽明衣缽的人不幸逝世,真是天妒英才,王陽明不禁放聲痛哭天絕我心學。此時距離陽明逝世已經不足十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年的教書生涯中,他慢慢的又悟道了,他心學的最核心的思想-致良知。即做人做事都應當無愧於自己的良心。應當遵從自己良心行事。

由於王陽明在白鹿洞書院教書,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新學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影響到了理學這一正統思想。更影響到了。中央宦官集團的既得利益於是宦官集團決定讓他回京,設計殺害他。但已知自己時日無多的陽明決定回家探望自己的家鄉,於是他收拾行李開啟了歸鄉之途。

心學與理學的終極較量,一代大儒的隕落,是誰將心學引向高潮?

在歸鄉之途中,他僅用了一艘小帆船攜帶了幾件衣服,和自己的一個徒弟徒弟便踏上了歸途。在歸鄉途中,他的病情愈發嚴重,直到1529年1月29日的晚上他口吐鮮血不止,他的徒弟看到自己師傅這樣,也知自己師傅時日無多於是對師傅說你有什麼想說的遺言,就告訴我我定會幫你傳達,於是陽明漸漸地閉上了雙眼片刻之後,他突然坐起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吾去矣。便溘然長逝。